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董总就举办“11.25全国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和平请愿大会”,发表文告




20121031


 

董总今日就举办“1125全国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和平请愿大会”,发表文告指出,值此华文教育面临存亡危机,以及各源流学校受到巨大冲击的关键时刻,董总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以表达民间的强烈愿望。文告全文如下:

 

1.        今年1028日召开的董总常务委员会会议以及董总与各州属会联席会议议决,董总将于1125日上午11时,在雪州八打灵再也阿马广场(Amcorp Mall)前的东区草场(Padang Timur),主办“1125全国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和平请愿大会”(简称“1125和平请愿大会”)。董总将广邀全国华团、各民族文教组织、宗教组织、朝野政党、各地民间组织和热爱母语教育人士,踊跃出席参与及鼎力支持“1125和平请愿大会”。

 

2.        董总主办“1125和平请愿大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向教育部表达民间团体和有关政党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看法和立场。届时董总将安排社团和政党的代表发言,表达看法和立场,以便教育部于12月底把教育大蓝图提呈内阁定案前有所依据,并俯顺民意,修正教育大蓝图,落实多元主义教育政策,公平合理对待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保障它们的生存与发展。

 

3.        在今年举行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520申办关丹华文独中大会”、“729申办华仁中学昔加末分校大会”、“926华教救亡与抗议大会”和“1125和平请愿大会”,都是由董总主办或主催的重要活动。在上述的重大活动中,董总非常重视及没有忽略各华团的参与,并邀请它们参与捍卫与争取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权益的行动,共同维护各源流学校作为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确保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永续发展。

 

4.        其实,教育部于200110月提出《2001-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20071月推出《2006–2010年首要教育发展大蓝图》以及在20129月又公布《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这些教育大蓝图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地贯彻单元主义教育政策。这些教育大蓝图忽视华小、淡小、华文独中、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等的建设与发展,反而通过把华小和淡小“国小化”,企图实现其同化政策及最终目标。值此,华文教育面临存亡危机,以及各源流学校受到巨大冲击的关键时刻,董总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以表达民间的强烈愿望。

 
·

董总今日发表文告,严厉驳斥东姑安南的误导性言论




20121031


 

东姑安南近日声称,董总今年1125日举办和平请愿大会,反对教育部实施不利于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是“贪心惹事”。董总今日就此发表文告,严厉驳斥东姑安南的误导性言论,并强调董总举办请愿大会,是在履行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利以及联合国阐明的人权,表达民间心声,而且捍卫华文教育等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反对当局实施不利的政策和措施,争取作为国民所应享有的权益,公平合理对待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是天经地义及合情合理合法的行动。董总指出,教育部通过教育大蓝图实施有关不利的政策和措施,不但破坏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作为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也是在破坏国民团结。

 

1.        董总于1125日举办和平请愿大会,反对教育部实施不利于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在履行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利以及联合国阐明的人权,表达民间心声,而且捍卫华文教育等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反对当局实施不利的政策和措施,争取作为国民所应享有的权益,公平合理对待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是天经地义及合情合理合法的行动。

 

2.        董总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语文、多元教育源流和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民族语文、文化和母语教育的保存与发展,对每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宪法尊重各民族语文、文化和宗教的保存与发展,国家原则承认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社会构成的国家,保证对我国丰富和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传统,采取自由发展的方式,而我国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存在已久,是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造福国家和各族人民。

 

3.        教育部提出的《2001-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2006–2010年首要教育发展大蓝图》和《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都贯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的同化政策及单一源流学校“最终目标”。教育部通过教育大蓝图落实不利于各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忽视华小、淡小、华文独中、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等的建设与发展,把华小和淡小“国小化”,蚕食及变质华淡小,造成多元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面对巨大冲击及面临存亡危机。这不但破坏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也是在破坏国民团结。


·

【华教视窗】 ~ 157 辑



集会太频密了?

2012-10-3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巫统、马华及华总都抨击董总号召1125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大集会。现在的问题是,华教抗议大会会太频密吗?大集会是不是有效?1125反对教育大蓝图会不会过早?

