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星期日

华中坚持英教数理‧发展理会:爭取明年落实



2016-01-31 16:35 星洲日报/国内版
 

(檳城31日讯)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在今年首个会议上作出数项议决,包括向政府爭取从2017年起,让华中继续用英文教数理。

理事会呼吁全国的华中董事部及家教协会,联署向各州教育局表达诉求,爭取纳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校。

他们也希望教育部长能够將这项诉求带入內阁討论。

3月晤教长传达诉求

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秘书吴文宝说,他们会在今年3月要求会见教育部长,向部长传达该理事会的诉求。

该理事会今日在乔治市酒店闭门会议后召开新闻发佈会,由吴文宝代表理事会公佈有关议决。

另一方面,华中发展理事会主席林荣华吁请全国华中董事及家协们,在向州教育局呈交有关的联署诉求后,电邮一份副本至aa.cf@smjk.edu.my或传真至05-8088222,以供该理事会留证。

与会者包括署理主席郭金棠、副主席张长兴、黄楚香与许益镇,及財政林良平等。

要求增华中维修拨款

华中发展理事会也要求政府增加2016年发放给华中的维修拨款,並希望今年的维修拨款能够超越去年的2500万令吉,以便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促准时发放水电拨款

他们也希望政府资助学校每月最高5千令吉的水电费拨款可以准时发放。

吴文宝说,至今仍有学校拿不到2015年的水电费拨款来缴付水电费,尤其是位於联邦直辖区和吉兰丹州的学校。

他说,政府资助给学校的每月最高2千令吉水电费数额已增加至每月最高5千令吉,可县教育局仍根据旧制度发出拨款,导致这些学校未拿到全额拨款,而据称,是县教育局未接到来自教育部的相关指令。

华文教师仍严缺

华中发展理事会理事会呼吁教育部在招聘教师时,考虑华文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吴文宝说,教育部一直向外界宣称华校师资充裕,事实是许多华校仍缺乏华文课教师。他解释,教育部经常会將那些已转换教其他科系的华裔老师继续標籤为华文课教师,以致產生华校华文科师资充裕的“错觉”。

“尤其是东马一带的华校更是严重缺乏华文课教师,希望教育部关注这些问题。”该理事会呼吁华裔资深教师踊跃参与校长培训课程。

据称,在2017年有超过一半校长会退休,他们希望教育部接受华校“先委任,后培训”校长方案,以解决“校长荒”的问题。

该理事会的最后一项诉求,是希望华中只收华小毕业生,此举是为了保存华人文化及特徵。

华中发展理事会五项诉求:

(一)坚持英教数理。

(二)要求政府增加维修拨款,及每个月的水电费拨款准时发放。

(三)希望教育部在招聘教师时,考虑华文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呼吁华裔资深教师踊跃参与校长培训课程;教育部让华校“先委任,后培训”校长。

(五)华中只收华小毕业生。

(星洲日报)

小学生欣赏古诗? 小二课本出现中四教材



2016-01-31 10:19 南洋商报/全国版
 

(槟城30日讯)“敕勒”你会念吗?

如果连你都不会念或不懂它的意思,那你又怎么叫二年级的学生念啊?

继早前UPSR华文试卷难度媲美高中水准后,如今小学二年级华文课本被揭露出现中四水平的名句精华,即北朝乐府的《敕勒歌》。

一年级就学古诗

据了解,小学一年级的华文课本已出现古诗学堂,其中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清明》、骆宾王的《咏鹅》和王维的《相似》,虽然一年级的古诗没有纳入考试范围,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必须开始学习这些古诗。小学二年级的古诗包括江乐府的《江南》、李白的《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和北朝乐府的《敕勒歌》。

但,小二课程纲要出现中四教材,不仅令学生吃不消,师长也倍感纳闷。

《敕勒歌》描写的是塞外风光旖旎,但有关生字却超出了二年级小学生的掌握范围。

教师:学生似懂非懂

小学一年级教师郑茗忆表示,古诗的字深奥,小学低年级学生懂的词汇毕竟有限,朗读普通文章也成问题,更遑论理解诗歌的含义。

“中学程度的古诗编入小学课程,使我们教起来很吃力。诗歌的背景也就是写作背景,诗人写诗歌的背景很重要,你在教古诗时必须告诉他们这些背景,才能达到了解诗歌的含义,不然读来做什么?

