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56 辑



透视关中困局

2013/05/22 东方日报/言论


~作者: 林慧欣

沸沸扬扬多时,关丹中华中学仍陷在进退两难的窘境,近来又有口水战。一边厢,董总不承认关中是独中,不允许其学生考统考;另一边厢,关中董事长方天兴却认为董总应先允许考统考,才来慢慢申请修改批文。

关中是不是独中?教育部早已多次声明,关中是私立中学,无须多论。那么,能不能跳出框框,把一所私立中学当独中办?除了政府所列明的法定地位,有必要釐清独中的意义。什么是独中?一般来说,独中是非营利民办学府,以华文上课,学生可考统考。方天兴大概就是以此为根据,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关中就可以算是独中了。

但独中的意义绝非仅仅如此。统考作为独中生的专属考试,承载在其背后的意义不只是一纸升学文凭而已。支撑著统考的是独中特有的课程架构,一种不跟著官方论述走的教育模式。如果只是强调华文教学,董总只需把政府学校课本翻译成华文,再增加几节华文课就好,何必辛辛苦苦地去编写新教科书。

政府学校的课程设计,不只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还意图灌输种种意识形態,以达到特定议程,这一点,看歷史课本最明显不过。政府不承认统考,不是纯粹的种族问题,也是在排斥不符合政府主流意识形態的教育模式。至于独中的课程设计有没有展现出更高阔的视野,则不在此文討论范围了。

把关中模式和实行双轨制的独中相提並论,是一项谬误。无论再怎样注重双轨制,独中始终是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关中呢?批文早已列明,主轴是政府课程,並以马来文教学,这是私立学校的成文规定。

由始至终,「修改批文」是个偽议题,因为教育部打从一开始,就是以批建一所新私立中学的立场来发下批文。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便教育部真修改了批文,允许关中考统考,关中仍只能称得上是一所可以考统考的私立中学,而不是独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统考,其真正意涵不会受重视,只会沦为一种升学工具。

目下的关中可以办下去吗?当然可以。只不过校方有必要堂堂正正地以私立中学的名义招生,並表明不放弃爭取建独中的决心,而不是以独中的招牌蒙混家长。作为权宜之计,如果关中可以强化华文教学,以优质教学作为卖点,建议独树一格的校风,即便没有统考的保障,对于不捨得把年幼孩子送到吉隆坡念独中的家长,未必没有吸引力。

无论如何,爭取一所可以考统考的私立中学不该是关丹华社的最终目標,而是应该重新爭取申办一所名正言顺的独中。505大选,柔州选情告急,纳吉火速南下,批准宽柔中学建第二分校。这个经验,对关丹华社而言,或许是个很好的参考。

 

华教之路更难走?

2013-05-2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在华社还在为国內的华教前景感到迷惑之际,不諳中文的叶娟呈受委为教育及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无疑又引发了新的忧虑。

新內阁的重大改变之一,是把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二为一,统称教育及高等教育部。在合併前,原本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各有1位部长和2位副部长,合共6人;现在合併为一之后,则拥有1位第一部长、1位第二部长及2位副部长,合共4人。

换句话说,教育领域的正副部长已减少了2人。这也意味著,以前6个人的工作,现在需由4人来承担,工作量可能增加了,责任也更大了。

在这之前,马华在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各有1名副部长,分別是何国忠和魏家祥。由於马华不入阁,首相只好任命来自沙巴团结党的叶娟呈取而代之。

和何、魏两人不同的是,叶娟呈不諳中文。事实上,整个教育及高等教育部的现任4位正副部长,没有一人是諳中文的。华社因此担心,华教问题今后会更加被忽略,以致华教之路也將更加艰辛难走。

一些华教人士也担心,在合二为一成教育及高教部后,教育部会为了全心全意在政策上贯彻“一个马来西亚"理念,而不再指定有人专司处理华教事务。

我们希望情况不致如此。

如果教育部仍然依循过往的运作模式,那叶娟呈的责任,无疑益显其重要性,因为她除了要继承魏家祥的工作,处理华小的拨款、师资、建校、迁校等事务外,也可能要接过何国忠的担子,跟进华文民办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事宜。

对叶娟呈来说,面对华社对她的殷切期待,这个担子非常沉重;而面对华社对她的不瞭解和怀疑,她则必须儘快做出成绩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客观的说,教育部只是整个政府体系的其中一环,叶娟呈作为教育部门里的一位副部长,她也只能跟著政府的教育政策按章行事,难有突破。如果教育政策没有甚么改变,她所能做的,也仅是根据政策来为华文教育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乃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所以,叶娟呈的办事方式和效率,例如她的能力、魄力、公信力乃至亲和力,恐怕比她的教育背景,更应受到关注。

叶娟呈受访时表示不諳中文不会成为她的障碍,她承诺会以专业方式来处理教育问题,並乐意与董教总会面。她也说,要解决华教问题,必须提出事实和数据来討论,而不是採取对抗的態度。

有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对叶娟呈的承诺,我们只能一贯的抱持“听其言,观其行"的態度,希望她讲到做到。但有一点不得不提醒她,官场上大小拿破崙充斥,所以切勿过於迷信数据,正如霹雳州摄政王拉惹纳兹林沙所说:“执著於数据上的成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它会滋生虚偽文化,以致让领导层在`美梦中沉睡’。"(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教育可以回归教育吗?

