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是最佳选择
2018/03/0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尽管历任首相都保证政府遵守宪法,遵守立国契约,继续推行多源流教育体系,却总有一些心胸狭隘,目光如豆的所谓学者不断叫嚣关闭华文小学,实施单源流教育,比如国大马来文明中心日前关于多源流教育的研讨会在根本上就是为“围剿”华小而召开,所以尽是栽赃式的胡言乱语。
其中,张国祥教授闭门造车,他说华小国文科教师没有掌握马来文。这可就是张着眼睛说瞎话,华小国文教师都是师训学院毕业,由教育部委派,且有许多马来教师,怎会有“没有掌握马来文”这回事?
张国祥简直就是公然诬蔑华小的国文教师,也同时在诋毁师训学院,他确实想要“围剿”华小,却找不到理由,只好捏造,但所捏造的理由太过荒诞不经。研讨会主席阿都拉昔则促请华小学生讲标准国语。
国会国语南腔北调
华小生乃由教育部委派的教师,包括马来教师教导,读的是教育部指定的课本,所讲的当然是标准马来语,但不知道阿都拉昔为何有这一“促请”,照猜想他应也一如张国祥般对华小的教学内容一无所知,只凭想象来对华小妄加评论吧?
还有一点就是,什么是“标准国语”?我们在电视新闻听到国会的辩论国语有吉兰丹腔、马六甲腔,还有砂拉越腔、沙巴腔,下议院议长班迪卡的国语腔调与半岛腔调好像大异其趣呢!议员们所用词句也不尽相同,所以什么才算是标准国语?既然国会里的国语有南腔北调、“东西辉映”现象,所以请象牙塔里的教授别鸡蛋里挑骨头,也别无事生非,刻意要华小生讲“标准国语”吧!
说到“单源流教育可以团结人民”,这同样是荒谬之极的理论,提出这理论的人如录音机般重复又重复这句话,却从来就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句话的真实性。
首相纳吉和前首相马哈迪虽然在政见上南辕北辙,但他们却有一个共识:马来人已分裂成好几个派别,有支持巫统的,有支持公正党的……有支持火箭党的。
立国条件禁个别检讨
众所周知,马来人几乎全出自同一源流教育,主张单源流教育论者绝对不敢提及这点,因为这现象彻底证实“单源流教育可团结人民”乃无稽之谈。
我好几次在拙稿中说,各族在独立后拥有母语教育权利、马来语是唯一国语、马来人拥特权、各州统治者继续享有特殊地位等,因为各族有以上这些相互承诺与共识,英国才允许我们独立,也才有后来的马来西亚,这些立国条件绝不可个别检讨,除非全盘推翻、检讨,另订新宪法,鼓吹单元教育者敢建议拟订全新的宪法吗?
我也曾在拙稿中说过,就算有确凿证据证明多源流教育妨碍国民团结,但仍须继续推行多源流教育体系,因为这是获得独立的条件之一,绝不容单独“检讨”,要国民团结唯有另觅良方,如撤销一国两制,不再把国民区分为土著与非土著,各族人民享同等权利,就是团结人民的良方灵药。
与此同时,事实证明华小最受各族家长欢迎,如非实施单源流教育不可,哪就唯有以华小为唯一源流学校了。
华文教师与汉语教师的不同
2018-03-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余宗发
汉语教学系与中文系若各自为政,而大马却只有700多万华人,再加上华人的人口又不断的下降,将来势会遇到招生问题!各华社大学的主持人,岂能不思量!
在早期,大马只有华文老师,并没有汉语老师这样的称呼。一直到了中国的重点大学普设汉语教学科系,广收华人子弟和外籍学生到中国去学习汉语教学,而到了大马也有汉语教学系毕业生学成回马之后,华社的教育界才知道,除了华文与华文老师外,汉语教学与汉语老师也是华教的一部份。但华文老师与汉语老师的身份,他们不但教学的对象不同,在培育的过程也不一样。
一、培育的过程不一样(一)、华文师资的养成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修满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一年的教学实习,或传统师范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台湾称国文系)毕业,一年的教学实习;前后共5年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
(二)、汉语师资的养成汉语教学系或华语文应用学系毕业,学习的课程皆以教学为主,即使部份学科涉及了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但都以教学为本,不落入传统中国语言文学系雨露均沾的巢臼。因在学习期间已安排了教学与实习,故无需实习,4年毕业后即可取得汉语教学教师的资格。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教学系或华语文应用学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加教育学系;可见汉语教学系或华语文应用学系与中国语言文学系关系的密切了。
二、教学的对象不同(一)、华文老师的教学对象为母语是汉语的华人(或已谙汉语的外族人士)身为华文老师,又全用华语文做教学媒介以教导自己的族人(或已谙汉语的外族人士),所以他(她)必须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语言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胜任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二)、汉语老师教学的对象为母语不是华语的外族人士(或全不谙汉语的华人)身为汉语老师,当他(她)面对一群母语不是华语的外族人士(或全不谙汉语的华人),固然要使出浑身解数以教导学生学习讲汉语,但对5千年的中国语言文学也要有一定的认识与素养,才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一点小建议果如一般学者所言,汉语教学系或华语文应用学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加教育学系,则汉语教学系的课程虽然充满了教育系的动能,却不能忽略了学生仍必须要从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中得到对中国语言与文学的营养,才不至于让他们将来在面对学生时,产生了书到用时放恨少之叹!这是学校当局在培育他们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早期的汉语教学系老师大部份来自中文系,台湾华语文应用学系在创系时,更以中文系老师为主干。所以大马华社所办的大学,若同时设有汉语教学系与中文系,为了日后学生的来源与发展,不妨考虑合并成为一个系,再分为文学与教学两个组,以便在师资与课程方面能互通有无,使学校能将人才与经费方面都能得到充份利用。汉语教学系与中文系若各自为政,而大马却只有700多万华人,再加上华人的人口又不断的下降,将来势会遇到招生问题!各华社大学的主持人,岂能不思量!
