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618


拨款去哪儿


2016/12/2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叶晓崧


老话一句,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许多人脑海里可谓根深蒂固,也反映出通过教育,才能改善生活水平。但是可悲的是,当权者的一些伤害教育的举动或言论,很是让人反感,就像政治人物常用的一句话“让人感到遗憾”。

2016年只剩一个星期,可是华小的5000万令吉拨款仍没盼到,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恐怕官老爷也无法说个清楚,谈个明白,各说各话。

第二财长佐哈里提及,财政部已经根据预算发放拨款给教育部,并提醒教育部需遵守首相提呈财政预算的承诺,在今年内发放5000万拨款给华小。

对此,教育部长马兹尔坦诚,教育部无法按时发出2016年华小拨款全额,请华小“有多少就先拿多少”。好一个有多少拿多少,但是,却从未解释,钱到底取了哪儿,是否像去年一样,用于赈灾?

副教育部长张盛闻则说,2016年预算案中,首相并没有宣布要拨款5000万给华小,只是给一个总数5亿令吉的拨款给各源流学校,但是马华的立场是要给华小5000万令吉。噢,那第二财长所说的,又是什么?

年复一年发生同样事件,实在叫人难过,但是,事件总得回到根本,钱,到底花到哪儿?这应该明确交待,如果被滥用,是否应该严惩?想必内阁有必要正视。

华教一直以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以承认统考文凭来说,永远就只是只差一步,或者是只欠东风,让华社从失望到不抱期望。

说到这里,记得去年同样时期,张盛闻曾经提醒所有获得政府拨款的学校必须善用款项,并提呈报告清楚列明款项去处,以免来年的拨款受到影响。同样的,民众也该提醒当局,清楚列明拨款去处让民众掌握,以免华小拨款没着落。

当局绝对不能以拨款不足,华社没支持国阵等言论推搪,毕竟教育并非政治的谈判筹码,一切得回到以栽培国家栋梁作为基本原则。还有,稽查报告出炉,贪污腐败一箩筐,浪费了许多公帑,但,华小却得不到应有的拨款?

政府应该考虑制度化拨款给各源流学校,将问题减至最低,如果学校面对其它问题,则另外再申请拨款援助。讲到做到并不难,只怕一些官老爷耍手段,缺乏诚意,那就麻烦了。



教育拨款需明确化


2016.12.23星洲日报/观点


2016年政府给予华小的特别拨款未落实到位且呈混乱局面,政府必须正视,并拟定完善的程序,确保每一笔拨款都能让华小,以及各源流学校真正受惠,用於建设学校,造福学子。

我们注意到,第二财长佐哈利在说明因石油价格暴跌收入减收,政府调整2016年财政预算案时削减了一些机构开销,但没有削减教育部拨款。这显示政府重视教育,即便各种开销与拨款款额可能因为个别因素受到限制。

既然如此,为何又会出现特别拨款面临发放款额不足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的说辞是,首相并未在2016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拨款5000万令吉给华小,只是给予各源流学校一个总数5亿令吉的拨款,但是马华的立场是特别拨给华小的数额是5000万令吉。

日前教育部长马哈基尔声称无法保证华小在今年可获得5000万令吉,促请华小“有多少拿多少”,引起议论,但在了解了详情之後,原本看似明显的问题反而显有些雾霾笼罩。

本报探悉全国华小的拨款申请在今年1月初已提呈州教育局,但一直没有下文,拖了约半年,教育部表示会发放部份,因为款项不足。马华当时的立场是不接受部份款项,因为必须向华社负责,然而一旦不接受部份款项,同样得面对教育部,而左右为难。华小也在是否接受部份款项上十分纠结。

各个政府部门都必须根据国会通过的预算案款额发出拨款,如果经费不足就必须再按程序通过国会调整。

一般上各个提呈部门的拨款申请都应该要批,部门再按照计划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发出拨款或按比例发出。财政部和教育部因此应该交待拨款是否是按照程序处理拨款,而马华的要求又是否符合程序,也必须有个清楚的说明。

据悉学校特别拨款延误发放的情况已经连续几年发生,一些学生因为无法准时收到拨款,而又急於改善和提升学校设施,就必须通过董家教出资和筹款。华小校方及董事部都一再冀望教育部可以将拨款制度化,不要让学校望穿秋水。

制度化拨款是让拨款落实到位的最完善措施,除了确保拨款数额可以按时根据比例发出,也可以清楚交待拨款的去向,不至於各个相关部门和学校各说各话,呈混乱局面。这一回希望内阁可以指定一名相关部长当发言人,协调并交待整个特别拨款事件。



有多少先拿多少?


