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432 辑



华教不能有缺口 (上篇)

2014-09-1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拿督斯里庄智雅自动请缨要求叶新田安排关丹中学讲解会,他在816日的讲解会说,他认为政府是借关中作为突破口;我认为,这突破口有双层含义。

其一就是突破1996年教育法令60独中的限制,那是违反教育法令的目的,也不符合巫统政府的单元主义教育政策;所以这个假设性的突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一些人再三强调的模糊地带和“有发展空间”;其二就是利用关中的办学模式突破华教堡垒制造华教缺口,视机会把独中改为国民型中学!经历巴生光华独中要挟退出雪隆董联会一事之后,我就一再强调华教不能有缺口。

情理法的争议

824日,言论版刊登了南方客的“华教不能因关中分裂”。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个标题;但是,对于他呼应教总主席王超群的论点不予苟同。

不分裂,就必须团结;要团结,就关中这课题,必须看法一致!不能以情就事,要以理、以法处理。

关中董事会声称学校行政用语是华文华语,学校是以隆中华模式办学,课程用的是从董总贩卖部买来的课本,执行华文独中办学的三、三制,间中穿插符合批文条款的国语教学课程,以便学生报考SPM,实行双报考制。

于情,为了学生的切身利益,董总不应该食古不化、固执己见,不让关中学生报考统考;这是一般人的看法。

董总为照顾60独中的利益与完整性,避免五、六十年代独中改制的情况重演,独中统一考试因为接纳关中学生的报考而被勒令停办,不得不狠心反对关中学生报考统考;这是理性,不能以妇人之仁看待。

在拿督斯里庄智雅的关中讲解会中,以他曾经参与1996年教育法令制定的过程,从法律的角度及批文条款说明关丹中华中学是一间私立国民中学;因为是华人办的,顶多只可以称它是一所华人私立国民中学。

1996年教育法令第五部份的“评估与考试”,非常清楚的列明办考试的法规,并没有含糊不清!

 

华教不能有缺口 (下篇)

2014-09-11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1996年教育法令第5部《评量与考试》有6768693条款。

691)项阐明694)项除外,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团体或个人可以主办任何形式的考试,给任何一个教育机构的任何一位学生或任何一位私校生,除非事先得到考试局总监的书面批准。

统考依法内部考试

694)阐明691)项不能实施在以下的情况:(a)在68e)项,教育部长批准的考试机构(简述);(b)在1980马来西亚考试局法令下成立的马来西亚考试局;(c)任何一个教育机构为评估自己的学生而主办的任何形式的内部考试。

统考就是在这694)(C)条款下允办的内部考试,以“内部”这两个字从团体的组成来做个定义:●你必须先是这个团体的会员;●你必须符合成为会员的资格。

我们60独中是董总属下各州董联会的会员,他们是以会员的资格报考董总主办的统一考试;除非关中事先得到考试总监的书面批准,否则不符合资格报考。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所独中退出该州董联会就失去会员资格,一样不符合报考统考资格,否则就是违法!

华教不能以身试法

817日的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为了息争,通过委派学务委员会组团拜访关丹中华中学考察,然后提呈报告给独中工委会讨论。不得不提醒的是,这个学务委员会代表团是不具备法定地位鉴定关中的性质是“私”还是“独”。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也不能依据这个代表团的建议,作出超越教育部批文条款及1996年教育法令的框架。唯独可以做的是建议关中写信给董总申请关中学生报考统考,董总再依据来函写信给教育部考试总监要求书面批准关中学生报考统考。

我国是个法治国家,一切应该以法为依归。虽说政治上可以决定一切,但是,在这政治气候的优势还不是偏向我们华教这边时,我们不应该以身试法;依法办事,这是很无奈的事。

领袖应该防患未然

王超群对报章说:“大家”都认为教育部此课题含糊不清及有不明确的地方,那么,独中工委会恰好能借此事来试探教育部的反应。

我认为,王主席的这个建议就是以身试法,是以60独中的未来命运做赌注!允许关中报考统考就等于踩上“时间地雷”。任何时候,政府只要引用1996年教育法令69条第5项就可让负责人罚款1万令吉或监禁一年事小,导致统考被勒关闭事大!这豪赌,我们华社输不起!

