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621


被改变还是面对改变——三院如何走出困局


2016/2/28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陈锦松


中国4所知名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復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最近来马来西亚招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入学,其中统考华文的科目必须是特优(成绩A1A2)。

目前北京大学任教的大马学者何启良博士曾说,真正传承中华文化的大学或许不在国內的三所民办学院─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简称三院),而在中国、台湾。当看到中国名校对中文的高標准入学要求时,就不难理解这个评语的道理。

英文为教学媒介语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强烈企图心下,教育是其重要的延伸,佔地150英亩总建筑面积將达到47万平方公尺的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高调进入马来西亚的留学市场,不得不符合马来西亚教育对语文的基本要求,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马来西亚的三所民办学院也是英语教学,事实上与厦门大学的「同质性」极高,能比对的或许是师资、设备、人文、教学质量以及更重要的「留住人才」及「吸引大师」。

民办学院多年前曾经提出合併的討论,但却不了了之,今天面对激烈的竞爭態势,三院是否可以坐下来认真討论,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看来是时机,也是时候。

厦大分校预期到2020年的学生规模达到5000人,最终学生规模达到一万人。主要生源將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与其他私立大学一样,国际化的校园是发展必要的出路,厦大分校已经把招生触角延伸到除了中国以外的海外国家,民办学院必然需要加速国际化的脚步,预算的编列、人员的扩大等都必须列入议程,否则不进则退。

出国到中国、台湾,对于独中生而言,华文的教学媒介语最是「得心应手」,这是为何中国与台湾特別钟情于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马来西亚学生三种语文的优势,是其他国家学生无法比擬的。

隨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建设合作和人才交流將更加紧密与频繁,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学生选择赴华留学。

优秀生可获奖学金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朱善璐最近在吉隆坡透露,北大將每年提供3050个名额给马来西亚学生,並將开放全部本科生招生专业,符合招生条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这点尤其吸引学生,同时优秀学生还可获得奖学金。11月,中国清华大学也许诺在马来西亚每年招收40名学生並由马来西亚华商界提供奖学金。

奖学金的发放与优化政策,留华的学生人数这几年都有显著增长,目前约有近7000留华学生。中国留学的教育成本不高,是主要的吸引力。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指,跟马来西亚私立大学相比,留学中国的费用低廉,加上中国政府提供各类的奖学金。一般而言,留学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生活费较高,往內陆地区则较便宜。每年学费从1.4万元人民幣至7万元人民幣不等(9017令吉至45000令吉)。

据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组长朱多铭说,5年前马来西亚有5200位学生在台湾就读,今年则达到近15000人,成长快3倍,主要原因是两地距离近、台湾高教水准高、收费便宜,他指:「若在马来亚的大学唸书,学费比在台大还贵」。

飘洋过海继续深造

台湾的大马留学生人数目前是中国的翻倍,不令人惊讶,毕竟台湾招收马来西亚留学生已有数十年的传统,特別是在华文独立中学。

当奖学金向优秀的独中生召唤,这些统考不被承认的学生,除了进入本地昂贵的私立大学,他们唯有飘洋过海寻找他们的「棲身之所」,安顿他们的理想。

面对大环境的改变,国內三所民办学院的董理事成员,应该结合行政管理团队、资深教职员以及华社学界精英等共谋划策,应对改变。中国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规划,台湾「新南向政策」的深化南亚,以及厦门分校的「宏图大计」,已经摆在眼前,在「被改变」还是「面对改变」之间,三所民办学院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的战略与策略?

 

华教困境──小拿破仑由何来?


2016/12/28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郑明炎律师


统考承认议题,历经半个世纪哗然,受尽委屈,近期听说还剩一里路,却路途崎岖,最后教长马哈基尔指出,统考课纲包括历史科目不符国情与国文质量有待考量,以及主办单位董总属私人组织,而非政府教育部,因此坚决不予承认!教长立场是否符合实况与逻辑验证呢?

