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463




欣慰之余,也有隱忧

2014-11-05  星洲日报/观点

 

副首相慕尤丁形容华淡小学都是国家遗產,且已被纳入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他也表示,他不需要去理会那些关闭华小和淡小的言论,並强调教育发展大蓝图里面已清楚写明华小和淡小的地位,这证明华小和淡小受到大马教育体系的认可,也意味著政府接受事实,而政府对此已有坚定的决定,至今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面对某些巫统基层领袖要求政府关闭华小和淡小的压力下,身兼教育部长职的副首相首次打破缄默,在国会针对华小和淡小的地位问题作出如此重要的表態。

华社对副首相上述谈话的反应,基本上是积极的,因为这说明,政府的教育立场,还是开明多元的,並未因巫统鹰派的主张而有所改变。但华社在欣慰之余,却仍有遗憾,也不敢过於乐观,而是保持著一贯的审慎態度。这是因为,针对反对党指他没有及时对关闭多源流学校言论作出回应的指责,副首相的答覆是:任何人都可以说他想说的话,他不会限制或阻止一些领袖的发言。

就“不限制”、也“不阻止”这回应而言,坦白说,华社是有所保留的。华社也因此担心,在可以预见的將来,类似“关闭华小”、“停建华小”的极端言论,还会像未获根治的病痛一样,久不久,就周期性地发作一次,不只令华社一而再、再而三地陷於紧张兮兮之境,也让华基政党必须继续百般无奈地扮演“救火员”的角色。长此下去,国民的团结,如何得以实现?

国民的和谐,又如何不受破坏?

华社曾经一再指出,华小和淡小的地位,受到宪法的保障,是国家教育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华小和淡小的课程纲要与国小一样,都是由教育部所擬定,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对促进国民的团结与和谐,皆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那些所谓华小和淡小阻碍国民团结、影响国民和谐的言论,都是无中生有、污蔑和抹黑华小、淡小之言。所以,真正破坏和阻碍国人团结与和谐,不是华小和淡小,而是那些口无遮拦,唯恐天下不乱,既无视宪法,无视事实,也无视华印社会的感受的极端政客,因为他们的偏激言论,不只对华印族群造成了情绪上的伤害,也对种族关係划下了一道难以癒合的伤痕。

我们认为,对付极端分子和极端言论,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用建设来回应破坏,即实施更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制度化地建设华小和淡小,以表明政府的决心;二是果敢的採取行动,依法处置,绝不姑息。唯有如此更坚定的施政与执法,才能防患於未然,才能遏阻极端言论如失控的燎原野火愈烧愈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祸害!(星洲日报/星观点)

 

提升国文勿操之过急


2014/11/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育部研究让有能力的华小与淡小採用国小的国文课程纲要与试卷,出发点是好的,但鉴于华淡小教学媒介语不同,必须三思而后行,以免规划不当,为华淡小教师与学生增加不必要的教学压力,更招致捍卫母语教育人士批评。

华小与淡小,是国家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並以母语为教学媒介语,数十年来,在强调母语教育之余,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让学生学习国语,並配合教育部的强化国文教育政策,增加国文节数,確保学生能掌握国文,並以国语沟通。

义务学好国语

由于华小与淡小使用不同的课程纲要,国文科的內容比国小浅白易懂,国文试卷考题也较国小容易,语文掌握能力好的学生,在升上国中时,则如鱼得水,但语文不好的学生,则因教学媒介语“骤变”,无法赶上中学课业,一些学生甚至被迫輟学。

华淡小是否適合採用国小的课程纲要,见仁见智,从教育角度而言,当然是以母语学习新知识最有效,捍卫母语教育者则认为这违反多元教育政策、本末倒置。

给华淡小空间

热爱母语教育者捍卫母语教学、坚持採用华淡小的课程纲要,並没有错;要提高华淡小学生的国文水平,补课、上国文补习班是可行的办法,但是,我们仍然面对非巫裔踏入社会后,不论在工作上,或在政府部门办理公务时,无法以良好国语沟通、处理文件的问题。

马来文是我们的国家语文,学好国文国语是公民的义务,教育部也有充分的理由要人民掌握国文、提高国文水平,但搞好国人的国文掌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部不能操之过急,而应给华小与淡小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

 

华教为何如此多灾难?


