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59 辑



关丹独中闹双包?

2013/05/27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刘汉良

剪不断理还乱,筹建中的关丹中华中学所引起的爭论,看来越闹越烈,恐將衝击到华教阵营乃至华社的团结,进而不利於凝聚华裔的力量,展开维护华教及爭取华裔权益的斗爭。

最新的爆发点在於,董总准备带动彭亨华社,继续爭取建立一所华文独立中学。

这意味,除了被董总標签为“变种独中"的关丹中华中学(简称关中),如果出现“奇跡"的话,彭亨可能再筹建另一所华文独中,形同“闹双包"。

事態的发展,反映出以叶新田为首的董总与以方天兴领导的关中董事部,在关中事件上的態度和立场从各持己见,演变至毫无妥协的地步,彼此间的关係甚至可说是濒临破裂。

在这期间,关中董事部委任陈玉康为执行顾问,一定程度地加剧了他们与董总的矛盾;这位林连玉精神奖得主一度在关中事件上抱持“反覆"的立场,他曾一方面狠批马华乏力协助爭取修正关中批文,另一方面一再炮轰董总破坏关中的筹建。

董总因此要求林连玉基金关注其某些领导人(一直利用林连玉精神奖得主的名义),就关中批文经常发表违背“族魂"林连玉先生捍卫华文中学及反对改制华文中学立场的言论。

与此同时,在彭亨董联会改选中,被指亲董总的卢宇庭派系大胜一向力挺关中董事会的林锦志阵营后,顿使关中风波再添“新元素"。

关中事件最近再掀波,董总与关中董事部的关係“突然"恶化,看来归咎该校校长詹耀祥在《关中——告社会人士书》中,敦促董总主席叶新田和署理主席邹寿汉针对关中学生不允许报考独中统考及“变种独中"等指责作出明確的解释,以免关中行政工作及招生受到影响。

董总与关中难以达成共识

在这方面,董总在回应时重申统考只允许独中生参加,叶新田指出,大量歷史资料证明,统考是受到政府的限制,不能开放,其实,董总並不喜欢统考只作为內部的考试。他促请有关方面別试图误导人民群眾,让人以为是董总不开放统考。

接下来,董总领导人与方天兴在关中批文及所谓“变种独中",引发另一波“骂战",顿使彼此既有的华教阵营“內部矛盾"延烧为“敌我"矛盾。

隨著董总上週五举行的常务委员会议接纳有关关中爭议“华教工作者座谈会"所达致的六点共识,尤其是重新启动在彭亨设立一所华文独中,意味董总及华教人士对关中董事部欲爭取修正有关批文,使之成为真正的华文独中,已失去信心。

这也显示董总明確表態,更需华社认同,关中绝不是华文独中,而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国民中学",其设立有违董总在2012520日关丹申办华文独中和平请愿大集会的“502议决"。

或许会有相当多人费解,董总与关中董事部皆有维护华教、发展独中的强烈意愿,为何双方在关中事件上难以达致共识,闹到不可收拾。

他们也会质疑在当前不利於华教发展的大环境下,董总及华社能否如愿在彭亨爭取建立一所真正的华文独中。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教改须有周详规划

2013-05-29  星洲日报/社论


教育部第二部长依德里斯朱索日前宣佈,教育部將分阶段废除,师训学院(IPG)和国立大专教育系学生毕业后直接当教师的措施,只有表现最佳的受训生,才会获选担任教师。第二教长这项宣佈,虽是根据《教育大蓝图》的首阶段计划进行,仍无可避免在教育界引起震撼。根据教育大蓝图,教育部將从今年开始提高录取教师的门槛,只从师范学院和国立大专教育系录取30%成绩最好的学生成为教师,目的是提昇教育素质及提高师资专业。有关措施相信已导致师范学院和国立大专教育系学生,为前途出路问题而忧心不安。

让教学成为菁英专业,无论是从提昇国家教育水平或学生素质的角度来看,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政策有其一贯和延续性,不能仓促更改或撤销。目前所有获选进入师范学院和国立大专教育系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原本都应直接获派到各校执教,政府若只取其中少数菁英,其余已花费数年时间接受教育专业训练却又不获聘成为教师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教育部中途剥夺他们执教的机会,对他们有欠公允。

诚如依德里斯朱索所言,废除直接选派执教措施,可以有正面的看法,也可以从负面角度来探討。无可否认,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起关键性影响,我国若要在2020年达致先进国目標,加强教育系统的素质是必要的。

然而,我们不能凭个人的学业成绩確定其志向或决定其前途;成绩优秀者並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同样的,成绩不够標青的学生,也未必不能成为优秀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所谓“表现最好"的定义应如何鑑定?教师工作是传道受业解惑,除了要求他们在课业方面交出好成绩,我们还须考量他们对教学的兴趣和热忱、对孩子有没有爱心和耐心等因素。

基本上,选择就读师范学院或国立大专教育系的学生,皆有志於执教工作,教育部若废除目前的直接获派执教措施,要如何安置那些未获得执教机会的毕业生?对有志教学工作者將是重大打击,未来也將影响学生选读教育专业的信心。对於教师过多的国小来说,这项措施或是教育部逐步淘汰多余教师的最佳途径,但是,对於40多年来师资短缺及不具华文资格师资问题一直未能全面解决的华小而言,废除直接获派执教措施,显示解决华小师资问题不但遥遥无期,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危机。