如果统考不符国情与教育政策,为何在内阁与教育部知情之下,被许可操作超过50年?

国情与政策说辞看似有说服力。然而,不顾实况与逻辑,以狭窄心态谈论教育课题,是否得当?何况,统考受到外国承认,统考生在国内外表现优良并受到各界好评,而且有一系列出类拔萃实例,是不争事实。

况且,统考生对国家社会的效忠与爱戴热忱,不比非统考生逊色,也没有任何实例显示统考生有对国家有不效忠倾向,相关自说自爽人士又何必杞人忧天?

不符国情与政策说辞其实不攻自破,统考生是实实在在的忠心国民!在处理统考承认议题上,政府是否更需理性,并放眼全球,进军国际舞台,接受统考受到国外承认的事实,让统考一再发扬光大,而非于国内故步自封?

对政府失去信心

诚意通知,笔者不是统考生,却绝对认同与支持统考!

马华部长廖中莱告知,承认统考只剩下技术性课题,有小拿破仑从中作梗,而有待调整,并在处理阶段。

董总针对处理阶段论调澄清说,各方并未就统考承认课题进行详细商榷。之后,当首相纳吉被问及统考承认课题时,也明确说出,的确有小拿破仑存在。

首相与部长的谈话,不禁让人猜测如此权威小拿破仑到底何方神圣,连首相与部长都异口同声称之小拿破仑?难道首相和部长都对之退避三舍?此等权威人物岂可只称为“小”拿破仑呢?将其称之为“史大林”(前苏联领袖)或“希特勒”(前德国独裁领导)亦可!也不为过。

近年来,华教之路,何止不顺,简直坎坷。

华小拨款从2012年与2013年的各1亿令吉,减少到2014年、2015年与2016年的各5000万令吉。

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华小需求增加,于2016年同样只获得5000万令吉,是否足够?然而,马哈基尔却发表华小有多少就拿多少论调,因教育部正在找钱以便拨款。第2财长之后喊冤,直指教育部嫁祸,因所有拨款已在早前移交教育部。

这的确让人莫名其妙,是否政府内部缺乏协调,还是其中一个部长故意刁难华小?如果此等矛盾事情继续发生,而不求解决,务必会危及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为何华小拨款长年以来,皆须陷入如此宭境,执政联盟出现矛盾与缺乏敏感度,而让反对党阵线有机可乘穷追猛打?长年累月的失误与莫名谬论,为官者是否应该慎言?

再者,为何政府内部没有采取内部协调,以免政府常陷入莫名其妙的宭境而失民心呢?



一个拨款 各自表述


2016/12/27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淑芸


2016年接近尾声,政府高官显要都已在清年假,但800多间华小却依然还没有拿到学校建设及维修特別拨款,看来今年內已难以解决,必须宛如去年般,来年才可以拿到这笔钱。

犹记去年的教育拨款,2015年財案列明有需要的华小获得5000万,但华小一度只获得2000万令吉的拨款,马华同样採取分文不拿,坚持收到全数才发出去,最后成功收到5000万令吉,並在今年头发放给有需要的华小。

但眾所周知,今年的情况与去年有別,因为2015年財案清楚列明拨款给华小5000万令吉,而2016年的財政却没有列明有需要的华小所获得的特別拨款额度,款项已在今年9月发给教育部。

从事態进展来看,我们也知道教育部的確也留了一笔钱要分发给有需要的华小充作特別拨款,只是教育部正副部长都没有对外公开这笔特別拨款的数额。

在「雾里看花」的情况下,媒体只能从各种管道去打听,有者说今年留给华小的特別拨款只有2000万令吉,有者甚至说不足2000万令吉,坚决不能「有多少拿多少」,避免打开了这个缺口。

我们只是知道,马华要求华小的特別拨款额度至少与去年持平,並已以5000万令吉的数额来做拨款的预算;而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接受媒体访问时,我们也已经知道,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曾经见过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后者答应华小將获得5000万令吉特別拨款。

这样一来,首相既然对马华承诺將发出5000万令吉特別拨款给华小,第二財长拿督佐哈里又多次强调他们已把款项悉数给了教育部,那么教育部何必阳奉阴违呢?

