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461



沟通不良还是自作主张

2014/11/1  光华日报/社论

 

槟州教育局指示将于明年在私立学校、政府资助学校、国民型学校等实行新的学校董事会组织成员结构,以削减董事人数的措施,也即是说,华小原本15人的董事会将减至9人。这究竟是教育部的立场,还是州教育局官员的自做主张,引起华社的关注。马华副总会长周美芬立即要求教育部彻查有关事件,董总也严厉谴责有关措施不合理。

现有的华小与改制中学(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组织成员结构是根据教育法令组成,长期以来,有关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基本上是由5个组别组成,即学校赞助人代表3名、学校信托人代表3名、家长代表3名、校友代表3名及官委代表3名,而槟州教育局的所谓董事会新的组识结构,却把学校赞助人代表和学校赞助人代表并为一组,以及把家长代表和校友代表并为一组,将原本15人的董事会缩减至9人。

姑且不论教育局的这项举措背后究竟存在什么动机与目的,以及它对华教的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各对华校管理权的侵蚀,问题在于有关举措是否经过讨论与认可,在原本行之已久而且顺利操作的机制擅自作出变更,制造没有必要的问题。州教育局擅作主张的事例时有所见,远的不说,最近的关中事件,彭亨州教育局即绕过教育部,发函指关中生不可考统考而引起轩然大波。这种怪离的现象,究竟是教育部和州教育局长期沟通不良造成,抑或是教育部有意的放任州教育局官员擅自做主,或纯粹只是教育局内的小拿破仑在滥权?

牵一线而动全身,华教不能不说是华社的一线敏感神经。华教在复杂的环境中艰难的发展,长期在被认为对华教发展不利的政策中困境求存,因此,一些牵涉华教的新举动引起华社或董教总“杯弓蛇影”的心理状态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毫无理由的擅做引起华社疑虑和反感的主张,无异于是对华教与政府之间的困难关系落井下石。

 

勿漏国中华文学会


2014/11/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沈俊荣
 

最近工作之余,为了青商组“国中华文学会护根行动小组”筹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感觉非常充实,仿佛又回到N年前担任国中华文学会財政的年代。

因为热爱华文,小六毕业后虽未升上独中,但在拿汀翁惹化国中6年中学生涯中,仍坚持报读报考华文,並在中四那年担任华文学会財政,留下最美好回忆。

当年参加华文学会,纯粹因为热爱华文,但加入华文学会之后,才开始瞭解华教困境,也从那时候起,確认国中华文学会在维护华教命脉方面,扮演举足轻重角色。

挑起財政老爷担子,笔者才发现华文学会原来是“穷书生”组织,財库几乎见底,没有多余的钱可办活动。当时笔者想方设法找钱,包括增收更多会员收取会员费,再代理一些学生刊物如《学海》、《中学生月刊》、《青苗》等,增加收入来源。

当时利用下课休息及放学时间,笔者到上、下午班物色各班级学生成为华文学会代表,协助售卖学生刊物;每卖一份赚取几毛钱佣金,积少成多慢慢增加华文学会的“財力”。

有了財力后,举办活动就没有后顾之忧,笔者与华文学会主席及其他理事绞尽脑汁,忙著策划及筹备一些活动,並准备丰富奖品,吸引华裔生参赛,从中激发他们对学习华文的热诚。

为了华文学会,笔者周旋于各班级之间,忙著收发学生刊物、点算售卖所得,也时常跟华文学会顾问老师打交道、与华文学会主席討论活动项目等,忙得分身乏术,却又不亦乐乎。

笔者发现,乐于参加华文学会活动的华裔生,大多热爱华文,华文班也很少缺课;但就算华文班有一天缺乏老师,或老师素质良莠不齐,华文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至少能让华裔生保持对华文的热诚。

国中华文学会就跟华小、独中一样重要,须获得华社呵护而不是遗弃。如果高喊热爱华教,却独漏国中华文学会这一块,就无法为大马华教版图拼凑出美好的未来。

 

班珍华小挺住啊!


2014/11/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花木龙
 

在偏远的林明路上,有一间华文小学叫班珍华小。

学校董事长拿督朱源安在学校运动会上公开演讲时说,学校没有校长已3个月。

过去的3个月,学校没有校长管理,情况可想而知。处理校务和文件的工作担子,是否落在副校长肩上?副校长的权限,是否能让学校的行政顺利操作,可想而知。

可怜小小班珍华小,16年级只有60名学生,绝大部分是友族同学,华裔生只有4名,而学前班则只有21名学生,华裔仅5人。

像这样的学校,执教的老师必须要有异于常人的勇气、智慧和干劲才能撑得住自己,过后才能撑得住学校。因为这是一所几乎不容易扶起来的学校。

师长们天天面对的九成都是友族的学生,语言上是否沟通容易,可想而知,老师们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在沟通上,这已不容易,更何况是要让学生在以华文为主的科目交出好成绩?

班珍小学的挑战包括学术成绩是否能与市区学校並驾齐驱,校长老师们在心態上必须要比一般学校的老师坚强,才能和市区学校爭一片天。

如今,没有了校长,学校士气要副校长何燕云挺住,何等不易,加上华裔生继续流失,前路更是艰辛。

仍记得年前,马华为该校捎来好消息,穿针引线之下,有发展商愿在市区的哥打苏丹阿末沙新镇拨出地段让班珍小学迁校,而且还与董事部签了备忘录。

若是搬迁成功,班珍小学华裔生绝对回流。问题是,董家教领导层是否极积的在推进?文件工作进展到哪里?千万不要等大选时被政党拿去作政治资本。千万千万不要。

 

由华小、华教说独中


2014-10-30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祥龙
 

我国於1957831日独立,隨着在60年代时期政府实行教育政策改革,华社拒绝接受华文中学改制条件,我国华社先贤选择了独中,而產生了今日的国小、华小、国中和独中,而独中乃华社民间自力更生兴办,这半个世纪来在风雨中渡过不断成长,不断茁壮扮演了捍卫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色。

隨着国家的发展,小乡村、园坵等由於人口外流到城市,当年乡区的一些华小也因新生人数不足,面对关闭或搬迁命运,造成华小不断减少。但没有华小也就没有独中,华小是独中生存的幼苗生力军,若失去了华小,全国60所独中將面临如何的困境?不幸的是,最近我国一批极端分子再三发表“停建华小”、“爱国就该读国小”“关闭华小”等言论,叫我华社心寒华社应有自知之明和智慧,独中路在哪里,別再执着了。

华小的命运与独中是共存的,华小的存在不是种族和谐之绊脚石,看看今日全国华小及独中就有8万非华裔就读,岂能说是威胁团结造成种族关係紧张?

中华文化传承並未威胁任何友族。目前在华小及独中就读的非华裔有多达8 ,就是一个铁証。如今独中的统考文凭已受全球各大学承认,各族受惠。但我国政府时至今日仍不承认统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华社;另一方面,又有关中是否应被接受考统考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华教团队四分五裂的隱忧。维护华小华教和独中是华社最后一道防线,人人有责任,若这道长城失守了,大马华教未来將在这片土地上连根拔起!(星洲日报大柔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