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606




给点时间教育转型

2016/11/17 中国报/中言


小学标准课程(KSSR)推出迄今6年,在这教育制度下的第一批学生如今验收成果,虽然成绩不能与往年直接相比,但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教育总监对UPSR考试转型后的学生表现感到满意,但校方却认为考取全A的人数减少,明显有些不满。
毕竟以A来估评学生学习程度的思维,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难理解,要接受教育制度转型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大家都要适应新的改变,尤其家长和老师,以更快摒弃过去方式。
非刁难孩子
专家认为,KSSR的高思维教学理念,无论是方向及理念长远来说是对的,因过去KBSR过于着重应试能力的教学法,并无法真正开拓孩子的学习思维。
不过,教育部在设下教学课程及考题前,也必须了解712岁的孩子所能接受及理解的状态,而非以高难度的问题来刁难孩子。
教育部必须紧记,高思维并非一定要与高难度挂勾,每个年龄层的思维及诠释能力各异,而要开拓孩子的高思维能力,需考量到孩子的生活经历、思维情况,及年龄是否到了那个水平,而非一味拉高学术水平。
要改变国人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心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部和教育人员,必须再认真思考现今教育的不足及问题,并且从基本问题着手解决。
勿忽视师资
我们也认为,这套高思维考试制度有没有延续去中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目前的制度还是以小六成绩作为升上中学的标准。
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优良的师资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真正高素质的人才,不应只是具备专业知识,而是同时拥有道德、高尚品格和正确价值观。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把考试视为洪水猛兽,毕竟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有各种更复杂的难关要过,只要勿忘教育之本,那么应试教育就不再如此可怕!
 


华教要公平待遇

2016/11/17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颜健品


首相承诺未来会增建更多华小固然是好消息,但大多数华社更希望的是,华小能在国家教育政策下获公平对待。
特别是在拨款方面,华社最希望华小可与国小享有同样对待,不需让学校董事部及华社总是为建校或各项提升设施的经费烦。筹建校基金向来是最头痛的问题,但却是又不能逃避的义务。在“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传承理念下,过去华社投放不少资源在华教发展上。
尽管纳吉为马华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说,华社不需对华校不足问题担心,因为他会与马华合作增建更多华校,但回到根源,这不足改善华教待遇问题。虽然在我国宪法下,母语教育享有平等地位,而华小于1957年已成为国家教育体制的一环,不过在各项政策及行政上却有很大偏差,如华小搬迁或重建面对多重阻力,面对中央政府不给平等比例拨款、师资分配不均、设备资源不公平分配等。
这逼使华社必须自力更生,靠自己去扶持华教发展。这点相信很多华校生都有深刻感受,几乎多数华校生都有协助学校向外筹款建校的经验。相比下,国小无论是在各方面的资源,都获得政府100%资助,财力资源不是问题。
在近十几年来,在国家人口结构变化下,华裔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城市区,但恰恰城市区家长面对华小学额不足的问题,以致必须送孩子到远离住家的学校上课。学额问题只要增建学校就可解决需求,然而偏偏教育部官员就常以各种理由来否决增建需求,这点纳吉也承认小拿破仑歪风存在。
既然不能增建华校,华社退而其次的方案是通过迁校来解决需求,将一些在郊区微型华小迁到城市,但这过程并不易。即使获得教育部同意迁校,不过学校董事得自行解决校地及建设经费来源。别奢想向政府的学校保留地打主意,因为保留地主要都保留给予国小发展。
华教问题亦是华社不支持国阵的因数之一,确实大马是继中、港、台以外,发展中文教育最蓬勃的国家,但这不能完全归功于政府,反之是大马华人自强不息的强韧族性,才让华教得以发展到今日的成就。华教受益群体不止是华裔子弟,就连友族子弟也受益,这些年来可看到友族家长认同华教的趋势,纷把孩子送往非母语环境的华校接受教育。
从纳吉对华裔释放善意的背后,当然有其政治议程,尤其是如今面对巫裔选票分裂的局势,华裔选民随时可能成为助他保政权的造王者。所以,在他的议程的背后,华社也明了这是他捞取政治资本的一个政治动作。
不过,若对华教有帮助,华社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但华社更希望的是,纳吉能展示诚意来证明他是有意拉拢华裔支持,而这点他该从政策方面去着手改革对于华教的待遇,才是上上策。只是释放善意是不足够的,这还需实际行动的诚意,最起码华校需获得制度化拨款,与主流的国民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华社要的是获得政府给予华教发展大开放,而不是小恩小惠。
 


