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404 辑



官僚背后的议程?


2014/7/4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颜健品
 

大马国阵政府体制下的官僚作风,向来引人诟病,尤其对非巫裔社会的施政决定偏差,令华社最为不满,大马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的表现,则是官僚偏差的实例。

她的官僚作风,可不是过去一般华裔部长或副部长敢展示出来的,特别是在处理华教的事务方面。尽管面对华教组织的反对声音,甚至新任的马华首相署部长魏家祥出面交涉,但她仍坚称据教育部的合理数据,委派51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毕业的中文师资准教师,到技职学校担任华文教师。

不听取民意,不尝试从民间立场处理问题,姿态高不可攀,足足从叶娟呈的表现,反映出了大马政府最大的弊端缩影。政策是“死”的,决定是“活”的,姿态放低,架子放下,很多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

权力是给当权者来为民解决问题的,不是给他们来耍弄的,到底是叶娟呈不明白,还是另有议程?这不禁令华社非常怀疑。

虽然约90%的华人在去年大选否决国阵,但首相纳吉无论是在形式上或是施政需求上,依然委任华裔代表出任副教长一职,以处理华教的事务,取代没入阁的马华代表。

不过,从叶氏过去一年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她的表现在为老板加分,反而与华教越走越远,加深受中文教育的华社对国阵更多积怨。我们很想相信首相是个民主、开明的国家领袖,应该不会向华社展开政治报复,但事实有待考验。

一直以来,大马华教问题在国家教育体制下如同弃婴,不被重视,其严重偏差的政策及带有议程式的种族歧视,对喝华校奶水长大的大部分华校生而言,最了解不过。

在华教政策偏差的一面,国阵政府向来在形式上采取分而治之的形式,通过委派马华代表出任教育部副部长来处理华教问题。由于政策上的偏差,以致过往教育部副部长都成“华教救星”,在某层面上扮演重要角色解决华教问题。

其实,所谓的“华教问题”的根源是出自政策的不公所致。从过去到2000年代,马华都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代代”平安,唯万万没料到308政治大海啸改变了他们的生态,接着在第13届的505全国大选掀起更强大的政治海啸,以致输到只有“7-11”(7国席11州席)局面,因此落实前总会长蔡细历的不入阁承诺。

这造就委任沙巴团结党斗湖国会议员叶娟呈受委入阁,担任教肓部副部长,负责华教事务。不过,叶氏受委以来,都以高级公务员的姿态来处理华教课题,基本上什么是“以民为本”她不甚了解。

表面上,她不了解华教问题的根源,与她非华教出身有关,但这不是她去尝试了解华教问题的阻力,反之她由始都没拿出诚意来当官,只以官僚的立场来看待华教需求。

我们不懂这是她单方个人做出的决定,或是某方在幕后主导决定,只能说她的官僚可不是“一般的官僚”。而她的官僚背后,是不是有既定议程,恐怕只有当权者最清楚。

 

由师资调派看华教


2014/7/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胡万铎
 

近日,教育部在处理调派51位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UPSI)中文教育系毕业生到寄宿学校及技职学院执教不当事件,备受各方指责。

马华与教总等5个代表团体也针对此事表达强烈的反对,认为这种调派方式是在浪费资源。 要知道,这批在去年6月毕业的136名中文教育系毕业生当中,有51名接获教育部函件,要求他们于71日到全寄宿学校及技职学院执教。其余的85人依然等待教育部的通知。这批毕业生原是专门培训来教导中学的华文科,理应毕业后派至中学教导有关科目,以符合他们的专业。现在反而把这些准老师派到几乎没有华裔学生的全寄宿学校及技职学校执教。这与当初他们选择进入中文教育系意愿不符,也违反教育的专业做法,显得大材小用。

马华与教总等5个团体代表要教育部暂缓调派指示。可是,即使是在叶娟呈副教部长及教育总监凯尔奉教育部长慕尤丁之命率15名官员到魏家祥在布城的临时办公室,双方会谈之后,叶娟呈却仍强调,这些被调派的准教师,必须根据標准作业程序(SOP)行事,在接到调派信后准时到学校报到。显然,双方会谈並无结果。

