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408 辑





华文师资问题何时了?

2014/7/9 光明日报/言论版

文:陈树楷
 
随着内阁指示第二教育部部长拿督斯里伊德里斯和首相署部长拿督魏家祥处理后,预料135名毕业于苏丹伊德里斯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调派将获得解决。问题是这样的一个解决方式只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久,问题又再重现。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才是正道,不然对教师、学生,甚至我国教育体系都是一个无形的伤害。

要治本就必须从根源着手。问题在哪里?就是出在数据。事实上,教育部和董教总的说法都正确。那就是教育部的确有培训足够的华文师资;同样的根据教总的说法我国现有的国中和国民型中学的确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既然双方都正确,那问题又出在哪里?真正的问题是出现在隐形数据。所谓的隐形数据不是有黑手,而是双方想当然尔,结果被忽略了。

先说教育部这一边的数据。华文教师是怎么定义?这些定义不明,华文师资问题绝对无法解决。首先教育部是否把中学和小学的华文师资一起归类?如是就问题大了。理由很简单现有华小师资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无论在华小教什么科目)都被归类华文教师,因为他们的主修科目是华文。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怎会认为华文师资不足呢?

再者,教育部是以师训文凭还是大学主修科?原为华小教师,再深造后主修科目换了,也上中学执教了,而且他们都不再教华文而是改教他们在大学主修的科目了。大家想当然尔的是该名教师的主修科目肯定是换了。但是,请问在教育部的资料库里他们是否仍然被视为华文教师?如果答案是还是属于华文教师,那么,华文师资岂有短缺?

至于董教总对于国民型中学和国中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数据又怎么计算的呢?一般上教育部是以节数来分配教师的。在国中华文节数是三节,所以教师数额也以三节为准。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给国民型中学分配教师,那么教师人数肯定不足,因为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节数是介于五到七节。此外,国中的华文师资不足是否以母语班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是的话,又会出现想当然尔的情况了。有时候母语班的出现不是缺乏教师,而是以教师或学校情况为考量。比如该教师是再深造后转到中学执教的,所以,一般上他都会要求除了教华文外,也兼教他在大学主修的科目;而学校考量则是国中高中的华文课多安排在课外,因此,安排母语班就可以避免华文教师的在校上课时间过长的问题。

事出必有因,当面对问题时不要想当然尔的指责对方。尝试从事情的两面来厘清问题的症结,对证下药,问题才有解决的机会。







报到与否,还望三思


2014-07-0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洪翠婷
 

最近调派中文教师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眼泪鼻涕挥洒一大堆。

这种情况,笔者当年经历过,如今见到学弟学妹们面对这番困境便再度勾起回忆,实是身感同受、感慨无限。

中文之路本来就是如此地坎坷难行,当时挺起胸膛选择中文组,也就选择担当,准备来一场悲壮的牺牲,然而要有意义的捐躯也就是一定要敲对门,用对方法,否则到时就会落得进退存留两难的困境。嘴上说得轻松———磨练、无论如何先报到云云,各位,请考虑清楚,一般上要非常幸运,累积足够人事附上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赎身的,所以请三思了。

软硬兼施劝说报到

Calon simpanan这样的身分,笔者当过半年,官员软硬兼施地要劝请准时去报到(当时所说的所答应的都不能兑现当真的),笔者写了公函发到相关的各单位表达自己的情况与拒绝的理由,这也算是一个交代了,因此不算是违抗圣旨。那半年就靠当文员过日子,也能换个三餐温饱,要知道拳拳事乡里小人,莫为五斗米折腰,当时也顾不得所谓将来薪金制度上的seniority落在人后了。

有时候,事情轻重实在要拿捏清楚,问问自己究竟为何而选修中文吧?

我们所学的能否得到极尽的发挥,是一个关键性的思考。去到一个中文可有可无的环境,要准备其他百般武艺了,能不能一切顺利就看个人造化,三五年后也许得以回到国民型中学,可是到时又要从零开始了,本心会依然生存着吗?

也许你的选择是要一个安稳的铁饭碗,你会安分听话的过这种“安定”的日子,公仆身分重于一切,那就去吧。

当然,如果有一些附带的优质条件,比如学校就在你家后巷前门,那很可能就直接上任算了,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又比如在这环境“哑忍”个三两年就能扶摇直上,这,会不让人心动吗?

必须弄清初心本意

对外汉语与正式的中文教学落差太大了,如果说这批教师在大学时所做的准备是为正常的中文教学而准备的,那到了不一样的寄宿学府,这些教师就等于要接下去被劳改再造一样,三五年下去,可想而知一个中文教师就会长成何等形状了,想想还有些“富士康”效应的可怕程度呢。不管一个人的心理建设再强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境而生出的身份角色绝对影响深远。这不就是一种埋葬人才的坑洞了。摸摸自己的心志,掏心度腹,究竟自己的初心本意是什么,身为一个爱中文的人,四年的专业训练真的要沦落萎顿为可有可无的配角了。

如之前笔者所说过的,各种因素影响之下,我们原本足够的中文教师无端消失,名单上没有空缺,这种敷衍式的答复,早已料知。查明真相,该做这功课的人,去了哪里?整班中文教育新血被闭门轰炸侍候的时候,谁能挺身而出说句公道话,看官们该评评理了,我们说让谁出来代言,至少别让这些高官政要吓坏满怀壮志雄心的教师们。说好听了,就叫委派,说实在了,这叫发配,发放边疆的发,支配的配。

 

何时拨云见日?


