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招生,情非得已
2015/3/13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许万忠
马青总团长张盛闻在马中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会开幕仪式上,发表了他不主张华小以悲情牌招生的看法。
他说:「悲情办学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家长不会因为悲情牌把孩子送到华小,校方不能再用『华小即將被关闭』等说法招学生。」他也说:「宪法只阐明国人有自由及权利去学习与发展母语教育,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经过协商、谈判及取得共识后所保留的教学模式,並非理所当然。宪法没有说明一定能够让我们保留现有的教学模式。」
张盛闻所指,应该是处于乡区,新生来源出问题的微型华小。因报道过于简略,显得语焉不详,让外人误以为华小这些年,都是靠悲情招生的。
何谓微型华小?教育部把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归类为微型学校,即「Sekolah Kurang Murid」」。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小学之中,微型学校占的比例是32.55%;1294所华小之中,约有39.06%属于微型小学,也即是说,微型华小所佔的比例,高于全国小学的平均比例。
根据这个比例,马来西亚共有超过500所华小属于招生困难的微型华小。情况虽然比占63.19%的泰小好些,与只有27.8%属于微型学校的国小相比,却是膛乎其后的。
微型华小基本上分佈在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城乡发展与人口分佈不均;乡间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乡间华小缺乏学生来源,逐步萎缩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隨时被关闭的危机。
微型华小年底招生的时候,往往要使出各种「优惠」奇招,赠送校服、书包、鞋子之外,还要加上奖助学金和交通接送。百般法宝出尽,能招到的新生,有时也只有小猫三两只,情况尷尬又淒惨。
影响深远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开始落实,教育部已经向多州微型华小作出「合併」献议。张盛闻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出「不要悲情招生」呼吁,颇有与当局配合之意。
公平对待源流学校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关闭微型华小,或者把多所微型华小合併成中型华小,无可厚非。不过,这个抉择必须建立在公平对待所有源流学校的教育政策基础上。增建华小难如上青天阴影下,华社担心的,是关一间少一间。
过去的惨痛经歷教育了我们,这个担忧绝非杞人忧天。独立以来,华小数目由1346所锐减至1294所,52所被关闭了。
华社要求在人口稠密地区增建华小的呼声绵绵不绝,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高举「与华小共存亡」旗帜的马华对华社的需求,虚与委蛇多于实事求是。马华应对之策,是鼓励与协助微型华小搬迁。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成功搬迁的微型华小屈指可数;政治利益掛帅,迁校已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策略需求,作为当局在適当时候安抚华社的权宜之计居多。
马华標榜华人代表,理应以华社为本;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马华应当配合华社的需求,真心诚意为华教解困,做些该做的事。微型华小悲情招生是情非得已,马华理应积极爭取微型华小应得应享权益,不是鼓励华社「曲线救华教」,更不能以「宪法没有说明一定能够让我们保留现有的教学模式」威胁华社。
张盛闻作「不必精通华文」发言之后,又有「並非理所当然」之说,让人感觉马华明日之星的华教思维,不过尔尔。
愿或不敢以华社为本,马华要在来届大选贏回华社的心,难矣!