当然,我们也知道,2016年財案分发给各源流学校的建设及维修拨款整体数额比2015年財案锐减3亿令吉,但除了国小之外,华小是仅次于国小第二大源流小学,要求今年维持5000万令吉的特別拨款並非过分的事,因为若按照学生人头来计算的话,华小从来只有「拿少了」,而没有「拿多了」这件事。

虽然,华社重视教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是眾所周知的事,民间发起教育筹款不是难事,但华小是属于国家各源流学校的一环,再加上华小的非华裔学生日益增加,建设及维修学校不单单只是华社的事,教育部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仅剩几天就要跨年的日子里,首相与教育部尽快做好协调,让需要的学校能够如同去年般,顺利拿到全数去进行建设及维修,让孩子们在一个安全及舒適的环境好好地求学。



决定独中以后


2016/12/2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方城


当我决定把孩子送入独中以后,很多人都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本身在国中教书,还是在国民型中学教书,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入国中?

我还来不及给答复,问的人一般又会马上接着说:是不是身在“朝中”,知其弊端,转而让孩子进入独中?我也来不及说什么,问的人一般已转换话题。

进不进独中,是近年来甫到年尾,就会变得很夯的课题。不少朋友也会问我有关国中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家长可以给他们建议,但决定权应该是在孩子身上。国中上课时间不足,常有大小事务干扰,常因空间不足,而让学生休假,这是不争的事实。

朝令夕改无所适从

国中生为了成绩,补习补个天昏地暗也是常有的。在国民型中学,一班学生人数超过40,老师杂务公务又多,也难兼顾他们的人格发展。

我有3个孩子,两个大的是读政府中学的,我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然而,无可否认,政府的朝令夕改,是让老师学生无所适从的,考试格式及评分标准从来就没有标准,在即将考试前几个月更改制度,也是常有的事。

刚公布成绩的UPSR考核及评分标准就是个案了,那是在今年初才定案的。这样一来,不只老师为备考而焦头烂额,学生更不知所措。

勒紧裤带节俭过活

如今,这一批学生上中学了,中学课程纲要又得改革了,我执教近20年,实在是改来又改去,最重要的是,老师在没有加速的互联网下,处理越来越多的网工,实在是无需我赘言,大家也明白老师的无所适从。因此,我把最小的孩子送进独中。

送入独中,除了因为她的华文基础好外,最重要的是她喜欢独中的上课氛围,也不介意上课上得晚。我心中更期盼的是,在中文教育的熏陶下,她更懂得待人处事,懂得面对困难。当然,开销庞大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日前,带孩子去缴了首期学杂费、买书买校服就已经2000令吉了。日后每个月还要给学费,想到就有股“勒紧裤带,节俭过活”的慨叹。

不解华中教师没优惠

事缘独中提供的学杂费优惠,如清寒子弟助学金,轮不到我们这些经济能力不上不下的小康之家;若要孩子拿学业优越奖学金,成绩总平均须80分以上,自己的孩子又没有如此杰出;还有一项免学费优惠是给华小教职员的,凡华小教职员子女皆可获免学费优惠,以表对他们对华文教育付出的肯定。不过,身为国民型中学华文教师却无法享有这项优惠,原因至今不详。

众所周知,华小教师也是政府公务员,薪金制也以学历起起跳,所以薪金不会有多大差别。如果是为肯定老师的付出,何以身为国民型中学的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却无法享有优惠?我百思不得其解。

即使询问独中校长,他们也无法答出个所以然,只说是董事部向来的规定。问题是独中董事部是以什么为考量,只让华小教师子女享有此优惠?

以前我一直疑惑,但未曾提问,因为无权过问。

而今,孩子进入独中,这是长远的事,故实在希望日愈获得华裔家长认同的教育体系,可以给中学华文老师合理的解释,这也才是维护华教最根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