2014/11/5 (砂拉越)诗华日报/时事点评

~作者:赖其平
 

虽然国家宪法有规定各民族的母语教育可以自由发展,但我国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却是路途艰辛,并非一帆风顺。英殖民时代,华小事务是由当时的地方议会管辖,在地方议会中设有一个教育事务局专司处理华教事务,不过当年的英国政府并没有给华教任何资助,所有华文教育发展由华社本身去承担,包括兴建校舍,老师薪资与学校行政开销都由民间去自行筹措。为了母语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承传,老前辈可说吃尽苦头,这些历史对新生代相信已没有多少能够了解。

摆脱了殖民英国人的统治,国家获得独立之后,华文母语教育发展亦并非一帆风顺。当年由华裔老前辈们创办的华文小学与后期由政府创办的国小,并被有关教育部官员区分为全津贴与半津贴华小,其区别是相关的校地是属于董事部的,华小是属于半津贴,校地属于政府的学校是属于全津贴。在教育拨款方面被分为100巴仙与50巴仙,虽然在教师薪金与行政开销方面是由政府负责,但在各项硬体设施方面,半津贴的华小就与全津贴学校有所不同。半津贴华小提升各项硬体设施时,政府仅负责50巴仙的发展经费,华社在这方面必须自食其力去协助筹措。认真说来,政府在国家教育发展方面已经是行了错误的第一步,更不符国家宪法所赋予的母语自由发展规定。其实在国家教育发展条文下,并没有全津贴与半津贴学校区分,只不过是一些教育部的“小拿破仑”自作主张,蓄意要阻碍华文教育的发展,而作出刁难。

到了后期的一些种族极端主义者,不时作出的多元教育会阻碍国民团结,而建议政府关闭华小的偏激言论,更加引起华社不安,并群起反击。长期以来不利于华教发展的指令,诸如要消灭董事部由家教协会取代,也同时硬性规定所有拥有董事部的华小,必需同时成立家教协会。现在又有人建议华小董事部成员最多仅能有9名成员,但却没有言明董事部要进行“瘦身”的具体理由。

虽然华社与华教组织对于这些种种不利于华教发展的言论,无需闻风而起舞,但即是给予迎头反击却不可手软。对于维护母语教育发展需要站稳立场,以坚定的意志坚持下去,绝对不容华教于董事部的地位被腐蚀。并认清面前的形势,站稳脚步去应对。对母语教育的发展群策群力去争取合利的权益,每个人都不应置身度外,以促使华文母语教育的薪火能持续传扬。

 

华教慎防“小拿破仑”破坏


2014/11/3  (砂拉越)国际时报/本报评论

 

槟州教育局官员向出席一项会议的多名校长发出“华校董事会须从十五人减至九人,其中亲中央政府的官委代表不可少过三人”的口头通知,结果引起一场大风波,华教党团纷纷炮轰教育局无故向华小董事会开刀,动机可疑兼有政治议程,群起反对并坚决捍卫华小办学特质。

各界原本质疑上述指示可能是官员传达上的口误,但在获得槟州教育局局长拿督奥斯曼证实之后,说明这项新措施并非空穴来风。拿督奥斯曼还说,重组学校董事会的政策目前处在建议性阶段,十五人减少至九人的新政策也只局限于新成立董事会,因而呼吁学校董事会稍安勿躁。

无论基于什么原因,削减华小董事人数的做法已经严重侵犯教育政策所赋予董事会的主权,而且官委代表由校长举荐,规定要亲中央政府人士,等于政治化华小运作,先例一开,华教界将永无宁日,所以根本不能接受。

虽然这件事发生在槟州,未闻国内各地教育局发出类似指令,但华教党团人士绝对不能当作独立个案或等闲视之,谁能担保这不是当局的试探性动作,只要没人反对,或反对声薄弱,就会成为全国性的措施?

据知,槟州华小现有的董事会内,家长、校友、信托人及赞助人各有三名代表,加上三名官委董事共十五人。在新结构下,信托人及赞助人合成一组、校友及家长合成一组,各派不超过三名代表;但亲中央政府的官委代表则不可少于三人。很明显的是要把四组代表人数“瘦身”,却突出官委代表的比重,不禁令人质疑,此举是要为官委代表掌控董事会铺路。

人们想知道的是,推行新措施究竟动机何在?是槟州教育局本身的决定?还是来自教育部的指示?要知道,当前体制虽不算完美,但各华小运作顺畅,并没有出现任何大问题,根本没必要改变管理架构,就算要改,也应该是朝向更好更有效率,槟教育局既要砍掉六名成员,又要剥夺董事会主导权,还耍政治游戏,是没有根据、不合理、无意义的做法,不但无益华小发展,反而增添阻滞,根本是开时代倒车。

华社将这场风波归咎于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小拿破仑”,前不久彭州教育局突然发出公函,指明关中并非独中,学生不能参加统考而引起不必要争议,最后在引起反弹后被教育部指示收回,就是一个显著例子。令人纳闷和失望的是,有关局长闯了祸却没有受到对付。

“小拿破仑”一词来自前首相敦阿都拉,他痛陈政府部门内充斥随意发出指示却毫无作为的大小官员,可惜的是,伯拉点出问题却没有办法解决,以致“小拿破仑”像癌细胞一样,继续戕害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由此可见,“小拿破仑”一日不除,各种奇怪指令和莫名其妙的事件还是会发生,华教发展在遭遇种种人为刁难和破坏的时候,除了据理力争捍卫基本权益之外,也要向政府施压,对付那些越俎代庖,擅自发号施令,制造争议性课题的官员,一点也姑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