71日,百余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中文组毕业生与教育总监拿督凯尔会面,依然无功而返。教育总监態度强硬,坚持国中及国民型华文中学没缺少华文老师,因此才会安排他们调至其他学校任职。而这批毕业生当下只有两个选择:(一)根据教育部的调派,准时在73日(周四)到各个学校报到;(二)是不接受委派,另行寻职或重新提出申请。这需要重新排队。

由于报到日近在眉睫,因此大部分准老师,尤其是持政府奖学金者即使心有不甘但百般无奈之下,只有委曲求全,接受调派去技职学院或寄宿学校及华小的委任状。因政府奖学金者若不接受委派的话,相等于毁约,要缴付赔偿金给教育部。

教育部的师资统计数据显示,国中与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华文老师空缺已填满,因而导致这批庞大中文组的学员被派到技职学校及全寄宿学校执教,但是,根据教总从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及发展工委会所获得的资讯,全国的国中及国民型中学面对华文科师资的短缺达200300个。

实际上,在国中,很多母语班没有足够的华文教师,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华文课老师也不足,现在关键是,教育部的统计及教总的认知不同。叶娟呈副教育部长答应于下周会晤华文督学,了解中学华文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能够得到正確的师资数据,然后做出决定;董总则对华文师资调派风波强烈表示不满,要求教育部必须立即公布有关该部所掌握的全国华文小学师资短缺,以及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老师的真正数据。

无论如何,此次准教师调派的风波,对我国华文教育发展打击很大,並非只是51名准教师的命运而已。受训老师学非所用,有谁还愿报读师范大学?这直接影响到国中及国民型中学的师资来源,陷入没有华文老师的窘境,加剧中学师资的短缺。

华教面临如此困境,我们华教界及华社应该如何处理?发文告反对,或低声下气地申诉,是否于事有补?我们应考虑採取一些行动积极面对,务必让执政者了解压制华教的严重后果。

马华从此风波的处理中,表面上已尽力,但效果如何?副教育部长根本不卖账,她甚至指责马华在抹黑她,还表示慕尤丁曾对她说,要保持良好表现,这就清楚证明,副首相已肯定了她的工作成就。

从她的话里,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怎样的副部长,她只需听教育部长的指示。不听华社的心声,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件,而她这个教育部副部长是代表全民的。

马华欲代表华社与华教共存亡,尚需努力。

 

办学不可揠苗助长


2014-07-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在一篇由副手叶娟呈代读的演讲稿中,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为了好让华、淡小的国文水平能与国小并驾齐驱,所以,教育部通过2013201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让华小和淡小从四年级开始采用与国小相同的马来文课本。

很容易想像到,国小马来文课本比华小的艰深,华小一至三年级采用适合华小程度的马来文课本,这些课本比国小同年级较为浅易是肯定的事,但一到了四年级,国文课本骤然艰深得多,华小学生有如突然间从三年级跳至五甚至六年级,程度必定难以衔接得上,于是学生乃对马来文课望而生畏,又从何谈把马来文程度提高到与国小并驾齐驱?

同样可以想像到,三几年后,教育部发觉到华小的马来文程度更为低落,也发觉三与四年级的马来文衔接有问题,为了弥补这差距,教育部必顺理成地章下令华小一至三年级也采用国小马来文课本,以便“一气呵成”地学习马来文。

学习语文与环境有关

我在上个星期于本栏说过,要华小的国文水平与国小相等甚至相近都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要求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因为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环境有很大关系,华小的语文环境是华文华语,国小的语文环境是马来语文。所以,在华小学习华文华语是事半功倍,学习马来语文则是事倍功半,马来学生在华小念了两三年书,华语就朗朗上口,讲得比在在国小上了6年华文班的同籍学生还要流利;华族学生在国小念了两三年书,国语也讲得很流利,比华小六年级的华族学生好得多,关键就在语文环境的熏陶。此所以说,要华小的国文水平与国小并驾齐驱既不合理,也是强人所难,要华小采用国小国文课本是揠苗助长,结果必然是弄巧成拙。假如单凭课本就可提高学术水平,那就索性让小学生采用中学课本,小学水平马上与中学相等,小学毕业就成了中学毕业了。