解释这些诗歌给小学生时,他们也似懂非懂,不教的话家长又怪你没教。”

她也说,由于华校生须兼顾三语,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掌握语文,如此艰涩的内容无疑是极具难度的。

性质应活泼些

小学三年级教师黄惠玲说,这些古诗太难,对小学生来说太复杂,而多愁善感的古诗更似乎有欠适合。

她说,尽管幼儿园时期就须给孩子学习,才能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但是华文课本的古诗应该要选择性质适合的古诗,而不是倾向“多愁善感”的古诗,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要活泼地学习,古诗性质相对也要活泼些。

小学二年级教师林亚沄则认为,现在的华文程度越来越深,非所有小学生都能背诵的。

二年级的古诗很难,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课本上古诗旁的图画,对孩子的吸收比较有帮助。

“有些学生对白话文的短文理解能力都有问题,更遑论古诗,能让学生理解就好,不读也没关系。”

家长:孩子读古诗很难

家长梁小英:“小学华文课本的古诗有些很难,我孩子不懂时就会来问我。由于我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有接触古诗,所以读古诗时比较能吸收。个人认为,小学华文课本可以纳入古诗,但是不要选择难度太高的古诗,纳入难度较低的古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家长黄素美:“古诗真的很难,我自己也不懂,所以也没强迫孩子要懂。老师有教,会传授那些古诗词汇的意思,也会说考试会出哪些,然后会告诉学生要背哪一些,可是,如果是UPSR要考就不行了,那么难,根本不能考。”

家长林秀玲:“孩子读古诗很难,现在的华文也越来越深。古诗比成语还难,我本身又是受英文教育的,我也不懂如何教他,要等他爸爸下班后才能教他;孩子本身也上很多补习班。我觉得孩子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是一知半解,个人觉得不应该给小学生这样难的华文,以免很多学生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英校,那会导致越来越少人学母语。”

备受争议的小学课程纲要

1.槟城某国小道德教育试卷中,标准答案是“送礼”,学生写“感恩”则是错误答案,复引起家长不满。

2.去年首相署部长魏家祥在面子书揭露,原来UPSR华文试卷的理解文是从SPM华文的模拟试题参考书中原文抄写,UPSR华语考题难度可媲美高中生的水准。

3.小学二年级华文课本出现和中四一样的名句精华!

(南洋商报·独家报道:康妃媛)

心声片语



来源/作者:2016/1/31 【吴乾伟 FB


【马华要完全负起华文中学被消灭的惨痛历史责任】


1960年代马华无所不用其极诱骗华文中学改制。

1996年马华又在内阁大力支持巫统的建议 , 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 , 取销1961年教育法令 , 60年代改制的华文中学的“国民型”资格取销 , 改制的华文中学失去了“国民型”的资格便失去了用华文做为教学媒介语的资格 , 60年代被骗改制的华文中学至此正式寿终正寝。

今天 , 60年代被骗改制的华文中学连课外的母语班都要被消灭了 , 彻底变成马来中学。马华要完全负起这个历史责任 !

可是 , 今天我们还能听见类似当年的谎言 : "关中是独中" , "华小国语课本来不及印" , "华小巫文课时增加无关教育政策" , "支持教育大蓝图" .... 依然出自马华口中


 

来源/作者:2016/1/30 【邱燕君 在新加坡食得福美食中心 FB


大家一起来(捍卫华教)


 

来源/作者:2016/1/31 Alan Ong Yeow Fooi FB


这一大班年青人都是看透了夺权派及教总,华总,政党在母语课题上的软弱及意图將华教最高机构董总经过内部分裂,使捍卫母语唯一平台,逐一消失进而达到单元教育政策目的。

也希望,更多地区也有这些有理想共同捍卫母语之士组织各区力量,配合大团队为下一代努力吧!

你醒了吗?

是时候站出来了吗?


