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独中《科学》新课程: 问题与回应(全文)



2013-08-18/19 南洋商报

~作者:林国安

 

日前参加董总课程局主办“初中科学新课程说明与新教材使用培训班”,席间参训学员对即将于2014新学年在全国独中全面实施的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提出不少问题,诸如:具体教学内容如何编排、课时若干;初中科学综合课程能否衔接高中理科分科教学;如何辅助学生练习与进行有效教学;校本评估与独中统考如何评价学生所学等等。

笔者尝试对独中实施初中《科学》新课程若干本质问题,略抒管见,就教方家。

1.综合科学是有结构体系的,不是“大拼盘”或“一盘散沙”

独中实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有人质疑:“综合科学,不就是70年代我上中学时候的科学课本,几章生物、几章化学、几章物理拼凑成的!”

突破拼盘式教材结构

的确,考察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初期的综合科学教材,无论是理论框架还是内容编排,确实都存在“大拼盘”的形式,而且学科知识体系痕迹明显。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的实际。因为,这样的教材,多数教师可以适应,学生学习也不容易出现与高中分科课程难以衔接的问题。

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以及教学实施条件的改进和教师适应能力的增强,目前世界基础教育“第二代综合科学”教材已突破“拼盘式”教材的结构,即以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来建构知识体系,以科学探究为教材的主要呈现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科学教材。

独中新编《初中科学》在借鉴中国浙江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科学分科的知识进行新的组织,以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具体做法包括:用单元确定大的主题(如“人体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包含声和耳、光和眼,以及其他感觉器官对信息的感知);用章节确定小的主题(如“自然界中的运动”,把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和动植物的运动等知识整合在一起);微观知识的相互渗透(如“水的密度和冰的密度”、“冰融现象”、“岩石的风化”)。

对自然关系正确认识

综合科学课程教材的演化,启示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综合科学课程是有结构体系的,不是“大拼盘”,也不是“一盘散沙”!

值得一提的是,独中新编《初中科学》连贯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思想与“人与自然”的现代诠释,构建课程教材框架体系,形成“人对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的教材主线索,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课程特色。具体包括:(一)“天人之分”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二)“赞天地之化育”与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三)“与天地参”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四)“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观。

2.初中综合科学课程难以衔接高中分科课程,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要走好不在于出发早

初中综合科学课程难以和高中分科课程衔接,是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须要正视,但不能夸大问题,把它当成无法解开的“死结”,而否定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因为这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须要认清“衔接”的本质。即使学习分科课程的学生也会面对初高中衔接的过渡问题。同时,“衔接过渡的本质在于谁走得好,不在于谁出发早”。根据浙江萧山市1997年对首届学习自然科学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会考成绩跟踪调查结果,初中阶段学习综合理科课程,根本没有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

其次,初高中的衔接,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适应期,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如在高中起始阶段以回顾初中内容的方式,适当导入分科课程基础知识,让学生顺利衔接过渡。(上)

还有,从独中新编《初中科学》教学内容的含量与教学要求看来,衔接高中理科分科教学,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从综合到分科的过渡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相较于衔接过渡的时间长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好坏和教学质量高低才是更为关键的。”

3:“教师适应”问题需解决

大凡实施中学综合科学课程的国家和地区,都遇到教师方面的问题。独中实行初中综合科学课程与教学,也考虑了“教师适应”的难题。

独中现有理科教师,无论是资深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是分科模式培养的,他们熟悉本学科的体系,掌握本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驾轻就熟,要他们重新去学习、适应一套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心理上自然有所抵触,教学工作上也有一种失落感。

此外,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学科要素、课程思维方式诸方面的变化,也须要教师们适应。

教师适应问题主要源于教师的情感问题,以及教师认知结构与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教师适应问题的关键,除了提高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之外,也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工作。

关于初中综合科学教师培训工作,要改变以往对教师知识点的查漏补缺,而着眼于教师原有认知图式和认知结构的改变,以适应课程。即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让教师把握综合科学课程与原分科科学课程在知识结构、学科要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转变教师的理念认识、态度和情感。

至于学科局部知识,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学习,是不难把握的。再说,一个大专院校毕业的中学教师,应该自主学习相邻学科的一般内容。

至于培训的方式,除了定期定点面授,不妨架设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资源和线上教学咨询辅导,加速完成独中理科教师全员培训。

4:教师要善于“用教材”组织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现代教学论倡议教师“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独中新编《初中科学》教科书除了以传统的课文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之外,还在课文间穿插了“读图”“想一想”“活动”“实验”“小档案”等环节,与课文形成一个指导学生构建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素养的有机体,教师须要充分重视,并用以组织教学活动。

同时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评价。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用好教材”,教学活动组织到位,倒也无需另补充作业册,徒增学生学习负担。再说,科学素养也不是做题培养出来的。

此外,《初中科学》教材体例展现了科学教育教学的丰富性、灵活性、多样化,组织教学宜考虑学情实际和教学情境,切忌套用“模式课件”,落入教学程式化的窠臼。

独中初中“综合科学”计划既然已经启动,就要踏实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得好,走得正确!

(南洋商报  言论版•林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