2013-05-2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侯雅伦

上个星期,我们专访了新任教育及高教部副部长叶娟呈。

在首相宣佈她出任副教长之前,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来自东马沙巴斗湖的她一无所知。

首相宣佈新內阁后,有一名东马教育界人士形容她“三语很好,中文讲得非常流利"。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一见面她即表明自己不会说华语,希望访问以英语进行。

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受英文教育,再拿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到英国留学的叶娟呈,言谈举止优雅,英语是她的第一语文。

她回国后在教育界服务超过30年,曾经获得卓越校长奖,是一名具有“一个马来西亚"思维的教育工作者。她说,每一个种族的孩子都应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每一种源流的学校,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发展。

叶娟呈是教育部两名部长和两名副部长中唯一的华人。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在马华不入阁的情况下,她自然是取代马华传统出任的这个副部长职位,专司处理华教课题。

但事实並非如此。据说,叶娟呈负责的是高教事务。那么华小长年累月的问题,又由谁来跟进呢?

叶女士受访时没有说会对华小的问题置之不理,但从她对多个问题的回应可理解到,她对华小华教的问题並没有深入的认知,更不知道產生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

对她而言,该做的、对的、有论据支持的事,就应该去做。比如根据需求增建华小,比如已经受到外国承认的统考文凭,也应受到我国政府的承认。她不认识董教总,也不知道华小的敏感课题,对她来说该解决的问题就去解决。从她身上我看到甚么叫作“勇者无惧"。

到目前为止,她仍从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角度去看待教育问题。但总有一天她將体会到,教育部並非她想像的简单和黑白分明,很多原本应该回归教育的课题,长期以来已被政治化,以及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

来自沙巴团结党的叶娟呈,本身並没有“代表华人的华基政党"的政治包袱,毕竟团结党是一个代表卡达山族群为主的政党,华团领袖也还不敢对她有太大的期望。

在许多需要“特別处理"或“政治谈判"的华教华小课题上,她可选择照章行事,无需给予特別关注和照顾(对她而言,东马贫困土著的教育或许才更需要获得关注);当然,她也可以从头开始去恶补华小华教面对的问题,像马华歷任的副教长那样,做著吃力不討好仍被人批评到体无完肤的工作。

我相信,叶女士会选择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態度来对待各源流学校的问题。让教育问题回归教育是好事,但叶女士有没有能耐做到,还是未知数。(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侯雅伦《星洲日报》副新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宽柔百年大典盛记

2013/05/23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谢诗坚

自从在两年前(2011年)韩中与宽中缔结姐妹校以来,双方的交往与交流也就频繁起来,除老师互访外,也进行了学生交流,让两地不同的学习环境互补长短。我对两年来两校实质性的投桃报李感到满意也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 正是为了彰显两校的密切关係,韩中董教仝人派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参加于518日在宽柔中学大草场举行的百年校庆盛典。

大概上午8时有余,我们被引领到大草场的看臺参加百年大典,虽然邀请的宾客不多,但都是与宽柔有特殊关係的,例如南方大学代表,宽柔五间小学的代表,校友会代表乃至宽中董教仝人,再加上韩江的阵营,形成了一个火热的场面。

我用「火热」来表达也切实反映了当日的情景,但见天空放晴,阳光普照,初时未见微风吹拂,而是隨著时间的流逝,在艷阳的高照下,我感觉到汗水开始在体內散发出来;尤其是穿著大衣结著领带,浑身很不自在。但为显示对主人家的尊重,天气再热也不当成一回事。于是仪式在庄严的国歌与校歌之后,掀开序幕了。首先是筹委会主席童星存致词,继之是五校董事长曾振强致词,下来是南方大学董事长张文强、中学校长谢秀权、校友会主席廖永拔及中学董事长陈伟雄先后讲话。我看手錶算了算,大概费时一小时,各人都语重心长,对宽柔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致词过后就是切蛋糕仪式,然后是赠送纪念品予各相关单位。场內场外镁光灯闪个不停,拍照的人都摄下了这百年一刻,意义深长。

我后来私下问校长,在艷阳下让数千名学生在大草场站著听领导讲话又要鼓掌又要口號回应,再加上各项仪式,几乎有两小时之长,学生不会投诉?没有抗议吗?

