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548



感谢您们当时的校友……


2016-01-14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林毓诗
 

我是1985年毕业校友,近来母校扩建工程造成的沸腾,看到非校友的体谅相较于校友的声討,不得不说些话。

自实行入学试后,不被录取的孩子,有的只好就近到笨珍培群;说就近, 孩子六年来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是天文数字。也有到居鑾中华当寄宿生的,要家长让小孩在外地独立生活,有多煎熬;也有先让孩子到国中上课的,一年后再接再厉,无论如何要当宽中生。不论作的哪个决定,都是同等的无奈。

学校董事建楼为的是好大喜功?

校歌里的 “有教无类孟与孔”,不是为赋新词信手拈来。有人认为宽中应该只招收成绩顶尖的学生,以引人垂涎的高薪招聘履歷赫人的老师,採小班制。 然而那看起来更像贵族学校,怎么能是集合各阶层社会人士的无私心力,一砖一瓦筹建起来的华文独立中学?

学校董事建楼为的是中饱私囊?

请先了解董事局是如何成立及运作,再亲身参于发挥监督功能。想想古来分校从无到有,偌大一个校园的工程费,是一栋大楼的多少倍啊?然而当时新山华社全力配合,加上校友的相辅相成,眾志终成城。

实施单班制是建楼藉口?

我不是教育界精英,只盼望孩子可以不要在午后奥热的教室里昏头又胀脑。

其实古来分校开课时,已听说校方完全作好准备实行单班制,校本部校舍无法容纳的学生,正好可以暂时到分校上课。当时好振奋,宽中一直以来上课节数少于其他学校的窘境,终於得以解决,很欣慰多年后的今天,总算真正落实。

工程进行期间,碰上单班制初实行,难免会有诸多繁琐待调適。开学第一天,见到热心奉献、不辞劳苦疏通交通的家长,却也有执意不配合指挥, 引起大阻塞的家长,百感交集,心想车上的孩子將来会是怎么样的校友……

行笔至此,想对当时就学期间的校友们说,谢谢您们,感激您们当时没有阻止畹香镜鸿楼的建设,实在不敢想像若宽中没有这两栋大楼,眾多坚持母语教育的好同学好学弟妹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林毓诗)

 

宽柔校友怎么啦?


2016-01-16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老校友
 

七八十年代开始,母校宽中因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连续发动几期的筹款运动,兴建了多栋四层课室大楼,但还是无法满足欲就读学生的需求。 为能容纳更多欲入读的华裔子弟,为让来自西北区学生免去日日起早摸黑,舟车劳顿之苦,母校董事会非常有智慧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成功申办古来分校。

2000年《一起回家,力创分校》號系列筹款活动及万人晚宴是宽中办学的一个创举,各届校友积极號召同学响应母校的筹款活动,为母校创建全马第一所独中分校献力而无比骄傲。

先贤非常有前瞻性的创办宽柔。回顾过去的岁月里,宽柔栽培了怎样的人才?是否有达到先贤的期望 ?宽柔子弟对母校的关怀、付出及表现,是否对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起著一定的影响?而且是决定着宽柔的未来?

笔者为宽中80年代校友,对母校近日实施单班制上课及兴建12层教学楼,引发的种种舆论,尤其在脸书上看到校友的言论,在11213日在三大华文报章的各半版广告,已深有感触,没想到让我更震撼的是113日当晚在母校杨文富讲堂所见所听,我既气愤又难过的问自己:宽柔校友怎么了?宽柔人的涵养到哪里去了?这是出席母校召开与校友交流应有的態度吗?当晚,笔者满脑子的疑问,整晚辗转难眠!

校友是学校的支柱之一,关心母校,协助母校发展与维护母校荣誉是本份,以实际行动回馈及支持母校的发展是义务。校友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母校的栽培及师长的教育之恩,要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无论宽柔怎样,校友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宽柔;你怎么样,宽柔便怎么样;你是什么,宽柔便是什么;你们的成就是董事、校长、老师的骄傲与安慰,但今天,那些在网络、在脸书、在报章、在交流会上发表言论的校友们,你们是什么?有否去看、去了解世界各地学校的校友如何回馈母校?说实在的,笔者真有“无脸见江东父老”的羞愧感!(星洲日报大柔佛文:老校友)

 

高中生不应輟学去海青班


2016/1/15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杜晋轩
 

台湾在少子化衝击下,会有学校因招生不足而营运困难,台湾朝野政党也表明会缩减大学量的立场,我国华社该关注这方面的议题。

目前华社对于台湾的升学资讯,往往接收的是部分积极到马招生的私校之言,不完全瞭解台湾目前的高教问题。

去年七月留台联总会长李子松接受媒体採访时表示:「留台联总所联繫的学校大多部是老字號大学及优秀大学,学生总人数超过5千人,我们都是通过曾经留台升学的校友与这些大专保持联络,由此確保学生进入的都是好的大学」。