华中校长接班人困境
2015/3/1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国民型华文中学校的办学处境其实相当无奈,需要政府及华社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以稳健发展。2010年,教育界针对“关注国民型中学的困境”探討已道出国民型中学的困境──当时就估计从2012年至2017年,共有45名国民型中学的校长已经或准备退休,佔了总数70%。
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林荣华说,在2017年將有超过一半华中校长退休,將使得华中校长接班人问题更趋严重,目前全国共有79所华中,隨著半数校长退休,问题越来越棘手。
委任新校长不易
华文中学要委任新校长並不容易,人选除了要具有一定年资和教学经验,首要条件是必须諳华文,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掌握,其次是必须先完成校长培训课程和经过面试及考试过关,才能正式升任校长,一般上校长的空缺是由副校长填补,但一些副校长不愿意接受升迁,主要是两者领取的薪金相差不多,但校长的职务和责任却比教师繁重多倍。
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校长,儘管是一校之长,但工作量比其他中学的校长为多,而在很多华人眼中,常常把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混为一谈,觉得国民型中学不是真正的华教主流学校,独中才是,因而对国民型中学產生疏离感,不给予帮助及支援,正好也给予藉口教育部委派不具华文资格者出任校长。
自行解决扩建费
据已退休的国民型校长说,某些州教育局在教务行政上把国民型和国民中学一视同仁,分派工作或发指令方面划一,但拨款时就有国民型和国民中学之分。国民型中学校產非政府所拥有,因此得自行解决扩建费。
其实,各单位如董事长、校友会、华团等,应继续举办圆桌会议探討,来唤醒各单位的觉醒意识,让他们更瞭解本身的角色与功能,积极地去关心国民型中学,而董事会爭取权益,华社及华教也须与国民型中学董家教配合,一同解决华教的挑战和困境。
依国际趋势定教育政策
2015/3/14 光华日报/社论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重申了政府根据全球趋势制定教育政策的立场,如果能够得到贯彻,将有助于提升大马新一代的人才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论是私人还是国家之间的竞争都异常的激烈,特别是世界经济主流已经进入了知识主导的年代,人才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教育在这方面,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知识是国家发展必须依赖的最大动能,只有拥有可以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制度,才能够让大马人民、国家竞争力跟上先进国。
大马虽然很早就开始国际化,也因为历史和在国际立场,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与技术前来。
然而拥有了这么多的先天优势后,大马在国际上与他国竞争时,却经常会有力有不逮的尴尬。
副首相坦言,我国教育水准不低,但是与美国等先进国相较,却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教育是根据全球趋势来制定没错,也不乏先进的概念和外国的成功制度的引进,不过很多时候却是因为执行的官员只具备三流的执行能力,甚至还有政治和种族偏见的加入,最终落得两头不到岸。
过去,我国教育领域经常出现,一些先进的制度被引进后,在落实时却面对瘫痪的情况。制定教育政策的领袖们,因为有机会经常到先进国考察,很容易接受先进理念并将最好的系统引到我们的制度当中,但是在推行这些新制度时,却没有先给官员及教育工作者充份的再教育,以致于好的制度或者系统派上用场后,负责执行者往往还是用旧思维和处理方式来落实,最后的教育成果可想而知,学生和教师被要求做这个做那个,但是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先进。
除了软体的提升,在新概念和制度推行之前,政府当局也有必要做好硬体的提升。比如几年前教育部推行新的考试分析系统,结果因为网路设施没有跟上,以至于以致负责老师必须要半夜输入资料,最后“好的”系统又变成虎头蛇尾的收场。
家教协力会更好
2015/3/1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周佩霞
每年的家协大会,家长出席率总是校方及家教协会所关注的,因为许多有关学校发展及学生的学习进展,都会在大会上匯报。
不过,许多学校的家协大会,家长出席率都不理想。校方虽在多个场合,曾呼吁家长重视一年一度的家协大会,善用这管道来与校方交流,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但仍不受家长重视。
家长们往往声称,因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出席。据了解,早前一些学校为配合家长,特把家协大会定在週末举行,但是家长们也是总有很多不出席的理由。每年家协大会的出席率,仍不见改善。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市区学校,反观小地方学校的家协大会,家长反应较踊跃。
一些家长也因孩子要领取奖励金,前来出席大会。不过,在领取奖励金后,就离开会场。
一些家长平日没有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孩子在校面对问题时,一时之间,不知该找谁协助。
这时,他们才真正了解到,家教协会这桥樑的重要性。
曾经有名家长指出,孩子向来在学习方面,都面对障碍,更曾被班上的同学及某些老师排斥。经向家协反映问题后,问题有所改善,老师及同学的態度,也改变了很多。
他说,本身向家协理事反映,並不是要向校方施压,反而是要校方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该名家长不希望,孩子因在校被排斥,而不愿意上学。
因此,家长们可要重视家教协会这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要时时与校方保持联繫,掌握孩子在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