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51辑


教育不是施捨

2013/05/0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巫月圆

纳吉大驾光临南院,並捎来华社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本该是大喜事,却因非礼事件蒙上阴影,神圣学府被沾污,不但焦点被模糊,喜事也染上不光彩。

为了做最后选情衝刺,纳吉频频向华社示好,宽中设分校、大手笔拨款,都是华社苦昐已久的甘露,但五年才一次,这甘露得来不易。

如果说教育和政治分家,是个大笑话,相同的笑话还有教育不涉及政治、政治不干涉教育,事实是政治和教育本一家,尤其在多元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大马,华教被既定的制度、契约和政策压得喘不过气来,华社在爭取教育上向来是前进一步,却退后两步,这支舞的主导者是政府,华社却不得不隨之起舞,为的是要为下一代人爭取更好的教育。

建国56年来,华教一路走来都是辛酸和血泪,即使培养了几许人才,也难以昂首阔步前进。

去年董总发动4次大集会,被视为趁火打劫,即趁著大选將至,伺机发难,董总要求政府正视和解决华小师资荒、华小不足、拑制华教发展的教育法令、承认独中统考等问题,现在回头看,董总的举动完全合情合理,也不应被视为趁火打劫,充其量只是机不可失,图先发制人罢了,若不是如此的话,华教问题可能早就淹没在滚滚的大选议题中,不会成为选战焦点。

拉抬选情

纳吉到访南院,不外是拉抬选情,灭灭行动党的声势,顺便拢络华裔而已,但成效如何,见仁见智,我只能说,身为在大马落地生根的一分子,我不想5年才等到一次糖果,即使我们能够等,我们也不允许下一代这样等下去。

本地知名华商速柏玛执行主席拿督斯里郑金森日前发言力挻反对党,引起市场瞩目,郑金森扬言將投票给反对党,因为华裔的权益一直被忽视,政府的固打制度剥夺了非土著在教育和就业等各层面的机会,他本身无法进入本地大学,只能转往加拿大完成大学学位。

目前吉隆坡尊孔国中又传出获得批准迁校,重演上一届赠地迁校的戏码,然而上一回的承诺最终无疾而终,这次的承诺是否可以顺利落实?老实说,这种把华教当作谈判价码和捞取政治资本的做法令人反感,把神圣的教育课题当作施捨和筹码,这种做法最终將被人们所唾弃。

 

建华校承诺要兑现

2013/05/0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刘淑美

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华人而言,这一直是我们抱持的信念,所以无论多辛苦,父母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接受教育,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上大学,考取最高学位。

也因为这样,许多华裔父母对建华校事宜尽心尽力,捐钱出力,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出钱建学校大楼等,当然在很多时候,家长最希望的还是政府增建华小,全面负责建校工作、增加软硬体设备,让家长省下开支。

但往往增建华小被政治人物炒作,以达到政治宣传目的,动人承诺,往往没有下文。

据报导,在2008年大选,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宣佈批准增建6所新华小及搬迁13所华小,但迄今在雪州沙登、双溪龙及加影兴建3所华小的承诺,迄今仍未兑现。

在一连串建校迁校承诺未兑现之际,原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近日分別宣布將协助尊孔国民型中学迁校、批准宽柔中学在柔州东北区兴建第二分校,这一切宣佈不禁让人怀疑,国阵政府这次是不是来真的?

身为人民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华社关注的课题为何一再成为政党的政治筹码?

笔者相信,建校或迁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说申请早已批准,为何不在大选前公佈?国阵处理华教问题的手法,真让人费解。

无论如何,笔者感谢国阵政府愿意作出承诺,並也希望,能在承诺兑现之后再说一次谢谢。

 

华教牌打得不漂亮

2013/05/02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刘汉良

纳吉週一宣佈批准宽柔华文独中设立第二分校,此举被喻为国阵看守政府送给新山华社的一份大礼。

在政治层面上,这位国阵大家长在本届大选的关键时刻打出这张“华教牌",看来在於试图稳住柔佛国阵的选情,尤其是挽救因华人选区猛刮反风而处於劣势的马华。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纳吉捎来的“佳音"不啻是再度向华社传达明確的讯息,那就是国內60所华文独中可“维持现状,但数目不能增加"。

这不知是否意味,只要国阵继续执政,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增建华文独中的诉求仅能以设立分校的模式申办,而不获准兴建全新的华文独中。

1999年大选前夕,纳吉曾以教育部长的身份发给宽柔中学在古来设立“分校"的准证,其实是“扩建新校舍"(Bangunan Tambahan)。

这座在总校外扩建的新校舍,最终正名为“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使国內独中的数目增至60+1,而日前获准在巴西古当至达城设立宽柔独中第二分校的计划一旦落实,独中则增至60+2

