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615


老师,我们不要考华文


2016/12/17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书灵


学校第二学期结束的前一天,进入中四C班上华文课的时候,有四位男同学突然举手说,他们已经决定了不要再选修华文,并且很肯定地不会在明年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中选考华文。他们所给的理由是华文实在太难读了,根本无法再继续跟下去,担心美丽的文凭会被“玷污”,影响他们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尤其是竞争剧烈的公共服务局海外留学奖学金。所以把心一横,将选考华文的机会让了给美术。据他们所说,美术比华文较容易考取好的分数;至于准备功夫方面也来得简单,只须靠天份便可画出一幅好画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扼腕感叹的现象,民族的伟大事业前途堪虞矣!

现代的年轻学子都很重视文凭,为了“钱”途着想,抱着不正确的态度和精神上学读书,以为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文凭;终日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过日子。许多学子在利害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都不约而同地避“重”就“轻”,选择比较容易准备的科目及有明文规定的必考科目来参加考试:尽可能不去惹那既难学,又不被列为必修必考科的华文。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普遍不重视华文的现象;学子接触华文的机会也跟着大为减少了。试问,在如斯情况下,我国学子的华文程度怎么不会日趋低落呢?

语文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她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存在,更具体地来说,语文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文技能的传授,语文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失去一种语文,就等于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联系纽带。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文。语文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应该从热爱自己的语文开始。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学子们把握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要保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须要年轻学子们熟练把握语文,而这些仅有语文基础教育是不够的。只有加强语文高等教育,让年轻学子们确立起对本身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了解,认清本身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才能建立起对本身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至于那些无法把握本身民族语文,甚至想放弃学习的年轻学子应称之为“民族罪人”。他们完全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无法传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他们应对自己一切的无能感到极度羞愧。



华小需要“真命天子”打救?


2016/12/19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谢诗坚


不论是教总出版的调查报告或是教育界或学界研究的报告都反映出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有40%的学校是不足150名学生的,因此被称为微型小学。这还不算太差的,有者学生少于40名,竟然共有150间左右。由此可见,即使马来西亚当下有华文小学1294间,但有将近一半是陷入学生不足的困境。

尽管如此,在所谓“一间都不能少”的信念下,也就有人坚持在缺乏学生下,有关华小还是要续办的,直到没有新生来源为止。例如太平直弄益华小学,明年没有新生,也就可能面临关闭的命运。这讽刺性地暴露了所谓华小逾千间争妍斗丽不过是华人社会的夸大形容词,也是文人笔下的生花妙笔。

乡区或城市一些破旧华小已年久失修,可是仍有人把所谓“百年老校”当宝,那些有能力的可以大事庆祝一番;但如果只有十多二十位学生,庆百年也不过是自我调侃而已。

任谁都知道,马新的正规华校是从1904年开始的。这一年侨领张弼士在槟城开设第一间新式华校,取名为中华学校。从此华校如雨后春笋地遍地开花。在1957年独立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被誉为海外华教的楷模。

然而曾几何时,在教育法令规定下(1961年),所有的华小必须归纳为政府控制的“国民型华小”,没有所谓的私立华小。

这类华小的基本生存条件是要有本身的独立校舍,不能再附属于会馆。而华社(或董事会或信托人或私人献出的土地或租借的土地)拥有的校产也得由教育部主导,除了学生及老师由教部分派外(当然老师薪水由政府发,现在已被归为公务员了),教学课程和考试也是由教部安排。还有昔日的“董事会”不见了,改由15人组成的学监会(或仍称董事会),校长是当然的秘书。

1961年教育法令下,有两个组织是合法存在的,即学监会(只承认15人,其余都是名誉董事,不受教部承认的),其组织是主席一人(可由社会领袖担任)、财政一人及秘书一人(校长兼任),其余皆学监或董事,副董事长、总务或监学之类的名堂都不在教育部的视线内。另一个是家教协会,因法令有规定不需另行注册,未具法人地位。所以一旦打起官司来,学监会或家协的法定地位就受到挑战。

华校缺乏领军人物

必须注意的是,所有被推派为学监或董事的,名单一概由校长提呈,而后交审查(听说要经过政治部一关)才算数。如此大阵仗的程序,若有权力还算不错,可惜改组之后不论国民型中学或国民型小学的学监会/董事会,权力都是有限的,教育部皆以校长为主,因为政府是校长的老板。

在法律上,校产是属原董事会的,但原董事会要怎样拿回?这是拿不回的。虽然近期有人说不可将校产献政府,应保留主权,问题是如果政府不用校产,而是将学校迁到政府的校舍,有关校地就无所作为了。因为有关土地早已志明是教育用途,不能作他用。再说,若校地没有政府准证,又怎能开办学校呢?说到底,华校就是缺乏领军人物,以致问题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

有幸的学校则能找到地皮或被献地搬迁;不幸的则苦苦等待“上帝”来打救,万一“上帝”不来,就会面临关闭的厄运了。

虽然教总已作出调查报告,但谁来执行艰苦的工作?谁来统筹统办?是董总或教总或马华或华团?也都各有话说。毕竟工作太复杂了,况且教育是政府的事,就由政府来承担吧!

政府当然有承担,但建的是国民学校,也欢迎各民族学生入读,只是若标明是华校,华社又要大费周章了。

其实以目前50余万至60万的华小生而言,坚持1294间是不是太多?小型或微型的是不是要搬迁或合并,都是要有人领导的,除非有人勇于接受这一挑战,否则华小问题永远是道伤痕。

很遗憾的是,卫道之士常在报上伟论不断。但我们只是想问一下,谁愿意登高一呼,谁愿意整合华教而将之纳入正轨成为国家教育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继续一盘散沙而只能寄望马来西亚能出现一个“陈六使第二”?或华社的“真命天子”?这个“天子”可在马华中找到的?我们不知道,但也有所企盼!