 

来源/作者:2016/1/31 Alan Ong Yeow Fooi FB


你们有发觉吗?草根听取王超群挑战到教育部拉布条交备忘录后,王超群好像人间蒸发,没声没息了。

原因有二

 1)草根到教育部交备忘录,报章报导有限,星州,南洋没记错的话没报导,所以王超群没看到所以没回应

 2)有自知之明,知理亏,如回应,將被群众大鸟

浅谈南大的资格和水准



来源/作者:2016/1/30 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江学文
 
 

1960年代当以李光耀为首的一班峇峇痟存心要毁灭南洋大学(南大)时,世界上还没有大学的排名榜制度。那时的南大其实和同时代的马大﹑星大一样,无非是中学教育的延续;重心不在学术研究,所以没办研究院,学生毕业后要拿硕士博士学位搞研究,一定要出国到其他大学深造。如果那时有大学的排名榜制度,相信南大和马大都排不到哪里去。

所以那时如果要客观地检验南大的教学水平,只能看毕业生的素质和出路,而且只能跟马大和星大比。其实跟马大星大比也不公平;一间是官办英校﹑一间是民办华校。官办英校有钱,所以教学设备与图书馆藏书都好,远胜没钱的民办华校。此外,马大星大的英校生一毕业,政府部门就有职位在等着;南大的华校生毕业之后,少数运气好有门路的可以进政府部门,多数只能到华校教书或到华人公司与会馆谋事。

那时马大的英校生因为前途好,所以很少人出国。南大的华校生当中,少数志气高野心大的就出国深造(特别是理科生)。多亏那些第一二届南大生先驱在外国开了门路,使后来那些在星马找不到什麽出路的南大生有机会跟着出国。这就是为什麽有这麽多南大生拿到高等学位的缘故。(如果那时南大生不受歧视﹑和马大星大英校生有同样的待遇,相信就不会有那麽多人出国深造)

和一些老同学谈天时,时常谈起可以不可以用南大生硕士博士学位的数字来证明南大“水准”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1)要用来证明南大生的素质和南大的资格,当然可以;因为这显示南大生虽然英文英语不如英校生,却有本领在外国的非中文大学拿高等学位,有些甚至在大学(星马与外国)教书或搞学术研究,在这方面犹胜仅通英文英语的英校生。这完全足够证明南大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功能,并不输给其他大学(包括马大星大)(2)要用来证明南大的学术研究水准,就不可以。因为搞学术研究并非南大原本的目的,所以到1970年代才设立研究院。大部份南大生的硕士博士资格不是南大给的,而是外国大学给的,怎麽可以证明南大的学术研究水准呢?

当年,几个报告书(包括臭名昭著的王赓武报告书) 攻击重点,是在于南大根本不是一个有资格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大学,而不在于南大的学术研究水准有多高(那时的马大星大又有多高的学术研究水准呢?)。到现在还有人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南大的学术研究水准,其实是“吠错树”﹑“抓没球”。

南大是不是一个有资格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大学?到如今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人人心中有数,早已有定论。诸位犯不着再和一个死人辩论,更不必整天在担心如何向谁证明南大的资格和水准了。

《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部分国中苦等教部批文‧拨款减母语班难开



2016-01-30 18:20 星洲日报/国内版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30日讯)在教育部拨款减少的情况下,国中母语班首当其冲,其中一个州属的母语班拨款比去年少了75%;由于拨款只有去年的25%,许多学校面对母语班开班问题。

本报採悉,由于今年教育部发放的拨款减少,一些国中母语班的批文迟迟未发,开学一个月后还未有消息,令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担心子女无法修读母语班。

开班或须作取捨

消息告诉本报,一些州属的拨款减少,因此在批准开设母语班方面需作出取捨,只让非常需要的学校、有符合资格的教师、学生人数足够的学校开班,而且优先考虑考试班。

“目前已经呈交申请表格的学校获得批准,但是日后会如何,我也无从解答。”

他说,目前教育界人士在想方设法,希望向教育部再争取多一些拨款。

“不只是用在母语班的拨款减少,各方面的经费也削减。”

张盛闻:指示呈母语班报告

无论如何,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受询时指出,目前还未接获相关投诉,不过他已经指示官员提呈全国母语班情况的报告。