她说早已向学生交待,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难熬的节日,但为了宽柔,为了华教,他们都坚持下来。我对他们的坚持致以敬礼,虽然间中有极少数的学生离场(因为太热又站太久,实在难顶,情有可原),但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和表露出来的情怀,在亢奋下也就不认为是「苦差」和「虐待」了,反而认为这是难得参与的盛举。

逆境中力爭上游

是的,人生若能遇上百年庆典,那是一件美事,也是只此一次,人生再也没有第二个百年了。在这百年来,宽柔也见证了华教在逆境中力爭上游,它的成长是这样的:

1913年,4位先贤黄义初、骆雨生、郑亚吉及陈迎祥创建了宽柔学校。最初的时候是租借陈旭年私宅上课。

这篳路蓝缕的年代,先贤们的苦心经营终于在1918年开出了第一个果实,有了自己的校舍。虽是简陋,但却是华校的一盏灯。经过一番的折腾与风吹雨打,在直律的校舍终于获得扩建。直到战后的1949年,在新甘光现址大兴土木为宽柔添上新装。

1951年,这座学校定名为「宽柔中小学校」,先办初中班,1955年办高中班,到了1957年有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正是在羽毛丰满的年代,宽中董事会先在1958年宣佈不接受政府津贴,保留原状,这是因为檳城的钟灵中学在1957年正式接受津贴成为第一间国民型中学后给宽柔带来的衝击。

也正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年代,学运在檳城燃烧起来,先是钟中学潮(1956年),继之是韩中学潮(1957年),再下来檳城华校也动了起来,更是蔓延至霹雳、中马和南马,包括宽柔中学也被波及了(1958年)。

学潮带来了许多的影响,但也考验了华社对华教的斗爭。虽然在1961年时,教总主席林连玉大声疾呼华文中学保持独立自主,但还是有55间接受津贴,剩下16间响应林连玉的號召。这16间中学以宽柔中学打响第一炮,为华教奠下百年千秋大业;继之在檳城的韩江中学也不负眾望,它在1962年也不接受改制,成为北马唯一不改制中学。这一南一北的相互映辉,缀成了南宽柔与北韩江的一段佳话(不过在1962年后,不少国民型中学也增设了独立中学,因此直到今天共有60间独中)。

1999年宽中因为学生爆满,教室不敷应用,在爭取下,获得政府批准设立分校。于是在眾志成城下,位于古来面积30依格的分校在2004年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从此絃歌不輟,在古来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直到今天,古来的分校的学生已破6千,连同在新山佔地15依格的学校,它的学生已突破一万人,这是全马最大的华校,其气势的磅礡,象徵著柔佛华人的骄傲与对华教的执著。

韩中得宽中协助

当宽柔走向欣欣向荣的年代,韩江中学才刚摆脱董教的纠纷,仍在苦难中挣扎。巧合在那一年,印尼又发生排华运动,数以百计的学生涌向韩中,一口气在一年之內收了389名印尼生,后来隨著局势的平静,印尼学生纷纷回国。而在今天,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印尼的华文教育又见第二春,其发展的势头在中国的协助下,实在不遑多让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无独有偶的,在宽柔中学的基础上,1988年成立了南方学院,在董教仝人的努力奋斗下,它在2012年升格为大学学院。同样的,在韩江中学的基础上,韩江学院于1999年正式获准註册。

如今又喜闻宽中再获准建第二分校。这喜讯对宽柔百年大典是深具意义的,它象徵著华校將再度从宽柔出发转向另一个里程碑,诚为可喜可贺。

韩中也要借此机会感谢宽柔中学的协助,自从结为姐妹校后,韩中已找到独中的新方向,经过两年的努力,韩中在2013年迎来了17年后的第一道曙光。在1996年时,韩中生跌剩350名学生(在60年代辉煌时期有3000名学生),真是情何以堪。但在董教学的拚搏下,韩中的学生今年已突破1200名,若不是有所克制,韩中的学生將是1500名之数。我们地在此向宽中说一声谢谢,因为它们与我们在华教的路上携手前进,让北马的家长看到独中光明的未来。

因为有此信念的牵动,我在当天的看臺上虽然汗流浹背,浑身难受,但也顶住和坚持下来。若与在烈日下暴晒的学生和表演学生比较,我算是比较舒適的一位。此时此刻,宽柔师生们的坚持让我看到华教的明天像他们的笑容一样的灿烂和容光焕发。

纵观宽柔的过去和將来你看到的不仅是一盏华教之灯,而是一座照亮四方的灯塔,指引著我们前进的方向。

因此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宽柔百年树人      华教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