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444 辑




不走后门办教育


2014-09-29 光明日报/评论版

~文:戴志强
华总会长兼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长方天兴“挟学子以令董总”,用一大批学生的未来当作护身符,要董总让这些学生“堂堂正正”报考,而不会用其他独中的名下“走后门”报考统考。

关中能够横空出世,是方天兴联同马华高层获得首相纳吉所说的“创意”和“双贏”的方式,拿到一纸批文,只是方天兴等人“走后门”绕过董总去申办,儘管方天兴和马华口口声声声称关中是一间如假包换的独中,但彭亨州教育局清清楚楚写明,关中的註册证是一间不折不扣的私立中学。

政府由始至终没有批准一间新的独中,只是以“创意”和口头承诺让这家中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其他考试”。这不是“走后门”又是甚么?

方天兴指责董总“绕道”去向彭州教育局查究关中的地位,是“引小拿破崙入关(关中)”,但问题根源在於,关中才是令吴三桂“怒髮衝冠为红顏”的陈圆圆。別忘了,发出批文和註册的不是彭州教育局,而是教育部,祸根不是彭州教育局的小拿破崙,而是批文。

自己先搞出一个大头佛,还要让別人硬吃死猫,不肯吃就是“落井下石”,这种“恶人先告状”的做法,犹有进者是方天兴一面要董总尊重董教总独中工委会,让后者去考察,一面发动属下华团施压,还叫董总主席叶新田和署理主席邹寿汉辞职,以免华教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马华在一旁煽风点风,却忘了是马华的先贤一手推动把华文中学变成改制中学,当初的空头承诺统统做不到,令华教残存60间排除在教育主流之外的独中,和“爭取”数十年还是无法让政府点头承认的统考。

一眾华团和马华领袖要董总以“开明宏观”的角度接纳关中,为何不是去要求政府顺应世界大势,以开明宏观的態度接受独中教育为国家教育主流和承认统考?马华连修正一纸批文都做不到,凭甚么要让60间独中冒险?

现在可以爭议的是,能不能让一间私立学校的学生报考统考,是因为关中的註册证“其身不正”,根本不是独中。当然,关中生的前途同样令人关注,但他们可以通过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名下报考统考,这才是真正的以大局为重。

董总坚持立场,不应被视为为难或打击关中,而是藉著这个契机,共同向政府施压,走向更开放的教育政策,不要永远都要走后门办教育。(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开拓统考更大格局


2014-09-2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有关统考是否应该(或可否)从內部考试改为公开考试的课题,最近又再重新被人提起,这本来可以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探討,因为它关係到统考的未来走向与突破,但遗憾的是,由於牵扯上了关中课题的爭议,现在任何人只要一发表统考应走向开放的意见,就会被贴上“转移视线”或者“別有居心”的標签,黑白二分法的论述扑面而来,非黑即白的帽子,令许多原本关心这个课题的人唯有噤声不谈。

回顾歷史,就在距离第一届统考举行之日只有一个多月之时,时任教育部长的前首相马哈迪突然召见以时任董总主席林晃升为首的董教总代表,威迫他们取消独中统考,否则必须承担一切后果;但当年的董教总领导层经过深入的研討之后,以“1956年教育法令第694C)条文允许教育机构可以设立內部考试,不须经过特殊的批准”为法律依据,认定统考並没有触犯任何法令,遂坚决维持举办统考的决定。19751211日至17日,统考终於冲破重重障碍和考验,第一次在全国独中顺利举行。时光悠悠,一转眼,已经39年了。

我们今天都知道,统考是一项“內部考试”,只有国內华文独中学生可以报考。但统考在它在初办之时,其实是也接受其他学校拥有同等资格的学生或自修生以私人考生身份参加考试的;严格规定只有在籍华文独中学生有资格参加统考,是后来的决定,当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即一、为了维护独中学生的福利,二、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谓“不必要的麻烦”,相信是指当年政府的一个“口头限制”,即时任教育部长马哈迪后来所开出的“条件”。据曾任统考主任的董总前法律顾问兼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前秘书郭洙镇透露,马哈迪当年召见董教总领导人后,作出了一个“包容性”的决定,即允许他们举办统考,但要求他们不要把统考变成公开的考试,而是一个內部考试,以免造成政治上的敏感。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律可以禁止主办,並且在初办时曾经局部开放过的统考,后来自我定位为“內部考试”,除了是基於独中和独中生本身的利益考量,最大的考量,其实就是马哈迪当年的上述“口头限制”(或者“警告”)。

统考从战战兢兢到扎稳脚步,成为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身份的象徵和董教总的品牌,统考文凭也被国外许多著名大学认可为入学资格,可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也创造了中、港、台以外华文教育的一大奇蹟,但39年了,统考是应满足於现状,继续受囿於当年马哈迪的一个“口头限制”;还是因应时代的需求,从法律的角度,也从利弊、学术等角度,全面探討它走向开放的可行性?

