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405 辑



师资短缺路在何方?

2014-07-06 光明日报/专栏

~文:刘子健
 

那小孩拿著大意是“爸爸念书的时候,师资不足;我念书的时候,师资也不足”的大字报,和和平集会人群一起走著,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更马上抓住了媒体的眼球,原因不止是小孩,而是那大字报欲传达的讯息:师资不足,世代相传!

51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准教师,无法学以致用,不获教育部委派到国中或国民型中学执教华文一事被揭发后,师资不足这个无奈的老问题,又一连好几天大篇幅地被中文媒体报道。这个现象也如同上述小孩欲传达的讯息,“爸爸念书的时候,媒体报道;我念书的时候,媒体也报道”!

没有聆听华社声音,没有专业,没有认真做事,没有一丝欲解决问题的心態,没有任何理由不能一劳永逸解决华文师资不足的教育部,绝对是整个师资长期不足,必须负起完全和绝对不可推諉的责任的。对於教育部上述的几个“没有”的指责,世代相传的师资不足现象,他们只能承认,根本无法辩解。

只有完全没有理会华社长期公开要求培训足够华文师资的声音,外加根本就不想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反映教育部的態度和立场。可恶的是,按教育部的数据,居然是和华社长期面对师资不足现象相反,教育部“根本”不知道有华文师资短缺。这也难怪董总主席叶新田要高声公开痛斥教育部正副部长是在“睡觉还是发白日梦”,是“皇帝穿新衣”。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林荣华揭露的调查资料就再一次显示,目前国內国民型中学就缺少161名教师。熟悉国內华文教育者更清楚,如果加上华文小学,及国民中学华文班师资短缺数量、临时教师人数等,国內总华文师资短缺数目肯定远远超过所公佈的数据,这是一个不爭的事实。

从政治博弈中寻出路

执政的政治领袖有其不能推諉的责任,特別是自詡代表华社者,不必在野党或文教组织一再的呼吁、訢求、反映,也不必他们一再地抗议、嘲讽、斥责,只要自己翻开媒体报道档案,重新看看、读读自己本身或前期领袖信誓旦旦、猛拍胸口的各种承诺、保证,就可以捫心自问到底尽了多少努力?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是也一样:爸爸念书的时候,我们做不到;我念书的时候,我们也做不到呢?

解决这个华文师资长期短缺的问题,也不必不承认,当中的关键在於政治意愿,在当前巫统牢控的国阵政权手上,国阵华基政党,或再多的在野党、文教组织的协商、诉求都被事实证明是徒然无用的。在政治力量操控教育的国度,恕我们必须毫无畏惧地接受,解决这个世代相传的死结,必然也必须从政治博弈中,找到破门而出的道路。

最近,很多人对於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奠基,预计明年9月份可以招来首批学生一事,感到欣喜万分,认为届时厦大可以协助解决华文师资短缺问题。我想,纵使对厦大有所期望,也不可停止批判教育部的无能和偏差,即数十年来,从没认真、专业、公平地面对华文师资问题,及解决问题。

更何况对於厦大,也不必那么快心存雀跃,否则,届时是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想想,厦大能不能免於受束於当前国內大专院校的条文规章、法令制度,首先就是一个有如鬆绑华文师资偏差政策的问题。我们诚然希望厦大的运作,可以为当前国內华教生存和发展带来希望,不过,更希望厦大首先能够大声公开表示承认统考文凭为入学条件之一,否则,还是有所保留比较好!(光明日报/好评文:刘子健)

 

没善用师资好浪费


2014/7/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蒲公英
 

教育部决定把51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中文组教育系学员,调派往全寄宿中学和技职学校执教,另106名大学教育系毕业学员被派往华小报到。

教总致函要求教育部听取华社意愿,希望能把这批教师调回国中或国民型中学执教华文,詎料教育部一意孤行,坚持保持最初的决定,甚至表示准老师须在时限內报到,否则將重新列入“候补名单”。

不晓得是凑巧或不巧,笔者身边一位好友,就是被教育部胡乱调派的准教师之一,在教总及政治人物和教育部周旋之际,他也同时陷入两难的局面。

或许外界认为,老师应该有教无类,但是寒窗苦读4年,背颂了古代至现代的文学及文学史,最终却被派往全寄宿中学和技职学校,教导友族学生简单的汉语拼音,未免过于大材小用。

根据教总收集的资料显示,国民型中学和国中严重缺乏至少300名华文教师急需填补,教育部却没有善用师资填补,反而將他们派到其他学校,简直在浪费资源。

我国有多所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的需求量庞大,但中学华文教师培训管道却非常有限。

如今,唯一的培训管道──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也仅录取少数的学生,从全盛期的上百名,跌落至仅录取数十人,我国的华教之路堪忧。

面对不断上演又重演的华教悲歌,教总、华教人士、华基政党不断爭取再爭取,却依旧无法根治华教问题,让人对政府心生遗憾,而华裔也应该深思华教应该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红楼四馆探老人


2014-07-0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安焕然
 

今版小学四年级历史课本单元四《我居住的地方》之“令我引以为傲的人物”一节,课文借由地方乡土史教育的启示,讲说:“每个地方都会出现因贡献而闻名的人物,他们的贡献可以成为新时代人们的楷模。”