为何不是61+2?或是因为筹建中的关丹中华中学(简称关中)继续引起爭议,仍不能被认定为“华文独中"。

只可建分校

由於教育部批文至今仍未釐清或修正有关批文,故“以用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其行政语文也是国语,採取国民中学课程纲要(KBSM)"的关中,虽然正、副首相一再“保证",关中將以双轨制教学,学生除了必须报考政府考试,也允许报考独中统考,该校依然被董总以標签为“变种独大"或“私立国民中学"。

因此,关中董事会应儘快要求教育部修正有关批文,消弥爭议,使华文独中的数目增至61+2

关中之所以未能依照董总於1973年制定的独中办学模式,成为真正的华文独中,相信有碍於也是教育部长的副首相慕尤丁所提及的所谓“契约",即政府没有必要重新检討“不能增加独中数目"的共识,而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151条文下“维持现状"。

再者,纳吉曾形容关中的批文“具创意",也就是所谓的“关中模式",而华总、关中董事部等15个华团则曾表明,基於彭亨的情况特殊,政府批准关中的办学模式仅適用於关中,不应该成为日后其他地区爭取申办华文独中的先例。

倘若政府继续维持“华文独中的数目不能增加"的现状,而华社也不愿接受所谓的“关中模式",那么今后独中的申办只能依照“增设分校"的“宽柔模式"进行。

这方面,董总的华教诉求便曾呼吁政府批准在新山、昔加末(已申办了27年之久)、八打灵再也和蒲种增建华文独中分校。

所以,纳吉若能对董总所提出的华教5项基本诉求,尤其是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作出积极的回应,明確表明立场,这张大选“华教牌"才算是打得漂亮,否则將是事倍功半。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政治真的需绝足于大学校园吗?

2013/05/02 星洲日报/评论


~作者:林明华

矗立于边城的南方大学学院一直是新山华社的骄傲,没有想到,一场“相约在南方"的活动,竟令她遍体鳞伤。“南院哭了",南院伤了,南院还有明天吗?

南院院长祝家华为了平息学生的不满与愤怒,承诺不再让政治渗入校园。政治,真的是那么可怕,可怕到必须绝足于大学校园吗?

我突然想起了4年多前到过的一所大学――美国牛津市密西西比大学。

20089月,我应邀到密大採访当年的第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会。令我惊讶的是,密大从来就不是美国一所顶尖的大学,该校之所以出名,竟是因为它曾因拒收黑人学生引发动乱,而臭名远播。

那是上世纪的陈年旧事了:1962,一位名叫梅瑞迪斯的黑人空军退役士兵,因为受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人权并非来自国家的施舍,而是来自上帝的赐予"――所鼓舞,向只收白人学生的密西西比大学申请入学,却遭拒绝。

梅瑞迪斯随即提出告诉,校方败诉后不断上诉,但各级法院都判定梅瑞迪斯胜诉。他于是到校注册,不料当天竟有数千名学生和居民围起人牆,力阻他进入校园,并与警方爆发冲突,酿成一场二死数十伤的惨剧。

庆幸的是,当时的总统肯尼迪当机立断,下令军队和法官到场保护梅瑞迪斯,让他完成注册,成为密大的第一位黑人学生。

儘管梅瑞迪斯入学后仍处处受到排挤与骚扰,但他毫不退缩,始终坚持到底,终于顺利毕业,取得政治学学位。

为了向这位勇敢的黑人人权斗士致敬,校方过后为梅瑞迪斯建了一座铜像。这座铜像至今还竖立在校园中央。

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迎来了她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而当年的第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的地点,选上了这所上世纪60年代还拒收黑人学生大学,可谓别具意义。

这场辩论会,我记忆犹深。我记得,那几天,密大校园裡旗帜飘扬,全校师生全情投入,好像在办一场热闹滚滚的嘉年华,白人学生也好,黑人学生也好,都毫不忌讳的穿上印有奥巴马或麦凯恩肖像的汗衫,并通过举办演唱会、辩论会、研讨会、热卖会、展览会等活动,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拉票。

这让我真真实实的上了宝贵的一课:民主,是允许政治走入校园的,是允许大学生勇敢的表达他们的政治选择的。当然,校方必需是中立、不偏不倚的,能给予参与竞选的双方同等的待遇,同等的机会。

密大也曾哭过,但它不但没有因此倒下,反而因此成长,并成为美国族群融合的象徵。美国能,密大能,但愿若干年后,大马能,南院也能!

(星洲日报/弹唱江湖作者:林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