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260 辑



事关母语教育

2013-05-3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弗亚澄清,他未曾建议关闭华小,实施单源流教育,他只说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国小的教育素质,吸引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小就读。

记忆所及,前首相马哈迪、阿都拉、前财长达因以及好些政治人物和学者都讲过类似的话,他们认为只要国小办得比华小好,水平比华小高,重视教育素质的华人自然会把孩子送到国小就读。

背后的意思是如此一来,华小没有学生了,当然自动关闭或改为国小,单元教育的目标于焉实现,根本无须建议关闭华小而引起敏感问题,“是你们华人自己不要华校嘛。”

但实际上,国小早已办得比华小好,教育素质已比华小优越,这不是蓄意贬低华小,是有根据的说话。

根据就是,自从教育部在几年前开始甄选“高表现学校”后,这荣衔尽都由国小垄断,教育部长慕尤丁指出,这是因为华小和淡小都没有达到高表现水平。

国小水平比华小高

这情况维持了好几年,直到最近一两年可能为了安抚华社,才有一两所华小勉强挤入榜末意思意思,国小依旧占了绝对优势,国小教育素质之优良,水平之高,华小似乎望尘莫及。

因此,说国小已比华小办得更好,水平更高岂不是有根据么?

这种情况好像也“言之成理”,因为当局集中人力物力来办国小,不论哪一个五年计划,国小都获得90%以上的小学拨款,华小只得三几个巴仙,加上国小师资充足到可把剩余的不谙华文华语教师派去华小,历任教育部长也声明一切以国小为优先,故尔国小人力物力充沛,軟硬体设施一流。

华小则要钱没钱,要人(师资)没人,在这样的对比情况下,国小学术水平办得比华小高当然“言之成理”吧?弗亚和马哈迪等人对国小的水平仍觉不满,此举固然是苛求,又像在讥讽“高表现学校”乃有名无实的作秀。

华人维护母语教育

然而,尽管国小早已办得比华小好,它们却不像马哈迪等人所料想那样吸引华人把孩子送去国小,反而是办得“比较不好”的华小有10%非华裔学生,且数量逐年增加,马哈迪等人和负责甄选“高表现学校”的袞袞诸公要怎么说呢?

事实上,华人坚持把孩子送到华小读书,完全是要孩子接受母语教育,国小办得再好也难以让华人改变这个坚持,当局尽心尽力把国小办好,但若以为这样就可令华人舍弃华小,达到单源流教育目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另一方面,倘若为了把华小“比下去”而忽略发展华小,那也只能引致华人的反感,华人之倾向两线制,与当局长期忽略华小有极大关系。

首相纳吉极力推行转型计划,教育政策如果没有转型到公平对待华人的母语教育,其他转型计划再好都难以吸引华人票回流国阵。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我们都需要母语教育

2013-05-3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志谦

1951年联合国文教科组织会议的决议指出:“学生一开始上学就应该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并且应尽量将母语的使用,推向教育的更高阶段上去。”母语作为传授知识的媒介语,效果之高是国际公认的。

2003年,时任首相马哈迪医生基于我国的英文水平低落,在一片反对声中,推行了小学用英文教数理的政策。最后,华小保留母语教数理之余,加入了英文数理的课程;而国小的数理则只以英文为媒介语。

母语传承知识更有效

6年后,数据显示国小的数理成绩普遍下降,英文程度又没跟上。语文局时任总监哈山阿末提呈备忘录给国家元首,希望废除英文教数理的政策,重新使用母语教学。当时的首相阿都拉在马来社群的强大压力下,宣布废除英文教数理的政策。

无疑的,对马来学生来说,母语也是他们吸收知识较有优势的语文。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用英文教数理来提高英文或数理的水平。要提高英文水平应该从英文课下手才对。要提高数理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就该像日本一样,派精英到外国取经,然后尽量的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课程翻译成母语才对。

受过英文教数理的苦的马来同胞们,应该比较容易明白为什么我国华裔总是要提倡母语教育。其实,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并不只是人权的伸张或文化的承传而已;在知识的吸收方面,母语更是可以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志谦

 

关中爭议及其影响

2013/06/0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关丹中华中学自获得政府批准开办以后,由于批文內容关係,大家都认为关丹中华中学不是一所华社所要求申办的独中,而是一所如假包换的「国民型华文私立中学」。从那一天起,关丹独中的批文至今一直爭论不休。

最近关丹中华董事会要董总先表明让关丹中华中学学生可以考独中统考,然后才去爭取修改该校原批文,否则將影响他们的招生。这再度引起董总的反弹,董总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和欺骗的行为。

董总在520日的文告指出,关中董事长方天兴不断在爭取修改关中批文的课题上节外生枝,包括之前不断「指鹿为马」把那所根据国中课程办学的关丹中华中学,硬说是一所华文独中。

「在政客和商贾的『私相授受』的情况下,使到最初参与协助申办关丹华文独中的董总遭到有心人刻意『边缘化』,以致批文出来后变了样。」

董总的文告就一语道破关丹中华中学获批的实情。教育部早已多次声明,关中是一所私立中学。批文早已列明,主轴是政府课程,並以马来文教学,这是明文规定的。方天兴则以为政府最高领导人重复声明与承诺关中可参加统考,就以为该校是独中。批文可採取「边做边爭取修改批文」,而且依照独中教学方针办学,但是他却忽略了董总统考是內部学校考试,而遭受董总的断然拒绝。统考是一项全国华文独中內部考试,它只允许独中生参加,不对外开放,所以关丹中华要董总先答应考统考,以「边做边爭取修改批文」是行不通的。