他说,县教育局根据所需的班级、学生人数开设母语班,家长可以向校长瞭解。

去年9月,教育部秘书长丹斯里马迪娜宣佈6项撙节措施,除了停止聘请国中母语教师之外,也限制学生参加国际赛事,以减少开销,隔天张盛闻与另一名副部长卡马拉纳登在部门内阁汇报会上极力反对此事,秘书长就撤回有关措施。

銮及森3县母语班未开课

据瞭解,柔佛州除了居銮之外,大部份母语班已经开课。尚未开课的也包括森州三个县的母语班。

而雪州的母语班可能需在新年过后才开课,甲州则在开学时已经开课。

(星洲日报特别报导:吴珍妮、庄敏)

心声片语



来源/作者:2016/1/30 Alan Ong Yeow Fooi FB


网友来文写出其看法


 
华教最高机构董总,老早为了寻求突破,提出三结合概念,可说是任重道远,无奈董联会却遭遇第三势力的介入,即政治因素。虽然政治的滲入早已有之,只是时下当政的黑箱操作,搞得整个华人社会一团糕,华人为了私利,不惜自相殘杀。

华小的国语授课时间,已稍梢地从原来的180分钟增加到300分钟,甚至加至360分钟(即便于2013年,还是副首相兼副教育部長的慕尤丁,已经在大马TV7电視台宣布,同意从180分钟增加到210分钟。) 这已经是非常不合理的措施,要知道只要每增加一分钟,华文的上课时间便得牺牲一分钟出来,如公民、体育、音乐甚至历史的上课时间。但是,我国不屬教育部的发言人胆敢公然在报章上发言说华语及其他科目的上课时间不受影响,还说此措施已实行了多年,这样的说词我们还能相信吗?

我们看得到現时的社会有好些缺陷和不合理的現象,于是便有人有所觉悟,振笔直书, 加以挞伐,希望能收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以期改革不合理的社会。所以我以为只有在內心或現实环境需要的情況下把感想写出来,唯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和大众的真正心声。

其实內心的需要和环境的需要是有连带关系的,教育原理上说:有剌激便有反应,当一个人受了实际环境所需要的剌激时,便自然会产生出內心所要的反应。

我国自独立以来,华人社会由于四分五裂,如一盘散沙,所以应享的权益不断被侵蝕,在政治、经済、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面对困境,如果想突破困境,除了全体华人应加紧团结之外,別无他途。这个道理非常淺显,但知易行难。我们华人有一种很严重的劣根性,就是自私自利, 不到大难臨头时,总不肯醒悟。整个华人社会目前似乎陷入斗争;就连文教界人士也常常为了虛名而斗争。

本来站在进化论的立场来看,竞争是一件好事,因为凡事有了竞争,才有进步,但斗争就不同,因为它失去了竞争的意义。在斗争中敌对者不惜使出各种卑鄙的手段,要把对方置于死地,结果整个华人社会搞得烏焑瘴气,一塌糊涂。其实我们华人社会并非不明白团结的重要性,也并非不想团结,只不过还沒有出现真正可以领导华人团结的伟大领袖和组织而已。

总之, “华人大团结” 就像是一个难产的宁馨儿,整个华人社会当然都希望它早日诞生。对所有妨碍华族大团结的人或事,我们展开猛烈无情抨击,让同胞都能深刻地了解团结对自身和下一代前途极其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我们絕不能因为这条路的崎岖遙远, 就将腳步停顿下来。

我们对一个事件的判断,需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否則是非黑白分不清。 举个例子吧! 沒有采取正当的选舉就不可能选出好的政府,因此它的施政往往与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馳。 我们不能用以往大家都处于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下的思维来看待現实的社会問題。

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戴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我們的子女沒有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沒有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就会失去华人的文化特征, 不懂中文, 也沒有了中文名字。所以传受中华文化的华文学校如果被关掉或变质了,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就会在这片国土上消失,华人就会同化掉。因此,维护华文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我們要提高警惕,慎防有心人消灭华文教育;我們维护华文教育的努力,一刻也不能松懈,更要不断加強。由于中华文化乃民族的根,可比喻生命之本,所以我強烈认同它与生命同比重。