格局决定结局,但愿华教队伍能早日走出非黑即白的怪圈,以开放与包容的胸怀,探索统考的未来,为也马来西亚的华教,开拓更大的格局!(星洲日报/若有所思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关注独中教师的福利


2014/9/29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黄燕娣

在我国,谈到华文教育的发展总离不开筹款,尤其是独中,为了应付庞大的日常经费,只靠徵收学生微薄的学费难于维持。因此,每所独中几乎每年都有各种不同性质及类型的筹款运动,有筹募建校基金、发展经费、清寒子弟助学金等。

中国掘起,全世界学习华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几年独中人数也不断增长中。不少独中为了发展及办得更有特色,都在扩建校舍,除了打造亮丽的硬体,还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因为它是家长可以直接看得到的改变。其实在教育领域,软体远比硬体重要,尤其是有素质的校长、行政人员及教师。可是,独中每次的筹款运动都不会直接跟提高教师福利有关。今年八月二十三日,巴生兴华中学校友回校日联欢晚宴当天,承办这次晚宴的校友们,將筹获的40万令吉款项中的其中20万令吉拨给兴华中学教职员福利基金,这是值得大家效仿的举动,对独中老师肯定是一种激励作用。

全球百物迅速高涨的年代,各国大专院校的教育费高得惊人,独中教师的薪金根本难于应付日常生活费用及儿女教育费。要吸引及留住好的教师,除了给他们好的待遇和有能力养育儿女之外,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因为独中老师退休后大多数都不会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

独中领导层若能以人为本对待教师,以仁爱治校的理念办学,教师对这所学校一定有认同感及向心力,独中师资必然会稳定,师资稳定有助于校务的发展。有了一支以人为本的教师队伍,想必教师一定能对学校忠诚,对同事真诚,对学生仁爱与付出。

独中能茁壮成长,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它必须要有一支强的教育团队,而这团队成员脱离不了老、中、青的董事、校友和教师组成。领导对教师要如对待家人,要能以同理心来接纳他们所提出的建议,树立起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令独中教师相信教育工作不只是一种使命,更是个人的终身事业,如此教师才能投入教育工作中。

相对的,如果独中领导层对教师已做到了给予合理的福利,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在外兼职太多而影响教学品质或自身的健康,必须欢喜接受学校所安排的任务及培训课程,且在教学上与时俱进及做更多的研究工作,全心投入发展独中。

根绝考试所引起的问题


2014-09-2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伟豪

在大学授课10载,最艰难的工作应该算是出考题了。

从学习的认知领域来看,出考题是我学习当讲师的过程中,最高阶的认知,因为这是属於评价级別的认知。要达到这个级別的认知,我得全面地掌握自己所教导的学科。所谓全面地掌握,就是得釐清有关学科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整合,以及与这5个认知级別相应的、可观测的行为。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认知级別和行为之后,才可以设计每一道考题的指令、条件和难易度。试卷里的每一道题都必须和预期的学习成果配对,以確保对学生的评价是符合课程范畴的。擬定考题后,我得建立评价学生考试表现的量规。每一道题的量规都包括了评价答案质量的准则和界定答案水平的等级標准。为了让阅卷讲师或教授能够更为客观地批改考卷,我必须具体地说明评价量规的所有细节,並排除所有可能引起爭议的、模稜两可的字眼和附图。

考题和量规都准备妥当后,系里主管考卷的职员就会安排两位符合学科背景与学术资格的讲师审查考题。考题的审查过程严谨,有时还会引起学术意识形態的爭议,故修正考题往往成了一场耗时费力的学术博弈。完成了考卷的內容审查后,我还得確保考卷的可读性、易读性以及考卷格式符合考试標准。

如果考生中有面对读写障碍的学生,我需要作出特別的考卷设计,並在考卷纸的顏色、材质以及字体的类型和大小等事项下工夫,以確保他们不会因为那些障碍而影响在考试中的表现。在考卷通过重重的审核关卡后,大学的学术事务部就会按照符合大马学术鉴定机构所认可的標准作业程序来保存考卷。在公立大学,所有的期末考试卷都属於官方机密文件,而收藏考卷和考卷打印机的保险库则是大学的机密重地,並受到24小时的严密监控。

出考题的严谨性和考卷保存的机密性无论是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还是出考题的讲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瑕疵,整份考卷的可信度,乃至整个学科甚至是课程的评估制度都会被破坏。应考的学生固然会受到影响而需要重考,但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已经为出考题而尽心、尽力和尽职的讲师所承受的伤痛。在大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教与学依然是密不可分的。当教或学的一方受到负面的衝击时,另一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並导致整体教育表现的下降。因此,在抨击教职员在考试工作上的紕漏时,人们更应该提出对教育表现有建设性的意见,一起协助师生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要根绝考试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不必考试。

然而,这对许多早已於习惯考试制度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没有了考试似就乎难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故当教育部推广校本评估时,有许多资深的教师向教育部投诉,有者甚至因此而申请提早退休。其实,理想的校本评估制度是通过配对预期的学习成果和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客观学习进度,进而免除了期末或年终考试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结果,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得严谨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建立量规,以便在上课时和下课后能够客观地、轻易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

如果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且內容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寓教於乐的学习必定能提昇学生学习的动力,並主动专注与学习。其实,类似的教学场景早就出现在那些开办设计课程的大马大专学府了。而我个人也已经安排从下个学期开始,把期末考试的比重转换成能够更有效评价学生表现的设计项目了。可以隨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又能摒除考试的梦魘,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