话得说回来,「修改批文」是个偽议题,因为教育部一开始就以批建一所新私立中学的立场发下批文来设下这一个局。由于批文完全没有提到批准学生报考「其他考试」,也没有说明可以教授「华文」及参加「统考」。关丹中学的申请完全不能让华社感受到这是一所独中,造成了今日华社与关丹中华中学董事一直在爭论之所在。肯定的是,关中不是我们所需求的独中模式,它丧失独中的自主权,远离独中办学的特色。

关丹中华中学批文破坏了华社及热爱华教人士的团结,它衍生许多枝节问题。

(一)破坏董总及华教人士的形象

申请关丹中华中学的是彭州资深的华教前辈陈玉康、黄道坚等一直为关丹谋復建独中的热心人士。他们20年来如一日,无不出钱出力为华教奔走。他们为了关丹的华裔子弟能够接受华文教育,组织一行人或一人行走访全彭家教,凝聚一股华教情,推行「独中生保送计划」,让学生到各州独中就读,尤其是吉隆坡一带。他们也不忘申请关丹独中,可惜,此次为了批文,他们饱受了煎熬,他们不是不办真正的独中,但却因有心人为了表示他与官方的密切关係,出面协助,而弄出「假独中真国中」的出现,因此受偏激的言论中伤和鞭挞。他们在无可奈何之下也隨言论起舞,指责董总的无情、打压,在媒体一来一往互相呛声造成內部矛盾升级,自己人打自己人,彼此形象因而遭到破坏。

(二)製造社团的矛盾

此次有人骂陈玉康「狗屎堆」是不理智的表现,同时在报章上也把陈玉康的名字前面置放「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的称號。要知道陈玉康在关中办校问题提出意见时是以他个人身份行使言论自由权利,与林连玉基金这组织並无关连,不应扯上任何关係。这么做会引人反感,破坏社团之间的合作。

总之,关丹中华中学走到今天,已经没回头路,进退两难了。在单元教育政策的主导下,华教的生存与发展要靠大家团结起来针对教育政策提出强有力的抗议,爭取修改教育法令不让华教变质,我们的矛头要对准那些为个人利益的阴谋家,不让他们得逞。董总和关中的董事部也绝对需要用更大智慧去面对新的政治格局,如果双方的意愿都是要办一所真正的独中,其意愿和最终目標都是一样,为何不能化解歧见,暂且搁下矛盾,殊途同归为华教贡献?

 

无私奉献华教事业的Liyana老师

2013/05/30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古元佑

13届全国普选甫落幕,矛盾与衝突,持续不断……尤其「胜」得没面子的执政集团,再显示巫统仍试图通过玩弄其一贯的种族主义手段,试图归咎非马来族群的「偏向」,找代罪羔羊挽救危局之际,阿古又偶然阅览到一则令人深为感动和钦佩,关于Nur Liyana老师的讯息。

这名1988年次,诚心投入教学工作,坦言「热爱中文、乐意为华教作无私奉献」的巫裔老师,而非一般所见(被投诉)不諳中文,却在华小低年级执教国文(Bahasa Malaysia/B.Melayu)的马来教师。

于吉打亚罗士打出生,却在霹雳怡保成长的混血儿Liyana老师努力学习外语,富有激情地投入教学工作和与为学生的服务工作中。如同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孩子(学子)的成功与快乐才是LIYANA老师最大的欣慰。

她关心华教之举(对主流巫文报章《每日新闻》说了一句)令人非常感动的话:「我很乐意为华教(育群)做这些工作,愿为华教事业献出心力。」Liyana老师勇敢的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讚扬!!

吉隆坡育群华小SJK(C)Yun Chun校长李碧樺(音译)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採访时,更讚嘆NurLiyana老师的毛笔书法「青出于蓝,犹胜于蓝」的气势。相关照片也显示黑板上老师极为端庄工整的字跡,或许真令不少华人子弟见了要自觉羞惭了!

仔细阅毕全遍3版的报导,读者必会发现Liyana老师的生命气像是「和善、关怀、热爱、尊重」(按:详文请参见2013518日《每日新闻》副刊《灵感》专刊)。

阿古经常就跟马来友族(及亲朋好友)表示,事实上,有因缘长年与马来友族相处的华裔,必有「马来人其实心地很善良,对人的態度其实也很单纯」的真实体验。

然经常口出恶言(狂言)、喜爱顛倒是非,煽动种族仇恨者,故意破坏和伤害彼此的感情,皆是缺德(野蛮)的政客(小人)所为。然而政客们神经质似的封杀,不正好反映了他们內心的「恐惧」吗?「不正义」才是大马(政府)最大危机!!

所以,华裔同胞须看清和明辨真象,警觉到问题所在。

在这份亲政府的报章看到这讯息,也冀望《每日新闻》今后能多作积极、正面,类似好人好事的宣导。

生命教育就是透过教学、省思与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態度,去开创人生,以实现自我、和善人群的教育。珍惜自己,也尊重別人。彼此惕励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