大家应记得数年前发生在隆雪华堂由于向治政当局提出诉求而被包围与叫囂事件。 当时是黃汉良当会長;这说明了, 即使我们是基于维护华族应享权益,只要你敢于提出诉求,就会受处置。那現在为何又相安无事呀?当然是出卖可卖的资产以保官帽。真个阿谀奉承,失身取高位,爵祿反为耻。有的领袖真的是鬧国际大笑话的天才,使我們去到外国时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了,甚至引以为耻。自称代表华人的议员说,国小只要有一本华文便沒有抵触宪法。请問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宪法还叫宪法吗? 360分钟马来文授课时间要是真的实行了,那是双语学校了,已经不能称作华校了。 那些口口声声说不认同或不欢迎他的言论的人不代表不爱华文不支持华校。请問,这样的学校,你捐出100万给它,你认为有意义吗?算得上支持了华校吗?身为国民本来就应享有小学及中学免費教育,但是在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下,你还怎么去爱护华教呢?开办一所独小吗?你们还沒有看到事情的严重性,这太令人觉得遺憾了!

如果说语文,跟歌唱沒什么关系,那还有什么跟它有关连呢?我們唱的是华语歌曲, 要是你沒有一定的华文水平,能唱出咬字清晣、有民族內涵或感情的中文歌曲来吗?如果有誰怀着邪恶的企图,存心在华文教育上玩火,即使会烧伤心目中的敌人,但最终也必然会烧伤自己,因为广大的社会人士,他们眼睛毕竟是雪亮的;是非曲直, 他们一定会作出最公正的判決。我要在此強调,董总是屬于全马华人的,它绝对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財产,它的门户永远开放,热烈欢迎所有关心华教人士的参加与关爱。在报章上,我希望作者们能够在争取华族权益的课題上扮演积极角色。 如果舍本逐末,只为了逞一时的意气,而不惜互相殘杀,勇于內斗,破坏了整个华教界的良好形象,那他必然会成为华社的罪人。

今天,我要在此重申我的立场,我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世,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拿出诚意来相待,世间应该沒有不能化解的仇恨与恩怨。我們参加社会工作,必須抱着牺牲的精神,为会员谋福利,领导人更是任重道远,应大公无私地执行任务, 绝不能利用团体作为沽名釣誉的工具,否則他最终必然被会员们所唾弃。

罗哩罗唆地说了一大堆,虽然是刍荛之見,但却是肺腑之言,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原谅。

 ~神遊云海



 

来源/作者:2016/1/29 【潘文金 FB


《华教汇报会:第一场》


 【马维华草根护叶邹】:

我们呼吁更多的团体和群众,站在捍卫华教、维护华教的立场,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和协助。不管华教目前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必须把华教抗争的旗帜高高举起,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决定华教前途的力量,让我们大家团结一致,为华教的发展前途继续奋斗,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争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捍卫母语教育,人人有责】
 


 

来源/作者:2016/1/29 【人在海外 FB



在逆境中才学会成长


在磨练中才学会处理

在黎明前的黑暗

是伸手不见五指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

而是坚持才看到希望

无论是华教危机

还是政治的改朝

我们都需要坚持到底
 

 
 

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

七渔夫合力建甲里汶育民学校


【“渔夫”兴教办学只为传承中华文化】


来源/作者:《印华写作者协会》·高博云



(左起)纪力秋、渔夫、林秀和华实在育民学校大门前合影。
吉里汶(Kalimun)是廖群岛省的一个县区,拥有64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陆地面积为1524平方公里,包括198个岛屿,其中67个岛屿已有人定居,总人口约达17.5万人,县府是丹戎巴莱(Tanjung Balai)。

上述资料是属于吉里汶海岛的普通资料,而“非凡”的资料是这个岛上有一位笔名叫“渔夫”的渔夫,这位祖籍为金门的渔夫联合了另外6位趣味相投的渔夫组织了一个“渔夫”华文补习班,并且发展成为拥有700名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生的正规学校,这间非牟利的教育机构名叫“育民学校”(Bina Bangsa)。

