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最后2学生毕业了‧大直弄益华明年或关闭



2015-11-18 11:38 星洲日报/国内版

 


林文昌(后排左起)、刘俊显与师长拍毕业照。前排右起陈纹龙老师、
许金凤校长、蔡慧智老师、实习老师许镇宇。(图:星洲日报)
(霹雳太平17日讯)太平大直弄微型华小益华小学仅剩的2名学生今日在领取了小六评估考试成绩后即将毕业,但该校迄今仍没有新生来源,明年可能会面对自动关闭的命运。

提供津贴吸引报读

董事长蔡水来受访时说,为了让该校继续承传发扬母语教育,董事会目前积极展开招生行动,并提供多项优惠以吸引学生前来报读,除了每个月提供500令吉津贴给学生,家长更可在学校帮忙,并领取900令吉薪金,学生家庭也获免费住宿。

他指出,多年前学校提供上述优惠方桉,吸引了槟城3名巫裔学生到来就读,如今学校的2名学生,也每个月得到同样的优惠。

这所近年来多次面对没有新生来源,几乎自动关闭的学校,今日也举行简单的毕业礼,如果明年学校无法招收到新生,该校今天的毕业礼将成为绝响。

剩老岛民无新生来源

益华小学位于离开太平30馀公里的小岛,由于年轻一代陆续搬离,导致人口迅速下降,明年更面对新生来源中断的窘境。

数年前,该校曾一度面对没有学生的困境,所幸获马华武吉干当区会主席拿督何章兴的协助,拨款资助槟州一户巫裔家庭的3名姐弟妹迁到益华小学就读,使该校暂免关闭。

学校在2年前也增加数名新生,不过,随着巫裔家庭迁离后,就剩下现今的2名学生,今天2名学生毕业在即,学校的延续再度成了董事会的大问题。

“目前,住在大直弄海岛上仅有2030名乐龄居民,岛上没有其他孩童,学校新生来源是零。”

董事长盼政府核准迁校

蔡水来指出,前董事长余添福在世时,曾积极申请迁校计划,过后听说学校可能迁到巴生河流域,但随后事情不了了之,至今没有半点眉目。

他希望政府能早日核准大直弄益华小学迁校计划,让这所拥有76年历史的学校,可迁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延续培育人才的使命。

“教育部至今没有发出任何关闭学校的公函,但相信学校在明年新学期开始后的3个月若没学生报读,学校会关闭,校内的教职员也将会调离。”

他指出,由于后年会有一名新生报读,但学校若在明年没有新生便会关闭,即时在后年有学生报读,相信也不可能会有重开的机会,因此,为了学校的续办,董事部需趁这几个月时间内找到明年到来报读的新生。

他说,建于1939年的大直弄益华小学,在60年代该海岛人口密集一度达3千多人时,学生人数也多达300人。

林文昌:盼时光倒流留在学校

林文昌受访时说,过去他对学业不太注重,今天拿到成绩单时感到相当后悔及伤心。

他表示,升上中学会好好努力,以便可以考到好的成绩。

他希望时光可倒流,以便回到一年级,如此一来就可继续留在学校及岛上,不用外出升上中学。

他表示非常捨不得学校的老师与校长,校长与老师都非常关心他,特别是在他生病时,校长好像医生那样,带他到学校推拿,服用凉茶解热,像妈妈般的照顾他。

刘俊显对于毕业及成绩似乎没有甚麽感想,他将随父母移居到柔佛,但老师说,他这几天的表现特别勤快,自动帮忙老师收拾课本。

自製手鍊卡片送老师

刘俊显及林文昌今早也趁老师未到来前,悄悄把自己亲手设计及製成的手鍊与卡片送给教师蔡慧智。

林文昌及刘俊显说,这些手鍊是他们共同想出来的主意,是用麻绳穿珠子串成,卡片则是买回来的,感谢老师教他们读书。

蔡慧智说,文昌及俊显住在岛上培养了乐天情怀,虽然他们不很爱读书,但有特别的一面,个子矮小的刘俊显较文静,略胖的林文昌较爱讲话。

对于这2名学生往后升上中学的情况,俊显的家长将带他移居柔佛,而对音乐及击鼓有很大天份文昌,学校推荐他到华联国民型中学就读,因为该校有华乐团,希望他能在这方面得到充份发挥。

林文昌考到最好成绩的科目是数学B,华文理解及马来文作文C,华文作文D,英文、科学及马来文理解皆E

刘俊显最好的科目是数学C,马来理解D,其馀科目皆E

2学生依依不捨

UPSR成绩今日放榜,大直弄益华小的学生林文昌与刘俊显在领取成绩后将告别母校,他们内心纵使有一万个不捨,也只能接受离别一刻来临。

校长许金凤指出,这2名学生虽不善言语,但从他们的行为举止,可看到他们对离别依依不捨之情。

她说,他俩在近週内的表现显得乖巧,特别是他们平时对教师分配的工作都会互相推卸,最近却自动自发的帮助老师收拾课本,而且下课后也一直缠绕着老师,显得他们对老师的不捨。

许金凤表示,2名学生平时在校由于相当好玩及不专心学习,令到教师需花费心思,更可称得上出尽法宝,以极大的耐心加以教导。

她表示,可能生活在与世无争的岛上,虽然他们对学习抗拒,但他们很纯真及乐天,品行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也有着显着的进步。

她说,由于学生学业进度慢,教师在下课后轮流给他们补习,而她本身一週也至少3天留在岛上,给他们进行识字及数学基础。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