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华文组教师何去何从?
2014/7/15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云欣
正当各大媒体与华社正注意着115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毕业生被派到技术中学,全寄宿学校或小学的同时,大家是乎忽略了还有一群同样遭遇的准教师面对着被调派到小学执教的命运。我们这24位准教师是非华文系,当中包括了物理、化学、数学、科学、英文、生活技能、美术等等。正因涉及人数太少,无法得到教育部的关注。该向谁反映这问题?自从得知会被调派到小学,我们连日奔波,却四处碰钉子,无人相助,从之前的愤怒,到了深感懊恼最后演变成沮丧。谁愿意帮助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组织可以协助我们。教总让我们重燃希望又再度失望只因教总也爱莫能助,因无法掌握其他科系的数据,整个局势占了下风。
教育部掌控所有的数据,所有事情都是他们说了算。当今执政的华裔部长声称力不从心,只因没有教育方面的职权,无法帮助我们。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届学哥学姐也面对同样的局面,那届涉及的人数共有98人。至今他们还是希望调派回国中,几年来苦苦等待了无音讯,令人心酸。大学里,苦苦熬了四年主修和副修的科系,不知多少个熬夜的日子,好不容易顺利毕业,毕业后又无法得到调派。苦等了一年,终于春天来了,等到了政府的调派,换来的却是如此的“惊喜”。教育部强制性的硬要我们去小学执教。尽管在面试之前已签下不同意到小学执教,教育部也可不当一回事,一手遮天,索性就来个要去就接受,不然就辞职的回应。
说是教育部为了解决华小师资问题而委派我们中学资格的准教师去解决华小师资问题,表面上好像立下大功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如此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试问有用心在解决问题吗?如此一来,是不是意味着接下来的学弟学妹也将面临同样的遭遇。如此不理智的做法,有违准教师意愿而且把我们逼去了墙角。不接受就丢了饭碗,接受了就得一辈子待在无法发挥专长的领域。
令人气愤的是,有关当局口口声称国中没有空缺,但却可以让其他种族顺理成章的到国中执教。我们这24位非华文组的同科系友族同学都到国中执教。将心比心,如此的荒唐做法,如何服众?纵使我们不是到国中执教华文,但在国中也需要华裔教师在支撑着整个华文学会的运作,或是让华裔学生有个咨询的对象。无形中在国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华社是乎忽略了这点。在国中执教的华裔老师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已经有了一定的年纪。再这样持续下去,国中看来只剩下教华文的华裔老师,并没有其他科目的华裔老师了。奈何,现实的残酷,我们只好先去报到,等待日后的“奇迹”,否则将会失去这难得的教师资格。这漫长的等待,我们最终只能成为教育的受害者。
从根本解决问题
2014-07-1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木言香
隨著內阁同意,將原本被派去华小执教的77名和全寄宿学校的38名合共115名苏丹依德利斯(UPSI)毕业的准教师调回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执教华文,这起“错派风波”已经落幕。
甫入阁的首相署部长魏家祥在此事上被记上一功。马华联邦直辖区宣传局主任刘振国打蛇隨棍上,说这事代表马华重新入阁,是正確与必要的决定。
在这起事件上,教育部一开始就採取非常强硬的態度,不肯让步,准教师无奈接受委任状,然而,就在马华入阁进行介入后,事情出现曙光,最后成功扳回局面。如果马华没有入阁,没有在內部爭取,这起事件极可能无法以这样漂亮的姿態落幕。因此,完全忽视马华的作用,也是说不过去的。
的確,教师错派风波能顺利落幕,马华尤其是魏家祥居功不小。不过,问题是,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错派华文师资的问题並不是第一次发生,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这一次的准教师运气好,他们的遭遇受到媒体与政党的关注,在各方的介入下,成功改写命运;可是下一批教师呢?其他被误派但未受媒体、政党关注的教师呢?