独中何惧国际学校抢滩?
2018/02/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祁毓里
最近由于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如雨后春荀般的迅速冒出(约180所),一些华文独中掌校者开始有点心慌而病急乱投医,有的提出受外国大学承认、有待考证的英文特別课程文凭;也有提议承办国际英语班。为何慌乱?我对这种心態的解读是,因为从现在的势头看来,英语国际学校標榜英文教学,快要把独中的潜在学生抢走了,独中学生人数会下降。
这又如何呢?会影响业绩吧?独中办学是为了业绩,还是华文教育呀?独中自然有它强大的卖点:它是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学习场所,中、台以外中华文化承续的世界奇跡;世界各地约千所大学承认它的统考文凭。
此外,它也没有和国家及世界脱节,课程中有国语也强调英文的教学与应用(一星期至少7节)。去年,独中生人数已经达到8万5200人的新高。就算整体独中人数下降,也不意味独中就要关门大吉了。別忘了,华人扶持华教的宗旨重视母语教育的传承多过其他事宜。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独中56年来的存在,是因为它是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根,配合对英文的重视,才能获取利基屹立不倒。看见国际学校迅速陆续冒出而感到心慌迷茫,这种心態,在秉持华教的原则前面显得不伦不类。
业绩非最终目標
独中在我国已经有很强韧的存在条件,如果说它英文教学不到位,当务之急应该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设法以正规的方式,使独中统考英文科以某种形式达致国际承认的水平。
这个迫切的工作,实应在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的落实过程中,由代表全国各独中的董总统筹处理。虽然独中有自己办学的自主权,若一窝蜂的去开办坊间商家提供、在各种管道都查无价值「获承认」(谁承认?)的英文课程和购买昂贵的英文进口课本,对于学生与家长都称不上是理想的替代方案。
既然办华教,就要抓对並恪守理念与方向,念兹在兹认清她几项由始至终的目標与宗旨:维护和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討和推动马来西亚华文学校革新事宜,以及改善和促进华文教育事宜。
这边厢为了学生人数、业绩或表现而提出有违先贤原意的华文教育,就是一种墮落与迷失。独中办学者不能不慎,自己应是独中精神的传承者,不要为一时的幻象迷失自我,偏离华教办学宗旨。
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改革
2018/03/02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许元龙
当那群思想僵化者还在争论单元化教育比多元化更有利于全民团结与国家前景的当儿,世界发展的巨轮却没停下来等我们。
当AI时代已急速的颠覆着就业模式的当儿,我国准备好了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要开始打造全新的教育工程?让我们的下一代不会被时代洪流所淹没。
根据国库控股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所得,现在65%小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目前不存在的职业;而当下所需的职业,在未来5到10年将消失;工业革命4.0也必须让大专生充分掌握新技能。
我国每年有30万大专毕业生,他们是否已认知未来的科技化就业领域的无限发展、日新月异的不断创新、再创新?他们要如何以本身的有限技能找到立足点?找到赖以生存的职业领域或就业机会?这些问题,他们可以不想,但现实最终将主导他们的命运。他们也必须清醒,政府在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科技,颠覆各行各业已穷于应付,再没能力供他们免费的午餐。
我们现在从网络看到许多新奇的科技化工作,看中国如何快速建高铁?他们说隆新高铁不必用10年而是5年。我们看其创新的全新商港,以全自动化的由器械化取代人工,打造一个全新的无人运作商港;其效率是快而准的处理比人工运作更多的货柜,其强大的竞争力不在话下。
中国已全面的落实无现金及减少人力或全不必用人力的各行各业。中国人的创举,欧美国家已穷于应对,我们看到了吗?再下来是如何加紧步伐的跟上去呢?
当我们的网速如龟行、甚至比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还不济时,有人马上回应:我国的网络复盖全国,而越南仅在河内范围。这种不求改进的工作心态,除了用自己讲自己爽来形容之外,还真的叫国人不知路在何方?
须打造全新教育工程
我们最大的不平衡心态,不是积极的努力强化本身能力与竞争力,而是总喜欢拿比我们差者来比较。我们为何不与彼岸的新加坡比较?我们为何不去全面了解,彼岸从一无所有打造成一流先进国?为何我国有许多专业人土成为新加坡人?为何数十万大马劳力参与新加坡之建设与发展?
我国与中国展开战略性的伙伴关系,中企开始大规模的注资创业。这方向是走对了,但政府与人民是否跟得上中国人的工作文化?是否依旧只想坐享其成的分一杯羹而不努力跟进?
我国不管谁当政府,当前急务是打造一套全新的教育工程,为新生代开拓未来的市场工作空间。
切记,时代的发展巨轮不会为我们的懒散、依赖、不求长进的工作文化而停下来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此一路,无他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