除了反莱纳斯稀土厂运动之外,今年的华教大会是最多的,包括“325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520申办关丹华文独中大会"、“729申办华仁中学昔加末分校大会"、“926华教救亡与抗议大会",加上1125大集会,总共5次。325大会促使内阁成立教育部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圆桌会议,520大会则促成政府批准关丹独中,但最后两次集会还没有看到效果。

群眾大会不能以短期成效来评断成败,有时候是要让运动保温、激发民眾的士气,让抗争精神在民间发酵、生根及扩大,最终让政府感受到人民强大的诉求。

当然,集会也不应过於频密,以凈选盟為例,几年来也只是举行3次集会,第一次是在200711月,冲击了2008年大选,过后声势就日益浩大。关键在於,多个非政府组织不间断的在民间进行教育和宣导活动,最终凝聚公民社会的力量。

董总必须确保集会不会沦為例常、形式的活动,一旦人群稀少,就会影响董总的公信力,反而有害。民间组织不如政党,资源有限,应慎重使用。

其次是时机。董总出席了3次华小师资圆桌会议,过后就基於无法落实325抗议大会的4项议决案而退出。有人认為董总太早退出,如果圆桌会议真的局限於技术和个案层面,无法纠正政策及制度,董总那时才退出,就有强大的抗议基础,民间迴响更大。

同样的,虽然大蓝图将於12月杪定案,但是教育部长慕尤丁已经声明,若华社在瞭解课程内容后依然反对在华小46年级推行国小国文课程,华小可以继续採用原有的课程纲要,也可以保留预备班。如果教育部最终没有兑现承诺,民间就会反弹,到时董总借力打力,事半功倍。

根据叶新田的说法,大蓝图年底定案,董总必须採取快速及迫切的行动。看来董总是担心一旦定案就无力回天,因此先号召集会施压;不过,应该先确认教育部针对七大华团备忘录的立场,以免行动失序。

如果董总坚持举行集会,也应该回到华社或华团,寻求共识,避免未行动内部就出现混乱。

大选可能落在明年的1月或3月,国阵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上,需要人民的委託来执行大蓝图,因此董总应善用这个时机。

若华社心声受到忽略,1月行动还不会太迟,在政治上,“定案"只是一种术语。(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马华的建校迁校成绩单

2012-10-3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南方客

马华最近召开代表大会,在党务报告中列出了政府在2008年大选批准的13所华小迁校及7所新华小的进展。据报告,目前已有1所新华小正式啟动,3所新华小已获新校地,另有9所华小完成迁校。如果说这是马华经歷2008年的308大选后,在华小建校问题上所交出的成绩单,笔者认為,这只能说是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因為2008年大选至今,已经过了4年多的时间,这些华小建校和搬迁的工作理应早已完成,或最低限度,在来届大选前,全部已经竣工啟用。

平心而论,马华交出的成绩却是令人失望的,当中有4所新华小,以及3所搬迁华小至今还没有动工,而且必须指出的是,首相早在今年3月已经為雪州双溪龙华小主持动土仪式,同时还移交了450万令吉拨款,结果半年多的时间匆匆过去了,只看到报告写著还在处理图测及其它相关手续。这还不打紧,雪州沙登岭华小的处境更让人心酸,报告写著教育部已经批准校地及650万令吉拨款,不过,沙登岭居民自动自发设立面子书,每日向华社报告这所新华小的最新进展,看到的是:还不见一砖一瓦。

还有,敦陈修信华小怎能算是2008年大选批准的华小之一呢?事实上,这所华小是上一任教育部长,也就是希山慕丁在20069月批准兴建的,但迟至最近这一两年才开始动工兴建。此外,还有新山培华华小二校、彭亨加叻武吉丁丁竞智华小、呀吃18里中华华小,以及更早的檳城明德华小正校等等。

增建一所学校有多难?看看《教育部发展蓝图》初步报告的数据,从1980年至今,全国兴建了2千所学校,可见兴建一所学校不难,问题是在於不能,还是不為。笔者更无法想像,2千所学校,当中华小又佔了多少所?