华社多年来一直要求政府根据华小的实际需求,为华小培训和委派足够、合格及具有华文资格的各科目教师和高职行政人员,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等多项问题,这些要求不但没有下文,教育部现又宣佈要废除直接获派执教措施,如此一来,势必让华小陷入更艰难的境地。政府实施任何改革政策,尤其是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必须有周详考量与规划,並兼顾各源流学校的需求和权益,若是仓促行事,顾此失彼,恐怕会有人谋不臧的后果,而失去改革的意义。(星洲日报/社论)

 

岂止是数据而已

2013/05/26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王增文

隨著新届內阁成立后,人民开始要適应新內阁的施政,其中华社最关心的教育部副部长人选,已不再是由马华公会代表出任,改由来自沙巴州团结党的叶娟呈取代。对於这位新任副部长,在西马几乎无人认识,人们从报章上知道她只会讲英语和客家话而已,完全不諳中文,难怪很多人担忧她將来如何协助华社处理一箩筐的华教问题。

叶副部长上任后对华教问题提出一个看法,就是解决问题必须提出事实和数据来討论,而不是採取对抗的態度。这句话基本上带给人们信心,相信未来华教问题只要能够搬出確凿的事实和准確的数据,一定能够水到渠成而获得解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还未鬆绑之前,数据和事实真的能够帮得上忙吗?

华教问题几十年不变

未来的日子,叶副部长大概有得忙了,因为针对华教问题,真要华社提出事实和数据,那可是不胜枚举啊!

华小教育长期以来面对师资荒的问题,经过很多任来自马华公会的副部长一再向华社大拍胸膛,信誓旦旦会在规定的时间內解决存在数十年的老问题,然而华小师资荒仍然存在。还有华小董事会的权益,从过去到现今,已经被当局有意的蚕食到面目全非,引致董总发动“醒觉运动"来提醒华小董事会,以捍卫华小董事会神圣不可侵的管理主权。

除了小学,再来是独中问题,独中统考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大学接纳作为入学標准,连本地的私立大专院校也纷纷接纳,偏偏我国的国立大学不予接纳。还有,独中每年为国栽培的人才,很多都被邻国吸纳过去,给人捡了个大便宜,还被讥笑我们国家不懂惜才哩!

谈完独中,再看大专,华社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大专院校,如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国际学院等,多年来爭取升格为大学都不成功,却在这一届的大选之前,纷纷获升格为大学学院,可是升格的承诺还有待釐清。

上述华小、独中及华文大专院校等问题,都是事实,真要拿出数据来,那还不容易?董教总长年累月都在整理这些数据啊!

我国华文教育在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威胁之下,华社不知作出多少次的爭取,听了多少遍的甜言蜜语,然而华教的权益还是江河日下。叶副部长要跟华社谈华教问题,若用英语讲不通的话,就用客家话讲,一定可以听到排山倒海的诉求声音。

摆事实,论数据,讲道理,这些事情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华社就是从来不对抗,只是要求不断地对话,希望一直对话到成功为止,如此而已。(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语文是力量 ,不是绊脚石

2013-05-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志谦

521日,副首相兼教育部第一部长丹斯里慕尤丁重申,只要董总愿意在统考文凭课题上,顺应国家教育政策而“改变”,政府在承认统考方面不成问题。

他说:“我们都是根据法律行事,並以教育政策作为指导。”

马来西亚联合邦宪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国家语言(一)国家语言必须是马来语,其字体必须由国会立法规定,惟:(a)任何人不得受到禁止或阻止使用(除官方用途外),或教导或学习其他语言;及(b)本款不得影响任何联邦政府或州政府之权利去维护及扶助联合邦内任何其它民族语文之使用和研究。

(摘自《马来西亚联合邦宪法》信雅达法律翻译出版社)

独中对国语没有异议

首先,经过多年的磨合,我国所有独中都为学生安排PMRSPM考试的事实,就说明了独中对于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是没有异议的。

第二,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和考试媒介并没有违反宪法精神。

522日,中国报刊登:巫统元老敦达因认为,国阵不能放弃国家人口近30%的华人,应该尝试赢回华人的支持。

“国阵不能放弃华人,因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

国民经商求学靠多语

可是,慕尤丁不愿让步的说法,只会陷纳吉于不义,让选民相信纳吉在大选前对华教所释出善意,只是竞选把戏;这样的执政态度会使308505两届大选所流失的票源,在下届大选会回流吗?

522日,我国科学、工艺及革新副部长拿督阿布峇卡博士说,国际科学、技术与创新中心将把科学教育(IBSE)法国版本翻译成英文版本,此举令不少人受益。

这说明能令马来西亚人赶上世界前端的,并不是马来文、华文、淡米尔文或英文,而是这些语文所运载的知识。

原本我们的多元语文是我们的力量。我们的通用语,都是世界极多人使用的日常用语。用华文的中国、用淡米尔语的印度、用马来语的印尼和马来西亚、用英语的美国、澳洲和英国,合计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对这些语文的掌握,可以方便我们的国民到世界各地经商、交流和求学。

浪费人力为语文争吵

可是,我们浪费太多人力和物力,不断为语文的应用而争吵,我们忽略了语文真正的内涵在于它们所运载的知识。最后,我们的力量成了迈向世界的绊脚石,我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只能告诉他人我们有惊人的语文能力。

可是语文能力背后的内容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的舞台中,亚洲的日本赶上了,韩国、台湾赶上了,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赶上去了,和我们背景最相似的新加坡也赶上了。我们呢?还在为语文的应用刺耳的争吵着。

要赶上的话,我们需要的是各种语文背后的知识力量,而不是用了什么语文会令谁比较虚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