笔者早在多年之前已听到吉里汶岛上有个“渔夫学校”,以及当地华族渔夫为了持续承传中华文化,在最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创造际遇,把握契机,披荆斩棘,为良好培育下一代开辟道路的感人消息。

20131016日(星期三),即是宰牲节过后的第一天,笔者偕同内子林秀,以及纪力秋和横滨两位文友终于登上了吉里汶岛,承蒙育民学校创办人洪新文(笔名“渔夫”)带车迎接。这位文质彬彬的老年“渔夫”却显示出渔夫豪爽的本色,谈吐大方,并请我们吃了一顿丰富的“鱼宴”,令我们对“石头鱼”“马鲛鱼”和“西刀鱼”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龙头鱼”,这种鱼的肉鲜美酥软,甚至连骨头都是软的,但其别名却是“硬鱼”。

洪新文出身贫寒的渔夫家庭,他在14岁便开始跟随其叔父加入吉里汶捕鱼队伍,翌年已成为熟练的“渔夫”。这位少年渔夫每天都是在晨星闪闪的时候出海,回来却已渔舟唱晚了。

学生们围着渔夫直喊:“爷爷”“爷爷”。
这位“渔夫”逐渐成为真正的渔夫,为了取得更多的渔获,改善生活水平,他不仅在近岸捕鱼,更喜欢到大海上“与浪共舞”,每次出海少说数个月,甚至长达一年,在接近除夕的时候才启程返航。

“渔夫”在苏哈多政权封杀全国各地华校之时,已拥有自己的渔船,生活水平也开始提高了。然而他认识到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吉里汶岛上所有的华族后代,包括自己的子女等,还能获得华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仍能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造成“渔夫”如此想法,主要是因为他非常热爱中华文化。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出海捕鱼,在海上漫长的时间,便打开随身带着的书籍开始阅读学习,或者在习字簿上练字背书。

有了文化传灯的想法之后,“渔夫”开始省吃省用,储蓄资金,而且摈弃当时渔村流行的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将来兴教办学,为了将来能更好的言教、身教、境教。

“渔夫”华文补习班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成立,更可贵的是“渔夫”不但教导学生们读书识字,而且还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因此这间补习班后来就成为的育民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



广场左边是一排初中班课室
补习班以潜移默化的方法培育出热爱中华文化的师资,如今积累师资已超千人之多,他们成为印尼多元文化教育界的尖兵,有的在吉里汶坚守教育岗位,有的在巴淡等附近地区授学,有的如洪玉美、洪艳情、洪艳霞等优秀学子还在中国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进一步求学,待获得教育学位后,仍然返国在吉里汶等地反馈为教师。

这个华文补习班设在丹戎巴莱市郊的一个渔村,即是在“渔夫”住家的对面,后面是大海。我们从大街步入一条狭长的巷子,向右拐弯直至尽头后,便看到这座具有两层楼的建筑物。楼下是仓库,存放一些渔网等捕鱼工具,楼上为约能容纳三十名学生的教室,课室简朴而清洁,令我回忆起雅加达昔日朗朗读书声的母校教室。楼上还有一个天台,我们可以这里看到岸边停泊数条渔船。

补习班正面墙上挂着数张照片,分别为育民学校补习班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毕业生和老师、理事等的合照。


渔夫补习班师生合影。
墙上还有两幅书法,其一是著名印华书法家蔡剑声所赠墨宝:“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并引述孔子和韩愈的论点,赞扬和鼓励“渔夫”好学的精神;其中“师”跃至中央,占去很大位置,令人联想到“师”之各种含义。其二是“渔夫”在2007年回应蔡剑声老师的书法,写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新中国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风雨送春归》。

在“渔夫”的家面向大海的地方,笔者注意到岸边设立一个“那卓公”神位,神龛下面放着一大堆拖网坠石。

那卓公就是“拿督公”,是印尼和新马等第常见的本土保护神,它源自本土伊斯兰圣迹和华人土地公相结合的崇拜表现,是华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衍生出来的本土信仰文化,后来形成东南亚独特的多元文化神明。

