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星期一

润物细无声


——小太阳三语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侧记

2018/03/0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华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华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世界各地的华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的滋养。华文教育不仅是语言的教育,而且是文化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其教学目标更具文化意味。那么,华语学校或三语学校应怎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好地渗透在平时具体的华文教学活动中呢?印尼泗水小太阳三语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是注重环境育人。自小太阳三语学校乔迁新址以来,学校负责人就有意识地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以崭新的教学楼全面启用为契机,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利用走廊、教室、办公室、橱窗等场所布置唐诗宋词、对联、剪纸、书法、国画、素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营造多角度、立体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利用上学放学、餐点时间和放学等候家长时间,经常播放中华歌曲;各年级每周安排2天或3天的Me Time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规定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三为中文日,营造浓厚中华文化氛围,促进华文学习兴趣,塑造学子的传统道德情操。
二是注重实践活动。由于学校负责人的一贯重视和悉心引导,全校华文教师普遍坚持寓教于乐和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平时课堂,通过情境对话、课本剧表演、诗歌背诵、诗文典故讲述以及诵读《弟子规》、观看成语故事动画片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演、看中感知华人祖先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学校每月开展成语故事表演、诗词朗诵、看图说话、汉字听写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中华文化传统道德熏陶。逢年过节,学校十分重视挖掘春节、端午、中秋等华族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学校全面开展写对子、贴福字、包饺子、吃粽子、做月饼等民俗活动,认真组织诗朗诵、讲故事、剪纸、烹饪、书法、绘画、象棋、武术、经典歌咏等表演活动,鼓励本地学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艺演绎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境界提升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坚定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信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
三、注重发挥平台作用。学校充分发挥本地主流中文媒体《千岛日报》的引导、鼓励作用,发动多人次在该报发表学生的中文习作、教师的中文教学心得;不断激励全校师生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利用新设的宣传橱窗、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和家长自觉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营造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全校性的大型活动,给学生和家长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例如:每学期举行一次文艺汇演,每年春节参加一次华侨音乐社的慈善晚会,每学年举行一次毕业典礼。目前,小太阳学校的一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节目,如:舞蹈《最美灯笼》、《金色微笑》、古筝《春江花月夜》、武术《功夫》等节目,历久弥新,总是那么受欢迎,成为泗水市华人圈大型晚会的保留招牌节目。每次小太阳学生们的精彩表演,总是能激起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学校还倡导全校华文教师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想方设法搭建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的平台,把富有内在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借助童谣、民间故事、视频、动画片、课本剧、PPT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太阳三语学校中国教师 廖大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