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需要上一堂公民课
2016/11/17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凌国文
在马华年度代表大会上,首相纳吉第N次提出,华人如果要获得政府协助,譬如增建华小,就得把票投给国阵,不应该支持民主行动党。这也再一次显示,我国领导人对公民权利及政府职能的理解程度,迫切需要接受再教育。
政治人物争取选票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再也没有比“你要我拨款,就先把你的票投给我”这类威逼利诱更叫人厌恶的。自从在2010年砂州诗巫补选的拉票演讲中向选民提出:“I
help you,you help me(我帮你,你帮我)”,这种以政府拨款来换取选票竞选方式便成为了纳吉政权的标志。
一方面不断重提“华小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来为自己制造开明的光环;另一方面又提出“我可以给你华小,但你必须给我选票”的条件,你以为批准增建华小是一份恩赐,还是一份交易?
况且,筹建华小还是靠华社自己募款,华小及国民型中学也无法获得政府制度化拨款,导致华社在向政府缴纳所得税之后,还得自掏腰包为孩子的母语教育奉献“第二所得税”,首相和一众国阵附庸政党的领袖有什么好邀功的?
满足人民的基本权益
接受教育,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依据人民需求增建学校,则是政府最基本责任之一。只有最低劣的政客,才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及政府的基本责任,扭曲成选票的交易。这个国家不是执政者的个人财产,他们所领导的政府,只不过是被委托管理这个国家的机构。
人民所应有的一切权益及资源,也不是靠执政者施舍的,而是从我们自己的血汗钱里缴纳的税款。就连国家领袖所享有的一切,也是从人民的税款而来的。满足人民的基本权益,是政府基本职务与责任,执政的政客凭什么和人民谈条件?
如果因为华社没有把票投给国阵政府,那么国阵政府就不会再关注华社的公民权益;那么华社是否也可以因为政府无法照顾我们的公民权益,而选择不再缴税给国阵政府呢?
叫人感到厌恶的,还不止这种针对特定族群的选票与权益的交易条件,还包括那个自称代表这个族群的所谓执政党的领导层,对这类公然扭曲公民权益及侮辱人民智慧的低劣政治手段,一贯哈腰陪笑的奴相,以及“首相对华人的好是前无古人的”恶心献媚。
华人在其他领域的权益也别谈了,就只看教育这最基本的权益,在执政接近一甲子之后,竟然还处于“争取”的阶段,这算什么执政党?
一个真正了解并尊重人民基本权益的政府领导人,是不会把人民的权益与选票挂钩,把权益当作交易的。“我是全民的首相”,毕竟只是一堆口水。
勿让华中成为冷漠以待的弃婴
2016/11/16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林雪白(寄自美国)
何谓华中?
相信很多人对“华中”这简称满头雾水。华中前身为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国民型中学,又称改制中学。在2006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由于许多国人对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两者形式上的差异感到混淆,为突显国民型中学的中华特色,决定全国78间国民型中学加上“华文”二字,一律称为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华中。
追溯《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之前,马來半岛原有69间由民间或教会兴办的华文中学,这其中共有54间在1962年接受政府的建议,改制成为政府资源学校,即今日主要提供华裔子弟就读的国民型中学。另15间华文中学不受当局威迫利诱,坚持立场,宁可放弃津贴,成为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当时政府为了促使华文中学接受成为国民型中学,委派马华极力劝导改制,当时所作出的承诺包括政府提供足够的拨款、师资、土地建校、允许改制中学继续有三分之一的课程以华语为教学媒介,以及可以自由使用中文发扬中华文化。许多华文中学董事部相信联盟政府所游说“政府给予津贴,董事部不用筹款,学生不用付费,教师薪金和硬体建设由政府负责”的承诺,接受改制。
根据改制条文,政府除了全力资助拨款之外,国民型中学也应获得资本拨款。这表示除了教职员薪金和学校行政开销,也应该包括学校建筑、桌椅和其他器材配备方面的拨款。事实上,国内78间华中自改制后的54年,面对如拨款不足、华文师资缺欠、华裔老师比例逐年下降、非华小毕业生比例增加、以及不谙中文的校长被委派掌校种种的问题。这还不是华中的董事部最大的困境,许多改制华文中学的校舍陈旧破陋,迫切需要重建而难以获得政府的拨款,必须向社会人士筹款。
近期母校江沙崇华国中建于1955年的校舍,遭受白蚁蛀蚀而亟需改建。重建校舍估计耗资140万令吉,这尚不包括其他硬体设备风扇、桌椅等教学器材。该校历年来接纳来自江沙县10间华小的学生,由于校舍不足,导致崇华国中是江沙县唯一有上下午班的学校。如今其中一座建学楼蚁蚀必须拆除,改建校舍以策莘莘学子的安全势不容缓。此时此刻,如何筹获重建教学楼庞大的基费,成为是该校校长和董事部最大的难题和考验?
经常面对冷漠以待
很多人会认为国民型华文中学是属于全津贴政府学校。倘偌没有进一步深入了解,就连身为华中毕业生的我,这些年来以为在校所享用一切学习的设备和福利,一一是政府所拨款的。
社会人士对华中介于灰色地带的身份在认知有所误解,导致华中历来向外界筹款,经常面对冷漠以待的困境。国人不解华中背后有政府这大金主为靠山,为何还要向华社筹款?华中成为政府推卸责任、华社冷漠以对,爹不疼娘不愛的弃婴。
藉此,再次明确阐明历年国民型华文中学,即华中获得政府所资助是校内老师的薪资、学生教学和课外活动。学校董事部必须承担水电费、师生桌椅、硬体设备例如电脑等先进的教学器材。因此,每月每年华中必须仰赖董事部的赞助和外界的捐助,才能支撑延续华教办学的方针。很多热心华教人士鼎力支持独中,却忽略华中同样需要华社的支援,以期能继续运作,接收来自华小的毕业生承传母语教育。
我们必须正视全国每年有60多万华小毕业生,60所独中只能招收一两万名学生,大多数华小生是升上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尤以华中因为文凭受到政府承认,更是培训国内各华小和华中师资重要的基地。放眼国内外来自我国各领域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专业人士,大部分都是华中生。
言及至此,华中在大马华文教育是孕育民族文化的后盾和堡垒,华社应该支持和关注华中的因境和动态。
纵观这些年,我国政府究竟兑现了多少承诺?声言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华公会曾经被委以重任,而今扮演仲介要角是否监督得宜?
