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242 辑



铁树开花!

2013/04/07 光华日报/社论


45日,高教部副部长拿督何国忠正式将批准函移交予新纪元学院院长莫顺宗,新纪元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学院。

华教在我国的发展,一路走来可说是坎坷艰辛。华小在行政偏差下吃尽苦头,独中办学也曾历尽风雨飘搖,而当年华社投注心力物力希望成立独大,也被浇泼“除非铁树开花”的冷水。如今新纪元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是否意味华教在我国的发展时来运转,或者说华文教育“真的是铁树开花了”?

新纪元学院创办于1997年,并在隔年正式开课,华社一直希望可以实现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于是新院在2007年申请升格大学学院,但是并不成功。事隔5年,新院终于如愿以偿,而正式升格的宣布,恰好落在大选期间,难免让人猜想这是在笼络华裔选民的一种策略。

我们知道一项学术升格的批准涉及复杂的技术性工作,需要较冗长的时间来处理,而新纪元学院理事会在国会解散前即接获升格大学学院的消息,因此,我们宁可相信有关批准与大选无关,只是时间来得恰巧。许多利好的措施或政策的宣布皆被认为与大选捆绑,或只是为了笼络某特定族群和阶层是让人沮丧的,而人民下意识有这样的设想,除了政治上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长时间的诉求得不到政府正面的回应,而累积于心中的不满情绪。

无论如何,新院升格为大学学院,对于华教而言,固然是一项好消息,但不表示华教的发展从此就一帆风顺。虽然新院的升格,华社希望可以实现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如愿以偿,华教人士一直不屈不挠的努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也显示了政府放宽对华教发展的限制,这是让华社感到宽慰的。不过,华社或华教人士最终的心愿,是母语教育在政策上可以得到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

 

坎坷的华教路

2013/04/06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217日,董总举办春节团拜暨新春庙会,第一次邀请首相出席团拜的活动。首相的出席被形容为「破冰之旅」。正值大选在即,大家都希望首相宣布承认统考文凭,结果让出席的4000名热心华教人士大失所望。

首相纳吉也不忘遵守诺言,于41日愚人节这一天在布城首相办公室正式与6名董总领导层会谈。这一小时的会谈,还没有显著的实质效果。

根据报章的报导,首相指出承认统考並非易事,当中涉及政治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政府会探討能否在短期內解决有关问题;同时希望大家给他一些时间,毕竟任何政策上的变动都需要加以「推销」这个政策整体的概念,以便能获得各方接纳。他也必须先諮询內阁同僚,以及相关专家、专业人士的意见。

董总此次原本计划提出3项华教课题,但基于时间有限,只集中討论承认独中统考问题。在会谈之后,双方首次发出联合声明,主要內容针对如何改善大马华教而交换意见;会议主要触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尤其是统考生申请进入政府大学事宜,及考生必须要获得大马教育文凭国语科优等才可以申请进入政府大学以及认证统考国语科的问题。

这联合声明对承认统考並没有任何约束力,也没有什么公信力。尽管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说首相纳吉和董总发表联合声明,显示首相对课题的重视,並且有诚意解决全面承认统考的问题,不是在打官腔;而董总主席叶新田则说所提出的问题需要时间处理,但董总希望能在国会解散前听到好消息。董总这个希望已经落空了,43日(周三)首相纳吉终于宣布解散国会以举行第13届全国大选,並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

从马来亚的独立至马来西亚的成立,56年期间的多份教育报告书和行政偏差,不断地强调及强化单一语文源流的教育。华教为了爭取华教权益,提呈了10次有多的备忘录,其成效有多少?反而华教的压力越来越大、越走越困难。

就以2011年呈予首相的教育备忘录来说,不也提出涵盖15个课题43项的票求,可是举凡华小,独中、国中、华社3所民办学和高等学院和高等教育,何曾取得圆满解决?