並例举了霹雳巴西沙叻的地方闻人,计有:一位老师,一位对地方建设和兴办学校有贡献的村长,以及利用废纸生產环保手工艺品工业的一对夫妇。

甚么是“地方闻人”?有钱有势,就是“地方闻人”!今版小学歷史课本跳脱了这种刻板形象。

虽言课文举引的巴西沙叻地方闻人都是马来人,有其地域性的主观判断,但其所举例的“地方闻人”:老师、教育赞助者以及环保產业开创者,其遴选的衡量標准,倒是值得参考。

课本编辑还在“给老师的话”中提示:“引导学生更深一层认识地方闻人。”提问学生:“谁是你居住地方的闻人?”同时“引导学生搜寻地方闻人的资料,发挥创意在班上分享搜寻成果,並展示在歷史角落。”

这显然是乡土教育的一环,值得重视。惟认识一个地方的人文歷史,寻访地方人物传奇,也不好仅仅是局限於地方“闻人”?近读明代学者丘濬文集,其诗云:“古人无意討名声,事到当为名自成。討得名来无了命,到头无命也无名。”(《闻人谈及李文祥邹智辈死口占》)有些人之所以不是“闻人”,可能只是他为人低调,有些奇人高士更是不爱出名。有些人或者已从服务岗位功成身退,或看破世道,或隱居简出。

而有些所谓的“闻人”、“大师”,则是被相互吹捧出来的。一些人爱名爱出位,不成“闻人”都难。

乡土教育,寻访人文歷史的点点滴滴,不应只局限於“地方闻人”。上週,受邀到昔加末,担任全柔国中华文诗歌朗诵比赛评审。友人知道我难得到此柔北內陆山城,遂催我不妨提早出门,经昔加末后再北上金马士,到红楼四馆探访陆庭瑜老师。

说起红楼四馆的缘起,有点传奇。最初(1997年)是主人家为剪报资料整理,成立明心书苑。后因某些事故,华教前辈沈慕羽的一些重要资料从其家乡马六甲被搬至金马士“落户”书苑。集合这些珍贵资料,2006年定名沈慕羽纪念馆。2009年又在纪念馆毗邻的半独立式洋房增辟林连玉资料馆、陆庭諭文物馆和明心见性图书馆。是为“红楼四馆”。而今,前教总副主席陆庭諭就“隱居”於此。

红楼四馆的成立,不仅仅是藏书或收留了一位隱居老人,2009年红楼四馆成立了书法班,2010年成立口琴班,2011年成立长生学健康调整服务,2013年成立原始点疗法服务中心,同年,森雪边界小镇武来岸(Broga)石哪督庙竟也成立了红楼四馆分馆。社区文化是被营造出来的,今年2月,昔加末中华公会为推动昔加末区社团健全发展,提高社团活动品质,首办“中华奖”。而金马士大港金山花园红楼四馆则荣获这一届的“最佳弘扬文化奖”。

红楼四馆屋前纸花(九重葛)开得艷丽,像是欢迎大家前来。这次到金马士见陆庭諭老师,感觉他的精神还不错。有人问我,为何而来?我不太愿意正面回答。毕竟,要来探访一位老人,不需要太多刻意的理由,不需要甚么伟大堂皇的说辞,更不是为宣传写文章。

探访一位已“隱居”的老人,有心就好。看到老人精神好,心宽。大家开心。(星洲日报/边缘评论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来到选择的关口


2014-07-0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十一郎
 

马华民政重新入阁,中文教师课题显然是他们应该争取表现的机会,特别是马华、特别是魏家祥,过去担任副教长职不尽如意。新任副教长更是表现惊人,针对51名华文教师调派到没有中文课的技术学校执教,她居然认为没有问题!这是教育部没有尊重华教与华社意愿,也显示某些官爷的霸气和我行我素。

马华民政该如何据理力争,或通过什么手段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道理在我这边的叶娟呈,马华民政如果真的敢逆流而上,不怕开罪她而开火,为华社和华教发挥正义力量。那么,这两道星光在未来政途肯定是扑向反对党的猛烈大火。

做好事永远不怕太迟,更何况如果掏出一颗心,人民也会有迟来的发现。

51个中文教师竟被调派到没有中文课的地方?这根本是“人为错误”!如果不着力改善,和“必须依据标准作业程序”,那么,马华民政务必给予指责,以及质疑相关标准!

理由在于类似程序相等于作恶!实际上是剥夺了华社和华教众多学子的教育机会。不管教育部提供的是什么数据证明而下决定和结论,马华民政都要勇于放大当中的荒谬和不对劲!

选择提升或沉沦

即使教部和叶娟呈都受不了,但马华民政还是要说,放胆直言,整个棋局或才有机会产生微妙的变化。首先,在人民眼中,你们不再是虚张声势的烂党,敢争是非,轰响极权的炮火,人民会放在心上。

其次,不再向主子叩头和听命的姿态,也许一时间会在内部受排斥。严重的是被训话,继而被革职。然而,马华民政自经历308505原就前程有限,既然如此,何不放手一搏?至少从主观感受而言,你们可以逐渐找回从政的性灵,能反省过去的缺陷和流弊,然后重新去建立一党的特色。

马华民政如果要摆脱昔日形象,华文师资调派风波是一个机会,让人民看见你们的决心,究竟想从此提升,或选择继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