补习老师的职责

2016/11/17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刘经广


人类智慧的进步,导致科技突飞猛进,所以学校的功课学业,也必须根据这进展而改变校内的功课,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由于改进而使功课增多及繁重,以致学生需要补习才能理解与解答课文。因此,补习中心及家庭式补习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的纷纷到处设立,这种补习应该是补救和教导学校的功课为主,课外作业为辅,不可颠倒主次,大部分补习中心与家庭式补习都有先教导学生解答与做完学校功课后,若有时间才教导课外作业,此举深得家长们的赞赏与支持。
记得以前即5070年代学校的功课比较少,课文也较为简洁,所以多数来到六年级或初中三及高中三政府会考年才有补习,况且多数是学校老师给予补习,平常时期的学校功课都是同学互相研究而解答,若有难题才请教老师,不必补习。
可是现今学校的功课深奧繁多,小学生的功课课本即有两个甚至三个书包之多,学生难以应付之下,只有通过补习来拯救,否则,无法跟上改进的功课。家长幸庆大部分的补习老师都很尽责为学生补助学校功课后,才加以课外作业,可是,根据部分家长的投诉,有小部分补习老师,并非先补习学校功课,竟然要学生先做许多课外作业,造成学生除应付学校功课外,还要应付课外作业至深夜。补习老师却要学生先自己解答课外作业,才给予批改,其实应该先教学生如何解答作业,如有不明白之处,再给予指导,才是补习老师应尽的责任,希望有关当局及教育部能关注这些失责补习老师的行为,以免学生承受双重功课的压力,造成学生失去求学信心甚至患上疾病。
如果只注重课外作业而忽略学校功课,学生大可自己买课外书本作业自己解答,而且作业书后面也有答案,不必上失责的补习课而加重应付力。目前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的缺陷,只有教学生怎样考取多少个A,没教他们如何面对和解决失败的输局,但愿教育部能更改现今的教育体系。据悉,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从来不鼓励学生要考取多少个A ,只注重学生要理解课文及考取及格而已,但是西方的科学和医学都是超越我们。由此可见,考取多个A的学生不见得是优秀的人才,许多科学家及专科医生和专业人士,在学校时都不是多个A的学生,然而,却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所以当局与家长们必须认清事实,不要太着重要考取多少个A,以免违反教育的原本意义。
根据教育家所言,在学校读书与考试的原意是要学生明了处世为人之道,并可增进对数理和语文科与其他学术的知识,以致往后可在社会有立足与谋生之地,并非是要考取多少个A为目的。以前学校有注重道德教育,同时教导各种学术,培育出品学兼优的青少年,以便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倘若只注重考取多个A的优越成绩,却忽略品德行为,那么培育出来的是学优品差者。警方曾透露,许多罪犯都是学术优秀的聪明人,因此,现今的教育制度有待尽快改革,才能减少罪犯,往后才有为国为民而品学兼优的公民作为接班人。



针对三语学校的汉语教学

2016111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韩沂希(志愿教师)


三语学校,顾名思义教授三种语言教学的学校。在印尼,三语学校主要教授印尼语、汉语、英语。那么,怎样高效地完成二语,或者三语教学,使学生达到能说会用的目的,是众多外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语言学习主要凭借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强烈的学习愿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上三方面着手,探讨汉语在三语学校中的教学。
首先,汉语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错误地将学得快,说得好的学生认为是具有语言天赋。因为语言学习凭借的不是天赋,而是环境。在呱呱坠地的孩啼时代,从一开始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再到短语、句子,最后我们学会了我们的第一语言。然而学校的二语,以及三语教学却又是建立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那么在教学的一年甚至是几年以后语言水平很难得到提升。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十分普遍。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既然缺乏语言环境,我们就要创造语言环境,营造语言氛围。所谓没有机会,制造机会。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引领到目的语的学习氛围当中,不能将语言教学局限于课堂。课内课外都使学生致力于汉语学习当中。学校方面,应努力营造汉语氛围。设立汉语日,当学生进入校门起至第一节以前,通过广播播放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中文歌曲(由于是三语学校可以选择两天播放中文歌曲,其他几天播放印尼语及英语歌曲,致力于汉语、印尼语、英语均衡发展)。欢快的旋律容易引起学生兴奋,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来。另外趁热打铁,将汉语日的汉语课放到第一节,由于中文歌曲萦绕脑间,学生们仍在汉语的感觉中,及时地将学生们带入汉语课堂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课间铃声的选择上也可以采用中文歌曲作为铃声,不但悦耳,而且能刺激学生的汉语神经。在教师方面,教学语言以目的语为主,母语为辅。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母语,运用简单的目的语进教学活动,尽可能大量的输入目的语,日积月累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其次,汉语学习需要强烈的学习愿望。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漫长且辛苦的,汉语更是如此。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学习者在内心应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并为之而努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就会克服心理障碍,由消极学习变成积极学习,艰难的汉语学习过程也会相对的生动起来。内心深处有着美好愿望,那么一切不可能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就好比我们学习母语,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需求,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现中国的美好,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示汉语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国充满向往,有游学中国的愿望,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无师自通。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首先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应贴近生活,使学生学完以后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教学内容有意义。另外,严格控制难易程度,过易,容易使学生自满。过难,会打消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过易、过难都不利于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其次,教学内容多样化。以教材为本,但不能拘泥于教材。适当引申,加入中国文化,以儿歌、历史典故等形式导入新课,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同时开阔学生眼界。再次,课堂形式多变。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游戏法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书法展、绘画展、剪纸展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