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617


别让华小拨款「被消失」


2016/12/22 中国报/中言


2017年即将结束,但政府承诺拨给华小的5000万令吉仍没有着落,这笔钱去了哪里,成了一个大问号。

去年也发生拨款华小拨款被拖延发放的事件,教育部无法交代钱的去向,最后遭揭发是用于赈灾,华社已经忍气吞声。

华小向来面对政府不公平的对待,如今承诺的拨款又没有下文,无疑是触碰华社的底线,华社会有如此强烈的批评和反弹,政府也要有心理准备面对。

滥用拨款须受对付

第二财政部长佐哈里阿都干尼将这块烫手山芋抛给了教育部长马哈兹尔,惟教长也已承认,教育部无法按时发出2016年华小拨款全额,甚至表明请华小“有多少就先拿多少”,实在让华社难以接受,被反对党批评理财最失败的教长,也当之无愧了。

拨款到了教育部已无疑问,如今问题是教育部把原本应该拨给华小的钱,花到了什么地方,教育部长有必要给予华小一个明确的交代,更何况拨款是经国会通过,若被“骑劫”花在别的地方,就是误导国会,必须受到对付。

2016年财政预算案已过精密的计算后分配,财政部声明不会胡乱开空头支票,那么教育部,尤其是代表马华担任副部长的张盛闻就责无旁贷,理应监督和跟进华小拨款去向。

有必要制度化拨款

相反的,教育部正副部长却是在媒体揭发拨款还未到手后,才承认拨款短缺,是否意味着若没有人发现,就可以当作没有华小5000万拨款这一回事?

内阁必须立即针对此事紧急处理,把全额教育拨款发放给所有的学校。

请各位官爷们紧记,任何华小和华教的大事小事,都是华社最重要的事;要解决每年华小拨款“被消失”的问题,政府有必要落实华小制度化拨款,让各源流学校都受到公平对待。



擎天巨柱——陈六使


2012/12/22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利亮时


陈六使,一位靠着自身努力,从胶园小工登上新马千万富豪的传奇人物,最令人称道并非是他的千万家财,也不是他在企业上的成就,而是他倡议办南洋大学(简称南大),让千万华人学子,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没有了陈六使,可能不会有南大,没有南大就不会有这么多在工商业界,教育界和科学领域的杰出校友。

林语堂曾表示:“南大可以没有林语堂,但不能无陈六使”。

南大能够在1950年代落实办学的理念,就是靠着陈六使冒险、果断和敢做敢为的精神。

若替代之以他人,可能会因经费、师资来源不足和政治压力等问题而却步。

在区域教育扮要角

南大从倡议到开办,遭遇层层阻力,若无陈六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顿挫跟前不气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持,南大不可能渡过英殖民政府与马来民族的阻力以及“林语堂事件”的打击。

创建南大,给新马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子弟,以华文完成大学教育的机会。南大对本区域教育的贡献,如承传中华文化,培养师资和造就社会各领域专门人才,扮演重要角色。

南大虽然在1980年消失了,但南大在海外华人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海外华人将永怀南大创办人陈六使的不朽功绩。

目前有活动纪念华人许多先贤,而陈六使是其中之一。然而相较于陈嘉庚或李光前,有关陈六使的专门著作仍然相当的少,笔者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研究陈六使的行列。

应给历史客观评价

研究者本来就不是为了某些人服务,而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尽量陈述历史的真相。

我们都是人,而非神有其优点,也不会没有缺失,因此未来研究陈六使应该给予他在历史上的一个客观的评价。

陈六使由于没有筹办大学的经验,个人见识的局限,使南大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不足。惟作为研究者不能就此抹杀陈六使敢担当和为华文教育献身的精神。

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出钱出力的积极态度,南大不可能屹立在裕廊山岗上,华文中学生的升学之路也不会因此露出曙光。

陈六使在新马华文教育上的贡献,绝对可与陈嘉庚与李光前相互辉映,成为二十世纪新马华文教育的三根擎天巨柱。

(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纵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2016/12/22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刘华才


除了两岸三地,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虽然我国华文教育蓬勃发展,但从华小到独中的校舍仍严重缺乏,或许有人会问,校舍不够为何不增建呢?

事实是,如果华文教育没有得到国人和政府的认可,建再多的校舍也是无用,也不会有学生报读。华教能够有今日的成就,必须归功于一直以来为华教拋头颅洒热血的先贤,以及目前仍为华教孜孜不倦付出的华教人士和团体。

可是我们也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国阵政府一直以来对华教的开放政策的努力上略有不足,但至少华教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反观我们的邻国如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在过去数十年来华教的发展仍远远比不上我国。由此可见,国阵政府从最初到现在都没有消灭华文教育的意愿。

精益求精的诉求

在现有的政策下,我国华小的发展是不受限制的,而独中生报考统考方面也从来没有受到阻扰。儘管国阵政府在面对华裔普遍支持反对党的情况下,现有的华文教育学府和机构都一如往常在办华文教育。这是国人的权益,在国家宪法,或者是1996年教育法令都清楚列明学习母语的权利,这点毋庸置疑。

若要谈我国华文教育的权益的话,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诉求:1.增加华文教育拨款;2.制度化增建华小校舍;3.確保华小师资的充足;4.確保母语教学不变质。