拟定完善计划发展华小
2016.11.15星洲日报/星·观点
政府这些年来虽有增建与搬迁华小,但遗憾的是这并非系统性地进行,而是零星地展开。
首相兼国阵主席纳吉日前在马华代表大会上表明,他将与马华合作增加华小的数目。这对于华社而言,确是一项好消息。
以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为首的马华华文教育咨询委员会已拟定初步报告,鉴定目前共有8所华小需要搬迁和增建,华社期盼有关工作能尽快展开,以解决华小不足与过度拥挤的问题。
华裔人口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进入华小就读的现象,造成华小学额需求急增,陷入僧多粥少的困境。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华小学生爆满已非新鲜事。而必须注意的是,学生过于拥挤将影响教学的素质,教育部应关注并解决这问题。面对庞大的需求,华小数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政府须增建华小,以满足人民对素质教育的追求。
首相承诺会建增华小,令人感到欣慰,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须拟定一套完善的计划,以制度化地推动华小的发展,让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无可否认,政府这些年来都有增建与搬迁华小,但遗憾的是这并非系统性地进行,而是零星地展开。
这种方式缺乏宏观的视野,仅从局部着眼,虽然对舒缓华小的拥挤有所帮助,惟到底缺乏系统,难以全面与有效地推动华小的发展。
华小为国家培育人才,其成效有目共睹,越来越多友族同胞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就是华小素质受认同的最佳证明。
华校的辉煌成就,华社的坚持居功不少。华社多年以来秉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以及维护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群策群力推动华校茁壮成长。华社这种付出与努力获得海内外的认同。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也坦言对大马华人推动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不遗余力感到赞叹。
然而,华小要走向另一个高峰,则不能只仰仗华社的支持,政府必须走进场景,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换言之,政府须为华小的发展进行妥善规划,包括制度化地增建、搬迁华小,为华小提供足够的拨款。据首相所言,政府体制内有“小拿破仑”阻挠政策的落实,不过政府须克服这个问题,不能让一小撮人阻碍华校向前迈进。
您凉爽吗?
2016/11/1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郑明炎律师
话说,某政党高层问曰,“您凉爽吗? ”;某教育组织答曰,“还好,要纯真凉爽,好吗?”;某部长驳曰,“要纯真凉爽,必须听‘令伯’讲!”。
笔者原意只用“爽”字,又事关政治人物,为避免大家胡思乱想而用“凉爽”,并恳请以崇高道德观来诠释“凉爽”与“纯真凉爽”,好吗?毕竟是谈论教育,笔者只恳求道德诠释,并没有发号司令。
于2016年11月5日,砂拉越首长阿德南就中央政府的2项决策,即轻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把师训学院转为技术与职业学院,再度抨击中央政府“愚蠢”!之前,阿德南于砂州选举时,曾批评中央政府愚蠢,因不承认统考而让人才外流。
俗语曰,“先知先觉是智者,后知后觉是愚者”!那么,“明知拒觉”,又是何者呢?阿德南的先知先觉,引导华裔选票明显回流,让国阵在砂州选举赢取近90%州议席!
于2016年11月1日,巫统宣传主任安努亚慕沙率领数位巫统领袖拜访吉隆坡中华独中,除了身穿长袖衣服打领带与学生切磋排球,颇显诚意之外,还坦言统考已受到外国承认,而认同统考素质,并认为独中统考应获得同等待遇与中央政府的认可,却因政策与技术问题,而未获得承认。
表演欲超强的他,以“高学术水平”形容统考承认事宜为“看见隧道外的曙光”,却临崖勒马说道,自己“不在其位而不谋其事”,所以无法断言承认统考,并把细节交给相关单位研究!
统考必须被承认
无论如何,安努亚的到访,对独中统考是尊重与认同,岂不“凉爽”?
有安努亚的高学术智慧认同,统考的高素质不言而喻。然而,他的政治语调技巧却指出,除了素质认可,统考还需符合其他条件,即教育政策,并需检讨国文与历史课纲!
数日后,教长马哈基尔卡力于国会针对统考课题指出,虽然教育部接受独中地位,然而,我国教育体制必须依据教育法令下的国家教育政策为基础,而由私人组织董总所办的统考并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需求,以致统考文凭依然依据1961年与1996年修正的教育法令而保持现状,即不受承认。
几十年来,教育部明知独中是投考统考为主,为何可以接受独中地位,而不承认统考?在我国,似乎可以接受家长为学生父母的地位,却可以不承认学生是父母骨肉之事实?!
无论如何,安努亚慕沙诚意拜访独中,并开明评价统考,值得表扬与歌颂,而是否暗示严冬将尽,统考回春,就不得而知。
然而,教长的敲山震虎论,唤醒华社与董教总脑力激思,是否交棒而让政府承办统考,及推敲在“政策尊严与需求”和“惧怕统考变质”之间取得平衡。若政府承办统考,又会否影响独中,如教科书、统考学费、考试费收入等课题,这都有待解决!或者,联办统考与后续问题皆需思考与研究。
统考必须被承认!期望没有“明知拒觉”的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