政治需求对待华教

同一篇演讲稿也说,教育部会为额外马来文老师提供培训,以避免华、淡小出现马来文师资不足。

有这一句话,我更相信我上星期在本栏讲过的话:“政府一直以政治需求来决定对待华校的政策,并非从教育专业态度来办理华小。”

众所周知的是,华小已有过多不谙华文的国文教师,所缺乏的是华文老师,而且是数十年的陈年老病,华小目前尚缺四五百名华文老师,教育部却一点也不急,反而已为马来文师资“未雨绸缪”,此无他,政治之需求也,政治的需求就是为某些国民制造就业机会;拙文也说华小不得不“尽国民义务”,协助政府解决国民的就业问题,华小遂成了半国小化。

总而言之,华小采用国小课本是揠苗助长。提高华小国文水平的办法,第一是采用符合华小程度的课本,第二就是提供双语,也就是通晓华语的国文教师给华小,由一至六年级都由双语教师教导马来文,这是学习第二语文的最佳办法。

教育部既能为国民中小学和技职学校华文班提供双语教师,证明教育部也了解学习第二语文的要诀,所以,希望教育部用同样的专业态度来对待华小的国文课,为华小培训通晓华文的国文老师,以及适应华小程度的课本。

 

别让教师太为难


2014-07-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周秀洋
 

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存在了数十年,可到头来,教育部官员却说,当局的中文教师数据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更新了,以至于教育部不知道有师资短缺这么一回事。

不论这只是一番推搪的说法,还是当中当真存在如此巨大的沟通问题,这番说法还真叫人吃惊,难以置信,也深深的遗憾。

原来在华社眼里如此严重的教育师资问题,当局竟然完全不知情?前面十几年的时间,帮忙承诺着师资问题可以在未来XX年得到解决的那些领袖们,难道都只是瞎忙一场,抑或,人走茶凉,给承诺的人走了,承诺也跟着“走”了!

专业分析师资问题

师资不当调派的问题也不是第一回了,只是,让我深深不解的是,为何花几年时间培训出来的师资,最终却偏偏要把他们派往一些并非最急需的地方呆着?

从事教育,有时候就得凭着一股热忱,才能有那番热血去教育下一代。可偏偏,一开始就诸事不顺,如果要坚持理想,可能就得承担接下来或许得赋闲在家的风险,可如果就这样毫无异议的接受了当局的安排,或许间接的就得把满腔的热血计划给搁置一旁了。

教师也是人,是人就得填饱肚子,何苦拿着面包和理想,为难那些准教师呢?

好吧,或许当局并非有意为难,而是真的“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学校更急需这批师资,也“不知道”华文师资短缺的问题一直都没改善过,那如果真是这样,教育部负责的单位,应该立刻、马上就让各校呈上师资分配表,好好的分析一下目前各校需要的是哪一方面的师资,那么或许在培训的时候,也能事先作出安排。当然,前提是,负责的官员必须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师资问题,万万不能以政治的角度去衡量。

公务员不是应声虫

有时候,对于我们的教育体系还真有种无可奈何的挫败感。课程纲要三不五时的换一换,或许还可以说是顺应时事发展,考试制度修一修,如果是越修越好,那当然是大大的鼓励,只怕是越修越改,老师们越不知道该何从下手,父母们也一样应“变”不及。

看看我们的华小历史课本,我只希望能够让教育回归专业,让历史回归原貌,而不是根据某某方面的喜好,去“撰写”一个让人“满意”的历史。

不是说了吗,历史是一面借镜,如果是一份“撰写”的历史,又怎么能让后代子孙真正的认识这个国家,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建立是多么的不容易?

老师,是公务员但不是政府的应声虫,他们的职责是好好的教育下一代。别让政治因素玷污了神圣的教育殿堂,让教育回归教育,尊重这份专业,不要抹杀了下一代得到一个真正有素质的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