然而最新的第35期海青班有招生的27所大学中,就有两所未达五千(还有一所不达五千一);並非开海青班的大学都不好,仍有几所口碑良好的私校与国立学校,然而查看部分私校的註册率与学生人数状况,明显招生状况欠佳。

目前开得成班的大学仅17所(含未达五千人的二所),共录取1836名学员,大马学生佔1720名,光是烘焙科就有大马学生620名,再涵括休閒、餐旅、烹飪课程,共是915名,超过一半,大量学生到台唸烘培及餐旅课程,形成的人力资源是否为大马和台湾真正所需的?因开设观光餐饮等科系成本较低,使得相关科系扩张过多,台湾教育部最近也宣佈私校未来得限缩招生名额,可见餐饮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饱和的。

思想左右决定

笔者认为渔牧、电机等课程应是大马需要的,大眾传播班是不需要的,因媒体从业人员需受更多的实务与理论训练,而是否需要更多的餐饮类毕业生,值得探討。餐饮类毕业生若留台工作,除面对市场饱和,也得面对台湾长期的低薪化问题,即使是其他课程的毕业生留台工作,也不容易。

笔者观察到部分招生单位、家长及学生的思维是「既然孩子不喜欢读书,高二可以不用读完,去读海青班啦」,而招生人员也会说「若孩子唸海青班读到一半对学术產生兴趣,两年毕业后有办法插班进大学二年级」,使得海青班形成了不少家长及学子眼中「便捷」的升大学管道,无形中也为有招生压力的私校「补血」。

但有的单位没说清楚,是需有高中学位才能插班进大二,笔者认为这种「血源关係」是不健康的。

一般唸了海青班后想升大学原因中,有的是认为海青班能学的太少,有的是不想回国,但却面临到有的大学禁止无高中学位者直升大学,有的可从大一开始唸,若有高中学位可直升大二或大三。

两年海青班加插大,有幸是插大二留台五年,反之是六年;虽海青班號称免学费,但还需负担一学期约马幣四千的杂费或材料费,而这价位与台湾的国立大学几乎同等,是私立大学一半,读了两年海青班及三年私立大学,学费总值却与唸四年私立大学学费差不多,家长与孩子应考虑清楚是否值得?况且最后拿到的也不是文凭,若学生有能力,也应考虑直接读大学。

笔者建议应唸完高中,再考量各种升学管道,这世界不止有台湾,无论是学生、家长或招生单位,勿有「抄捷逕」的心態,也勿被部分私校的大马仲介误导,而台湾官方也应设一定的机制鼓励申请者唸完高中。

也许在大环境下,年轻人对国家失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走就走,当看到一点糖果,就没想太多,而一些招生单位想法是认为海青班至少是让孩子寻找兴趣与出路的管道。

归根究底是学校与家庭教育问题,为何会无奈致將快成年的孩子之教育希望寄託于外国呢?最后,笔者並非推崇文凭至上,没高中文凭也能有出头天,但若要唸海青班,笔者坚决鼓励唸完中学再考虑。

 

对〈宽中办学主权在谁?〉一文的回应


2016-01-15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 宽柔人
 

〈宽中办学主权在谁?〉读后,心中疑问一堆。

何谓“宽中办学主权”?谁握有”主权”?该如何运用”主权”?又对谁运用?可惜作者都没有阐明。本文只想问:握有”主权”,是不是可以不必理会支持宽中的相关团体、华社普罗大眾的感受?可以无视3年前特大议决通过的建案,反以12层楼为目標,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呢?

早期的宽中,只有一所,增建教室才能容纳更多学生。今天,校本部的学生数已达饱和,古来分校、第二分校更需要建设。虽说广大华社的捐款不会枯竭,但用钱必须用在刀口上才有意义。今天,在学人数6400人,12层楼建好后一样维持在6400人左右。试问,花千2万建12层教学楼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宽中人,视宽中如母,不拆楼,不代表只是缅怀。拆楼,必须有必要,必须是没得选择,必须是最后手段。宽中的一砖一瓦,都是前人的心血,必须得到尊重与珍惜。校友会既已提出可免去拆楼的建案,並获得特大表决通过,结果是被搁置。而今,单班制起跑,乐群楼12间教室没有被徵用,在在显示教室是完全足够的。盖12层楼,还有必要么??

通篇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话:“董事会是受托管理学校,有‘绝对的主权’”,既然是受委託的,何来绝对的主权?校务行政、建设盖楼全包么?颇有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之嫌。切记:“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

这些年,拆楼之爭、建楼之爭,一波接一波。要不是觉得太离谱,谁要反对呢?50名会员又何必大费周章要求召开特大来了结呢?其所带来的纷纷扰扰,引起广泛议论社会侧目,难道董事会都没有躬身自省的必要么?

郭老生前说过一句话,十分有见地,,掷地有声,望宽中董事会当以座右铭事之:“做社会的事,不应该“有空头”,要赚钱应该到外面去赚,我认为有正义感的人会认为我讲的没有错。”

关心宽中的社会人士,你们说是吗?(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 宽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