2014/7/9星洲日报大柔佛话柔南道柔北

作者:韦雅媚
 

当华教界及华社还在为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中文系准教师不获委派到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烦恼、挠头之际,享誉盛名的中国厦门大学获政府全力支持下,在大马开设分校吸引高素质的海外学生就读,致力把大马打造成世界级教育的枢纽。

同样属教育事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对华社及华教界人士而言,伊大中文组准教师的苦恼未解决,这一恼一喜,百般滋味。

已拖宕了三代人的华校师资课题,仍是关心及热爱华教人士心里的痛。

记忆中,小学时代的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接触临教,学校来了三位刚考完大马教育文凭试的临时教师,准老师们都以一副淡定及自信口吻说:我们只是临时教课,半年后进入师训学院受训3年,就可以成为合格正式的老师了。

果然,准老师们都一一被顺利召入师训学院接受培训了。后来,又来了一批一批的临教,重復着参与假期师训课程或到师训学院接受培训的步伐,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

迈入九十年代,新晋临教们开始申诉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从执教多年仍不被录取受训、聘书中止、假期师训班停止开办等,虽是前景路难行,却也且行且走了过来。

进入2000年以后,情况变得更让人捉不着头脑。一边厢长官不停细数將开办多少师训班、复办假期师训班、增加录取学员,洋洋洒洒多方政策,甚至扬言有望在510年內解决华小师资荒问题。

屈指一算几个十年了,师资问题仍年年上演,週而复始,更迭了一任又一任的教育部长及马华副教育部长,问题还是问题,从不足再到错派、乱派,开始让人怀疑究竟各方这些年来的努力是否白搭了?所有的政策所为何事?究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还是诚意及意志不足?

政府曾表態为了满足国民学校各种族学生学习母语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將会增加华语和淡米尔语的教师人数,一再强调教育平等,贯彻全民教育理念。然而,华社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一再碰壁,学母语的权利何以成了这么卑微的苛求?

教育都为国家培养人才,没有理由所有学生不能享有同等的待遇。具备优质充裕的师资,才能栽培出优质的下一代,顺了需求开班及培训师资,为何显得这么困难?

华教师资问题风雨了数十年,有志投身及学习华文教育的师生一再受到刁难,现实生活当下,要有多大的意志及毅力才能拨云见日?(星洲日报大柔佛话柔南道柔北作者:韦雅媚)

 

留台之路不可断

2014-07-0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张金发
 

大马政府教育政策存在狭隘主义,明显不公平对待各族群的母语教育空间。

560年来,留台组织力争学位承认事宜,历届理事会都不曾中断过。尽管如此,大马学生赴台升学人数也从不曾间断,皆因政府政策偏差所导致。政府一边呼吁人才回流,另一边厢却是拒人才于千里之外?岂不知我国的人才不只是新加坡招揽的对象,更是在台湾目前推行的“揽才、育才、留才”三才计划中所争取的对象之一?遗憾的是,因政策的矛盾,专才外流也不曾中断过。

马来西亚留台联总40年来协助大马学生赴台升学,向来是首要的核心会务,2014年台湾高等教育展已经是第8届承办,突破性地获得100所来自台湾的大学院校参与,可说盛况空前。不少人都会问,既然留台联总成立了40周年,为何是第8次承办这项活动?

实际上并非如此。

1974年,留台联总尚未成立之前,全马已有校际性的留台校友会,或州属性的留台同学会。他们自台湾毕业回国之后,基于对台湾侨教政策都心存感恩,私下辅导学生赴台升学成为主要的重点会务。起初由各自主办活动,到2007年才由总会承担最大型的台湾高等教育展。

大马生成争取目标

20年来,由于台湾社会普遍少子化现状,加上大专院校的数目攀升至160多所,台生的升学人数逐年减少下,对海外学生的需求相对地重视。而大马、港澳生的成绩向来优秀,纪律良好,因此成为台湾各大专院校首要争取的对象。

结果多年来,每到招生黄金期,各地的留台组织对台湾零星到访的大专院校“应接不暇”,影响理事会成员日常的工作或组织的财务。当年在刘天吉担任总会长期间,最终议定尝试三年承办大型的台湾高等教育展,如效果不理想便另作筹划。

一次大胆的尝试,真心诚意地推动下,把传统会务提升为重点活动。

2007年第一次承办大型的台湾高等教育展由姚迪刚学长挑起大梁,他身先士率带领全体理事全面支援,最终完美测试成功。日后承办的策划都以此为模式,再求突破。

参展院校须重实力

每次参展的大专院校都包括综合型大学、科技大学、医学大学、传播大学等;不仅是学士班,也有侨大先修班、海青班、硕士班和博士班,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升学资讯。

参展的台湾大专院校逐年增加,2007年第一次有39所大学参展,至今年有100所。参展学校的数目固然突破,重要的应该是吸取具备更佳素质的学府让学生多元选择。因此,参展的大专院校应该展示实力与潜力,真实的介绍学校的强项、卓越与优势。

没有进入状况认真介绍、资料准备不足的参展大学,留台联总可有继续作问卷调查?作为未来承办时对参展学校接受与否的考量?不应以参展学校数目一再突破而自豪,那是毫无意义的。

解决学子升学困惑

留台联总争取奖学金的名额,以鼓励更多学子,尤其家境清贫的学子赴台升学,向来都取得不错的进展。

每年举办超过100场海青班升学辅导,也深入到偏远地区举办,包括吉兰丹、登嘉楼等东海岸各地区,增强大马生对台湾升学的资讯。各地留台组织对赴台升学辅导工作,尤其为不少迷茫的学子解决困惑,指点迷津,功不可没。

最近,报章连日来大篇幅报道留台人创业成功的案例,受到热烈回响。留台人遍布政经文教士农工商各界,人才济济。留台联总欢庆创会40周年,迎来100所大专院校的参展,印证了留台之路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