或许,这一次马华成功扮演了救火员的角色,可是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根本无法根治问题。“错派师资”事件不能每一次都靠政治介入来解决。
如今,马华既然已经入阁,就应该在政府內发挥作用,找出教育部一再错派中文师资的因由――到底是部门的小拿破崙在作怪,还是师资的数据有误,以致教育部作出不当安排――並著手处理。
只有从问题的根本著手,错派师资的问题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否则,马华接下来將继续扮演救火员的角色;而马华必须明白,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已遭华社唾弃。
多年以来,马华一直热衷於扮演救火员,非常投入,似乎这就是她与生俱来的使命。华裔优秀生跨不进大学门槛,有马青教育局协助,帮忙上诉。华裔有甚么奇难杂症,找马华公共服务与投诉局吧,马华通过政治介入,治疗难题。坦白说,马华並不是没有做事,而是走错方向。
人民尤其是华社需要的是,马华在政府內发挥作用,確保施政有效且公平,从政策与行政上保障人民的权益,而不是等出事之后,才急急忙忙地“补鑊”。许多华裔已经厌倦了马华这种角色,马华在这两届大选遭受重挫,就是最好的证明。
故此,即使马华这次成功处理“错派教师”课题,但依然不会为她贏得太多掌声。回到根本,从政策与行政上解决问题吧,否则在前方等著马华的,將依然是一片荆棘。(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木言香)
教育的根本
2014/7/1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林结凤
这一期,我们来谈教育。
教育的定义很广泛,各有各说。整体而言,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才能的一项社会活动。
总括而论,教育的根本就是成人成才;要达致“双成”教育,根基就是要抓好小孩子的启蒙和入学教育,在这方面学校教师更是扮演要角。
成才需要先成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这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论点一样,凡事都有起点,並按部就班,若是急功近利,根基扎不稳,最终结果就是孩子成不了才,楼也倒塌了。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成人”教育最重要。一个小学生,若是从小没有学会做人和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没有被灌输正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绩都是顶呱呱,出来社会后,即使是一表人才,一下子还是会被现实的社会所淘汰,所以,没有“成人”的人才,最终还是会成社会废材。
补习非为拿考试答案
最近在一家书店,无意间听到两名家长在悲嘆当前教育,感嘆为何以前的小学生都不需要补习,如今小孩子个个都需要送去补习。
A家长说,“没有送去补习,孩子考试完全作答不出来。”
B家长说,“送去补习,孩子可从那边拿考试作答贴士和答案回来背。”
听到有关家长的对谈,老实说,我很震惊!因为,教育若是如此,这对当今小孩而言是多么悲哀啊!而且,如此教育已不再是教育的根本,而是属于不健康且不诚实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灵发展,还有人格塑造,形成很大的问题。
学校教育,根本就是应该传授知识给学生;身为教育工作者,拿著教鞭就应该尽本分把自身负责科目教导好来,而非在课堂上教一半不教一半,等著补习班,再把另一半秘诀授招出来。
去学校上课了,放学后还要赶上补习班又上同样的科目,只为应对考试,请问,这种学习方程式,当今小孩又怎能快乐起来?
求学好去处
2014-07-15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小黑
我常常提醒学生,不要轻易放弃深造的机会。今日的环境,不怕你穷,只怕你不爱读书。千真万確,如果你出身清贫,千万不要以为念大学高不可攀而放弃。事实上,在你的四周,就有许多等候你去申请的奖学金、助学金,学杂费全免的机会。如果你爱读书,会读书,曾经为读书而拚上小命,那么你的成绩已经足以装备你,方便你向不少台湾大学申请奖助学金或者成为工读生,完成你人生第一个大学学位。
是的,不在別的地方,就在台湾。台湾当局是慷慨的,如果时光倒流,我也会毫不犹豫选择到台湾追求我的学问。也许学生会问,在这么多的国家与大学,为何鼓励留学台湾?
是的,为甚么?我因为是马来亚大学毕业,立场超然,因此可以平和的告诉你,留台的好处之一是,有充足的奖助学金等候爱读书的学生去申请。你的成绩只要中上,就可以通过校长的推荐,获得相关的奖学金。並不像一些大学,必须考取全A才有机会被录取。二、台湾的学费低廉。如果是官方办的大学,一年的学费不过6000令吉左右。即便是私立大学,学费也不会超出1万2000令吉。台湾生活费也便宜。不足之处,还可以在校內打工补贴。三、台湾人文环境优美。学子留学台湾四年回来,必然从粗糙的毛头小子,蜕变为彬彬有礼的青年。四、校友人脉广,肯互相关照扶持,是踏入社会最大的助力。五、师友感情融洽,可以长相帮助。
侨生名额无法填满
檳城留台同学会协办的马来西亚台湾高等教育展刚刚在上星期五於大山脚落幕。如果你当时曾经出席展览会,必然对103个摊位感到惊讶:台湾大学何其多!台湾虽然面积小,人口也比我们还要少,但是大学一共有163所,堪称是“书香世家”。不过,就因为大学发展得太迅速,加上少子化,目前不少大学都面临名额不能填满的现象。澎湖科技大学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侨生不过二十多人,不及名额的三分之一。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同样有这样的困境。即便是首屈一指的台湾大学,也要出席这一次展览会,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侨生就读。每一间大学都在想办法增加学生的人数。我相信大家都有危机意识,不想因为缺少新生而倒闭。
台湾当局过去数十年都很积极栽培我们受华文教育的子弟。许多今日已经年近古稀的老校友,也因为当年台湾当局的助力,回国工作创业,成就一道亮丽的风景。不管当时的国民党政权有何政治动机,他们的协助是影响深远的。这样的好机会,爱读书的华校学生千万不要错过。搭上这班车,就如奔向光明的前程,能够改变你的一生。(光明日报/好评‧文: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