又有华小要建校!


2016.12.16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黄荣文


在采访线上见证过吉北区多所华校迁校、兴建新校舍或扩建校舍,包括吉华K校、滂滂小学、南光小学、培华小学、新民小学、中华小学、大众小学及循然小学等等。

亚罗士打区又有华小要迁校了!

信手拈来,在采访线上见证过吉北区多所华校迁校、兴建新校舍或扩建校舍,包括吉华K校、滂滂小学、南光小学、培华小学、新民小学、中华小学、大众小学及循然小学等等。

其中,滂滂华小和吉华K校都是承建完整的新校舍。

这一回要建校的华小是米都市区内的吉华H校,该校受到安南武吉河防洪计划影响,导致校园后方被征地,而被征收的地段范围波及了食堂、厕所、祈祷室一带的建筑物。

为此,学校董家教经过讨论后,一方面向水利灌溉局申请暂缓征地,另一方面也议决要迁校,一劳永逸解决学校发展受到局限的窘境,并已邀请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前来巡视了解。

“迁校”只有两个字,怎样进行和落实却不简单,特别是迁校建校不能一蹴而就,但是防洪计划又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也让吉华H校董事长王庆中、家教协会主席符明科、校长吴建发为首的董家教成员苦恼不已。

若要迁校,在尚未有足够的建筑经费之前,吉华H校应当要先寻觅一块适合建校的地段,而建在哪里也是头痛的问题,别忘记地价不便宜。

环首亚罗士打区,在受到种种因素和政策影响下,市内房地产建设几已达饱和程度,市内地价也一再攀升,让迁校难度也提高。

谈到校地建在哪里,不禁想起多年前,有发展商规划在靠近南北大道亚罗士打南部收费站一带建设卫星市,如丹洛STARGATE一带房地产计划。

当地发展商构思整个房地产计划时,有划出一块地段属于学校保留地,而发展商意愿也是有意承建一所华小。

这个房地产计划,后来受到吉州政权更迭,民联政府改动农业政策而搁置许多后续的发展,只兴建了店屋及一间霸级市场,华小计划当然也不了了之。

无论如何,现在吉华H校需要一段新校地,吉州政府也由不同的政党掌权了,若发展商能设法获得州政府批准,重新启动有关房地产计划,相信可以解决吉华H校的新校地问题。

若是吉华H校搬到丹洛区也是一举数得。这所学校是州内第一所获得教育部颁发“高表现学校”

荣誉的华小,每天者有数以百计的家长及教师来来往往、数以千计的学生出没,必能带动当地的商业活动;再者那一带附近也没有其他华小,不会跟其他学校争夺生源。

当然,若教育部在其他地方还有学校保留地,只要划出来给吉华H校就更好,这方面就必须张盛闻多出力了,不过可不要把吉华H校迁到外地去。

 

当教育变成了一门生意


2016/12/16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艾萱


友人A日前前往一家私立兼国际小学瞭解其教育理念,顺便为即將上小学的孩子铺路,去到那儿门庭若市,个个家长都盼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从小扎根优质的教育环境,而私立/国际学校的开放思维及非应试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家长,当然钱也需要砸得更多。

友人A去询问,惊讶于现在办教育,怎会办得跟房地產一样,私立学校讲解员一开始就是来一张清单,列下各种各样的收费机制,包括学费、杂费、活动费、课本费、保安费,算算一下,一个孩子一个月加上陪读费,就要3000大洋!友人大惊,读小学跟大学价格竟然差不多,一年都得耗去4万上下!

A再询问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方针,讲解员讲述了一箩筐美好优质的教育环境及方式,再自豪强调一句,「我们这里都是『鬼佬』老师。」『鬼佬』老师彷彿代表著吃香,象徵著优质。此外,还有早鸟(EARLY BIRD)优惠,早报名可享有优惠,及赠送什么文具礼物等等,教育讲解会办得跟房地產展销会一样。

友人B最近感叹打工钱途及前途不明朗,市道不景,想找一条生路,于是很多人介绍她往教育领域去,因为华人永远不会穷教育,市场多坏办教育也不受影响。

不能只是与钱掛勾

B去询问一些特许经营教育方案,开价都是20万至30万特许经营费,每年还要缴付几万不等的准证费,该机构在面书打广告,「包你半年赚回本」!月营销5万不成问题,机构会每月安排招生及协助行销活动。B心动说,你看看,有什么行业可以半年赚回本呀?

看看以上两者例子,谈的都是钱,我们的教育曾几何时,只剩下钱?

当看到因为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生意人觉得这领域有利可图时,就会把教育设计成做生意一样,教育不是一门生意,不能用成本效益来衡量,当然也没人愿意把教育搞得像慈善般施捨,但教育绝对不能只是与钱掛勾。

做教育与別的行业不同,教育不是一般买卖交易,需要爱心及热忱的教师,需要有育人子弟的抱负,但现今很多人投资教育,开办中心,往往是认为投资教育行业的风险较低,且由于近年自我增值风气旺盛,加上父母愿意重本投资子女教育,造就不少教育中心在逆市中仍一技独秀。

我们必须知道,教育不该是一盘生意,当教育被產业化后,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违背教育育人理念,为了「抢生意」,各学校唯有以成绩为指標,指导学生应试考取佳绩,师生的关係只能限于知识买卖,不在考试范围內的知识,不谈不学不读,而最后损失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少了一个学习「做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