去年董总也主办5场集会及抗议活动,以325师资短缺、520復办关丹独中、729昔加末申办分校、926的华教诉求,以及1125反对教育大蓝图,主动爭取更多谈判空间,让政府了解华教的需要。

42日首相终于道出其中原委,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乃是来自政治的阻力。他显然还有许多顾虑,即使他拥有明確的政治意愿去完成这项使命,但在马来人议程底下,他是否能抽丝剥茧脱蛹而出,获得其他政治人物的认同,可说是天方夜谭。技术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要考获SPM国文优等也不成问题,这绝对难不倒华裔生,只要首相確实认真、有勇气修改政策,可先宣布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而后研究认证统考国语科、统考生必须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科才能申请进入政府大学的条件。

华社对首相纳吉抱著极大信心,希望在大选前看到这项愿望成真。若他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將会获得华社的祝福,华社的选票將会回流。首相没有立刻解决华社与华教的问题,而民主行动党与民联却承诺一旦执政中央,將落实这三大教育基本承诺,並將母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主流,大大提升华人对他们的支持。

华社希望看到华教有转机,但是,看来华教之路还有一段坎坷的路程。

 

请別乱“盖”

2013/04/0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辰戊

有一位拥有官职的马华成员日前表示,小学拨款並没有分国小、华小或淡小,只要学生人数一样,获得的拨款一分不差。

如果真的一分不差,为何华小还要经常进行筹款活动以补不足?

这官员也说:由於华小时常发动筹款而被误解为拨款不足。事实可见,许多效区的华小都有礼堂,市区內拥有礼堂的国小有多少?

就是因为华小拨款不足,华小董家协才要时常发动筹款活动,这个1官员可真的是打横来讲。

至於华小拥有礼堂,难道是来自政府的充足拨款兴建起来的?这名曾在教育界任职的官员请举例说明,好让华社心服口服,以免在本届的大选中,再次给他的党倒米。

这个官员还表示,如果有任何华校校长觉得他所说的並不对,大可召开新闻发佈会提出。这可真的是將校长压著来打。

谁不知校长是受制於官方的公务员,有哪个校长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召开新闻发佈会?曾是灵魂工程师的官员可真的会用软刀子!

再说,华小建礼堂的原因有可说与不可说之分。可说的是学校的確有此需求,不得不向华社筹款兴建以利学子;不可说的则是真的不可公开说。不过,当过一校之长的官员肯定心里有数,不说也心知肚明!

(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作者:辰戊)

 

教总大厦、檳华厅、华教丰碑

 2013-04-0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陆庭諭

二战结束,巴素博士重临马来亚,在檳城发表谈话:“……英文教育是死的教育,华文教育是活的教育……"理由是受英文教育者在日治时期都是顺民,受华文教育者则拿起鎗桿子反抗。林连玉被这样的话触动了政治神经,预知英国统治者將有举措。

果然,1950年,《荷格报告书》和《巴恩报告书》接踵而来,都是要消灭华文教育。华校教总就是应此厄运而生。

本来,教总是採取轮值制,首届领导是檳城华校教师公会;第二届是怡保华校教师公会;第三届是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当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任满之际,教总大会修改章程,连选则连任之。理由是时代需求,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应挑大任。建国独立之前,华教与华人公民权问题更是华校教总的责无旁贷。林连玉虽辞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之责以避贤,教总大会再度修改章程,选人不选会,林连玉眾望所归,不得不共赴时艰。

1956年华校教总筹募经费,檳城华人中元节也热烈响应,共筹获17万余元。为了纪念檳城华人,饮水思源而將教总礼堂命名为“檳华厅",实至名归。

1958年教总大厦在吉隆坡峇都律(今名端姑阿都拉曼路)旧安乐世界建立,与福州会馆毗邻,成为华教的司令塔。

1969513事变,教总大厦紧接著事变的秋杰律地区,所以成为週遭木屋区的难民所。

1973年华文独中復兴运动,独中工委会成立,就以教总大厦作为独中工委会的活动中心,员工也在5楼的宿舍楼棲身。教总大厦已是董教总核心组织的所在。华教就靠董总与教总这两条腿一直走向加影华侨山岗独大基地的华校董教总教育中心,完成了新纪元学院,华教也有了体系的雏形。

歷史走过必有痕跡。董教总虽然移到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但教总大厦还是要继往开来,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总大厦地处轻快铁、单轨火车与电动火车路之间,又是公路交通的枢纽,也是城中城的芳邻,是黄金地带。教总大厦在吉隆坡正在保护老城区声中,更值得发奋图强,迎向新世纪。(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陆庭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