领袖不是应该有防患于未然的远见吗?为什么一定要走钢索,要以身试法?

 

考场外的考验

2014/9/1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林建荣  
 

公共考试题目泄漏虽说不是年年有,但过去也不时发生,尤其在一个腐败政权执政下,官僚体系专业操守日益败退的国度里,连战机引擎、军械都可在守卫森严的军营或基地下失窃或被运走时,公共考试泄题,相对之下就如小巫见大巫。

然而,从教育部保留小六检定考试,至考题泄漏现象,这背后也折射出社会的另一面,即我们主流社会的思维,依然离不开需以一种单一標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尤其是学生的成就或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强化了学生、师长和家长对分数的追求。而为了获得好分数、好成绩,补习班在许多城市地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不只令考试成了学习的动机,也提供了种种商机,进而也避免不了一些为了获得好成绩者偷步或作弊的举动。

当教育等同了考试,而分数成了追求的手段时,不只忽略了教育原本的初衷,就是培养全人,而不是分数、文凭或考试,也忘了教育应是一个漫长复杂,一种因材施教的过程。尤其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时,单一的衡量標准只会抹杀孩子的其他天份和未来的发展。

以统一的一次过考试,不管是小六、中五或中六的公共考试,来区分学生的好坏,来分配学生应到怎样的学校,应进入怎样的科系,这种狭义的分配价值观,实际上也是政治人物∕官僚惰性思考下的產品。当然也不要期待,这种从上而下决策的教育体制,会从学生或人性的角度来思考,更不要说,教育改革要如何打造一个创意学习、发展个性的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样一个封闭、单元的教育体制下长大的一群,不只会把考试僵化为知识的学习,也可能因考试制度的分数主义,而变成缺乏创意、竞爭力,甚至其人生观、社会观,也承袭著体制內的保守、僵化的思维。这样的教育体制,会否变成社会进步的阻力?会否也成了权贵用于控制社会的工具?这是不得不令人思考的。

 

海外的华文教育

2014/9/1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拿督诺嘉兹兰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文化是许多中国及台湾学者公认发展最完整的国家之一,许多中国学者都为了进行文化研究而来到我国进行交流,希望从中可以更加瞭解许多流失的传统文化,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育领域。 隨著中文在国际全球村地位的提升,我国非华裔进入华小接受华文教育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显示了华文教育也逐渐被友族所接受,而这情况也带出了另一讯息,那就是学习语文是没有种族界线的。

根据教总日前所进行的调查数据说明,在西马半岛365所华小当中,高达314所华小友非华裔学生就读,甚至有些华小的非华裔学生还多过华裔学生,而这些华小都以郊区华小居多。教总调查也显示,目前只有5所华小是完全没有华裔学生,也就是说这5所华小的学生100%都是非华裔学生,同时,也有大约30所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佔了学生总数的70%以上。

以上数据只说明了几个重点,即郊区华裔人口减少,导致该区华裔学生人数减少,及隨著华裔人口迁移到城市地区,导致该区华小学额不足。而在我的选区(蒲来区)其中一个以80%华裔同胞为主的住宅区(武吉英达区)就获得吉打州培才华小董事部的认可並同意搬迁到柔州蒲来区,而在上个星期武吉英达区也正式获得首相接近8百万令吉的拨款作为该区淡米尔小学的建筑费用。

大马民眾三语兼备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种族之间的差异必须通过瞭解及沟通去磨合,语文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只有通过语言的交流,才能够使到许多误解化为瞭解甚至是认同。而我国的多元种族社会结构也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制,几乎每位国民至少能三语兼备。至于大专教育更是百花齐放,许多外国著名大学也纷纷在我国设立分校,而最令全国华社期待的就是中国厦门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的决定,而这决定也在不久的將来落实。

我必须感激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果断的领导才能,在去年全国大选前落实两项有关华文的教育计划,即宽柔独立中学分校及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这两项宣佈,肯定让许多年轻华裔同胞完成中学至大学的愿景。

马来西亚並不是华文教育的发源地,但如今却是保留最完整的海外国家之一,除了感谢许多的华裔先辈对华文教育的贡献,也感谢国阵政府一项来听取华社的建议,让许多面临关闭的华小能够进行搬迁,让微型华小再次延续教育的使命。我期待,我真的期待在不久的將来,武吉英达区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