对我而言,这些都是精益求精的诉求,以让华教继续发扬光大。我必须强调,以上的诉求都是合情合理,也是身为国民的华裔可向政府爭取更好的权益。但也希望华裔可以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国阵政府是全民政府,国家教育的发展必须兼顾所有各源流学校,让所有的源流学校获得平衡的发展。所以在面对一些诉求的时候,未必能够马上回应,这就是大马政治现实。

一些华教人士和机构对《拉萨报告书》里的最终目標和《1996教育法令》的一些条文抱持著质疑和警惕的態度,认为政府对华文教育始终不具好心,长远来说一定会消灭华小。当中《1996教育法令》的一些条文更令华裔感到不安,如:1.17条(1):「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內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虽然此条文在第28143下获得部长的豁免,但是华社普遍上仍担心部长可以隨时取消该豁免的权利;2.151条─独中的地位並没有因此条文而得到很好的法律保障;3.69条(1)─禁止举办考试的条文有可能衝击独中统考。

引起华社不满

另外,政府在资源分配、派不諳中文教师到华小执教、限制统考只能是校內考试、不时巫统领袖发表华小不利国民团结言论等等,的確让华社感到不满。如果纯粹以华社角度,以上种种,我们確实应该不满。可是如果以政治现实角度来看,除了不满,和在大选不支持国阵的对抗心態之外,我们还能够做什么?对抗心態除了造成社会两极化和种族紧张以外,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效果吗?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505过后至今,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如果当时民联执政的话,今天的马来西亚將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在行动党无力制衡和绑架穆斯林的义务下横行的伊党,是否已经把马来西亚转换成一个全面实行伊刑法的国家?届时,华文教育还有生存的空间吗?这值得我们深思。顺带一句,没有行动党把「火箭送上月亮」的过程,就不会有今天伊刑法的困境!

综合以上论点,我建议政府修改有20年歷史的1996年教育法令,因为整个世界、人文科技和教育政策都一直在改变,应该修改教育法令,以符合现有的教育政策。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也应该要將所有不利华教的条文刪除,让这个法令符合我国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国情,成为一个公平和专业的教育法令。

另外,我建议统一各源流学校的行政体制,现有的制度下存在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全津贴和半津贴学校等不同的形式,应该要获得划一,所有国立学校所获得的拨款和权利应该一样,而且是制度化的。华裔不应该有抗拒当权的心態,而形成种族紧张的局面,將国家变成两极化,而是要接受当下的现实。

应视需求增建华小

我想强调的是,政府自2008年大选至今未增建新华小的做法的確有欠公平,而这也是为何华教课题每每在选举时成为在野党攻击国阵的武器,使华裔选票迟迟未回流国阵的原因之一。政府必须改变將建新华小当成大选礼物,只有在大选季节才宣佈增建、搬迁及扩建华小的做法,华小的增建应视地方需求而定,而不是以政治需求为考量的权宜之计。

华社要的是华小得到公平与合理的对待,真正把华小当成国家教育的主流,而华裔对华小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要改变华裔的想法,就必须制度化的增建华小,让华社看到政府重视华教的诚意。

我也认同董总指迁校非增建华小,两者不能相提並论,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搬迁华小当作是增建华小的立场。因此我促请国阵政府必须摒弃保守和狭隘的单元教育政策,从发展全民教育的角度出发,即按照兴建国民学校的制度和规划指南,根据华裔人口的增长和社区的需求来制度化拨款和拨地增建华小,让我国的华文教育可以永续经营和持续发展。



华小拨款的罗生门


2016/12/22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建荣


还有数天就迎来2017年之际,却爆出了教育部给华小的特別拨款数额爭议。

事件起源于华小至今仍未领到2016年分配到的拨款,进而揭发教育部批给华小的拨款,並没有如往年般的5000万令吉,而马华因数额不足,不接受华小部分的分配,因此华小拨款至今仍没发出。

对于此局面,教育部长日前就表明,华小有多少就应拿多少。不过,马华领袖方面称,马华坚持华小要分配到5000万令吉。

华教组织方面,教总也指,虽然预算案没有註明华小的拨款数额,但基于过去数年,在同样数额的拨款下,华小都可以获得5000万令吉,而且华小不管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方面,都佔了一定比例,因此华小的拨款不应该减少,必须至少维持在5000万令吉。

华小拨款出问题,今年不是第一次,如教总所言,在过去数年,教育部在处理华小拨款事件上,就出现了许多偏差。在2014年,华小在应得到的拨款中,有约1250万令吉,是拖延到2015年才收到。在2015年更发生了官员私下削减华小的拨款。

当时,国阵民都鲁国会议员张庆信在国会上爆料,指给予华小拨款中的3000万令吉,被挪用到吉兰丹水灾賑灾活动。在引起议论后,最终华小才拿到有关款项。

更早之前,也发生过华小拨款被「骑劫」或「干捞」事件,並引起马华与巫统领袖的骂战。

然而,从过去事件至今,没有任何人承担起有关的失职或政治责任,当局更没有从过去的爭议或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拨款拿不足或失踪的事件,也一再重演。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当局根本不在乎华小或马华的诉求,因此可以有法不依,更不在意己通过议决,或达成的协议。

不管那一种可能,这都显示华小虽是国家教育体系一环,许多国阵领袖也认同华小的贡献及地位,但在实际层面上,从拨款、师资到建设方面,华小依然俳佪在体制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