2016/12/2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林爱珊


教育部拨款短缺,华小今年又是未拿到拨款,部长马兹尔希望华小最好有多少先拿多少。

这句话乍听之下,像是华小处于“乞讨”的地位,而政府就像是大善人般的施舍,所以即使没有得到全额拨款,华小也应该有多少拿多少。

说拨款“又”不足,是因为这不是头一遭发生,华小去年也面对同样的情况,而今年原本该分发给华小进行发展计划的5000万令吉拨款,看来也同样“冻过水”。

连续两年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华小是否要这样一直妥协下去?华小学生人数与所获得的拨款,向来都不成对比,长期的拨款不足使得董事部得自食其力,通过筹款、义卖会等各种方式来筹募建设期基金,如果继续放任这种情况,苦的只是华社。

另一个疑问是:是否只是华小面对拨款不足的问题,其他源流的学校,是否也面对相同的情况?接受母语教育是宪法赋予国人的权利,因此政府应该尽全力保障国人的这项权利。

吊诡的是,教育部长和副部长,前后针对华小拨款问题,发表了自相矛盾的谈语。马兹尔说:“有多少拿多少”,而副部长张盛闻却说:“少一分钱都不拿”。

张盛闻的“少一分钱都不拿”,虽然说起来铿锵有力,可是执行起来恐怕是有心无力,这并非笔者的偏见,可是他那对政府承认独中统考而发表的“最后一里路”言论,这一里路从2016年走到快2017年,还没走完。

即然没法从教育部方面得到一个说法,那我们看看负责拨款的财政部怎麽说。第二财长佐哈里说,虽然石油价格暴跌确实导致国家收入减少,以致首相被迫在今年1月宣布调整2016年财政预算案并削减一些政府机构开销,可是教育部的拨款并没有因此遭到削减。

即然教育部拨款没削减,那麽教育部应该清楚交代5000万令吉拨款的去向,究竟是教育部本身未获得有关款项,又或者是把这笔拨款用在其他地方。

 

越给越少,拿到多少?


2016/12/2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缺乏母语班老师的县教育局,已经通知有需要的学校,提出母语班老师的申请。只要华文还没在全国正式纳入正课,国中就需要聘请母语班老师,因为华文师资不足,所以一开学就要忙着找母语班老师。

华文考生越来越少,华文老师不能失望,因为只有努力去鼓励华裔子弟报考华文才有希望。就算承认统考只差一里路,就算华文纳入正课恐怕差亿里路,就算华小拨款可能减少,华社也不能绝望,因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内阁花瓶绝对不能买了大马彩,就说买多少就中多少,因为重新入阁后,越来越多选民觉得某党穷得只剩下钱!

应对华教课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有责任去监督负责华教事物的高官,也有义务在民间推动问责名单运动。尽管华裔人口比例不大,但是我们依然得在这艰巨的政治环境下,列出政治人物问责名单,以便在来届大选,我们可以依据自己对候选人的表现,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

不论是在中央抑或州属当官,负责华教的政治人物应该把华教的责任扛起来,面对华教遭到不公平对待时要硬起来,绝对不能要去面对华社时躲起来。华教被边缘化,在这唇齿相依的时刻,华小的拨款,足以触动华社的神经。

增建华小,令人失望。华小拨款,让人灰心。国中的母语班问题、华中的拨款及增建,也使华教工作者每年都唱悲歌。华小痴痴地等拨款,临教痴痴地等假期师训班。但愿在华教前线上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恪守职责,无论面对多少风雨,都可以挺得住,因为生命虽然无常,但是人生常有转机。

华教课题,事在人为。政治人物有多少的行动,华教的拨款就有多少。华小拨款比去年少,母语班津贴会不会少?我们不能有多少,拿多少,因为拨款越给越少,拿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