那卓公神龛的设计富有华族文化色彩,用红烛或红灯,以及红枝香祭拜,有的还有华文书写的对联。

研究学者认为,那卓公是伊斯兰教传入本地区之前信仰一种称为“圣迹”的地方保护神。“圣迹”是指荒野的地方保护神或他们栖息的地方或地方长老的坟墓。因此海边、河边、路边、屋边、湖畔、树下、工地,甚至是一堆沙丘都可成为那卓公显灵的“圣迹”,人们因此设龛膜拜,希望能消灾弭祸,祈求平安纳福。

还有学者认为,早期华人移民本身具有土地公的信仰,他们在南洋开荒辟土生活,除了祭拜福德正神、大伯公或土地公之外,也入乡随俗,尊重当地“圣迹”,久而久之演变成为那卓公信仰。

“渔夫”虽已年迈,却能保持健壮的身体,而且思维敏锐,他在甲里汶码头接我们之后,立即驱车带我们到育民学校,正好赶在学生们放学之时;然后才请我们共进午餐,接着又带我们参观补习班,正好又赶上下午的补习班开课时间。

我们从码头抵达育民学校正值小学班放学的时候,学生们看到“渔夫”都乐开了,人人口口声声叫着“爷爷!”“爷爷!”,一窝蜂争着跑到他面前,乐不可支,甚至索性扑入怀中。我在旁看到“渔夫”眼中流露出最为闪亮、幸福和慈爱的光芒。

育民学校在印尼“变天”之后申请为教育机构,并于2001年中旬正式成立。如今在7千多平方米的校舍上,左右两旁建有十余间课室,其中3间供幼儿园,12个小学班,4个中学班,并有电脑室、会议厅、食堂、宿舍和教务办公室等,中央部分建有宽广的幼儿班游乐场、篮球场和体育广场等。
 

育民学校补习班后面就是大海。
目前全校约有700名学生,其中有80%为华族,其余来自兄弟族群。幼儿班和小学生人数超过400人,其余则为初中生。在教师方面,育民学校今有5位幼儿园教员,26位小学教师和16位初中教师。

育民学校办学的原则是“有教无类作育英才,好学力行为民先锋”。7位本职皆为“渔夫”的校董,事前都有了“不为牟利”,甚至要“长期亏本”的心理准备。

在缴费方面,幼儿园和小学不收报名费,中学生报名费仅10万,每月学费为12万盾,小学则为6万盾。同时,为了支持和鼓励贫寒学生就业,容许他们免付或支付一半的学费,并且同样津贴其校车费。

“渔夫”校董的义举终于打动了吉里汶岛上其他具有爱心的人士,致使育民学校的校董增加为20人,有些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爱心的仁人君子则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支持贫苦学生就业。地方政府也已承认育民学校为正规的私营中小学,并通过属下教育局为授学超时的教师们提供津贴。

虽然有了如此非凡成绩,然而“渔夫”仍要力求上进,他认为育民学校多种机制还待进一步改善,例如学生缴费方面不能一概而论,最好是能再减少贫苦学生的学费,而家境较好的学生再加一点学费,因此能提高教员的待遇,增加或扩大教学设施。

他还坦诚的说,在创校之初,7名“渔夫”校董都是老实人,当时村中有位长老准备捐献3000平方米的空地,这个空地又正好在校舍隔邻,但诸位董事都不敢接受,理由是再没有更多的资金扩展校园。


渔夫独特风格的书法。
“渔夫”早年的生活非常辛苦,渔获有成后便努力于文化传承,想到的都是大众的事业,他唯一为“自己”着想的是在家中陪伴旧患忧郁症的发妻。

这位年已古稀的渔夫远望着大海说:“从小打鱼,打鱼幸苦,现在老了,不能打鱼了,却又思念打鱼的日子,乘风波浪,撒网捕鱼,梦里依稀还是在渔船上……”

笔者也发觉到,育民学校虽然占地宽广,但全部建筑物并非由钢骨水泥所支撑,无法“更上一层楼”,从这里也可以想像到“渔夫”等7位渔夫校董合力办校之艰难,他们凭着爱心历尽多年,节俭生活,各尽所能兴学办校,并无“牟利”或“保本”的用意,而是一心要传承中华文化,达到“有教无类作育英才,好学力行为民先锋”的目的。
 

《印华写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