马华举办万人宴,也為华小筹款,这算是好事,但华社更期待的是,马华在解决华小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大的作為,华小一旦获得批准兴建或搬迁,就要确保华小获得拨地拨款,并如期完成建校计划,而不是一再拖延,出现许多问题。经歷308政治海啸,马华的建校迁校成绩单如此令人失望,如果不再快马加鞭,完成对华小建校和搬迁的承诺,并进一步争取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更多的华小,笔者担心,从不及格的建校迁校成绩单,最后将再下一级,变成“缺席"了。(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南方客)

 

少数群体权小议

2012/10/3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孙和声

除了少数的几个国家,如日本、韩国、冰岛等外,现代与当代国家多是不同程度的多元族群与民族国家。为此,就產生了如何处理这个多样性的课题。在当代,整体上言,这是个只宜管理(Manage),而难以得到圆满解决(Solution)的课题。易言之,这是个得因时,因势加以处理,而不宜死抱著什么「最终目標」(Final Objective)的课题,这种自我设限只会抑制一国的潜能。

歷史地看,早在19世纪到二战时,这便是个普遍受到关注的课题;只是,在冷战时期,才因意识形態的斗爭而稍为收敛。可进入后冷战时期,这个课又再普遍受到关注。基本上,这是个围绕著少数群体应享有什么权力与权利及多数持什么態度而展开的。

所谓少数群体(Minority),通常是指在一国家或社会中,人数处于相对或绝对少数,或是人数虽不少,可在社会经济或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与处境的群体。这类群体又可划分为民族与非民族的社会群体,如残障人、同性恋者、女性或印度的贱民等。

至于族群或民族群体,有一种划分法是,把移民群体称为族群或族类(Ethnic Group),而把在地的原住民∕先住民文化共同体,称为民族(Nation)或少数民族(Nation Minority)。其中,移民(即族群)的后代,又可能转化为民族。如在加拿大原住民自称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而英裔与法裔(严格来说,应是英语系与法语系,因这不是纯粹血统的分类),则自称为建国民族(Founding Peoples)或民族共同体(National Communities)。

之所以要爭论这些用语,在于这涉及了权力与权利的分配。就少数族群与民族群体而言,一种看法是,少数民族(即先住民)可享有地方上的自治权,与特殊的地位,而族群(即移民群体)因是后来者,且人口分散,不宜享有民族自治区类的权利,而只宜享有多元族裔权(Poly Ethnic Rights),如男性锡克人可要求骑摩多车不必带头盔,或政府应在法律与经济上,帮助他们保留其文化特徵与传统。此外,族群或民族,也可要求在各级政府或部门,要求一定比例的特別代表权,以保障他们的权力与权利。

对于少数群体应否享有特別的集体权利(Collective Rights),向来颇具爭论。在现实政治中,则取决于族际力量对比。理论上,有者认为,重点是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尤其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只要落实了这一点,个別群体的集体权利是不必要的。深层地看,这种看法涉及了政治统一与群际公正的矛盾。如若某一群体享有特別的集体权利,就可能引起其他群体的不满,或也纷纷要求同样的特殊权利,结果是,更难產生国民共识。

另一种看法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是与个人的族群∕民族身份∕认同∕归属∕成员资格联系在一起的,也透过这个群体,来发展个人的个性与需要;此外,赋予少数群体特別权利,也有助于实现少数对多数的权力平衡作用,以免发生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进而言之,这尚有促进多元主义型民主(Pluralist Democracy)的作用。此外,又涉及了效率对公正的课题,即制衡愈多,中央愈不易专断独行。

由于这是个权利意识高涨的民主化时代,可以预见少数群体要求额外保障或至少是平等待遇是大势所趋。

 

独中不可少的第三条件

2012/10/31 东方日报/言论版


~作者: 章思贤

最近看关丹中华独中的新闻,一纸批文闹得沸沸扬扬。眾人一再强调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以及统考对一所「独中」的重要性,没有了这两样,就连「变形独中」也谈不上了。

確实,在办校目標与学生毕业文凭来看,有这两样和没这两样,就是分辨独中与国中的关键。然而,身为独中毕业生的我,对两者的分辨,在感性层面上,有更细腻的要求。

我很喜欢我的中学,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老师,尤其是我上高中以后,一直陪伴著我、鼓励和指引我长大的班导师。

我们学校有项特別作业,是任何年龄班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每日功课——写日记。这一本名为《细语纷飞》的特厚簿子,是我们与班导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每天可以在日记簿里写下任何心情、故事、烦恼事,甚至写一句「我没有话想跟你讲。」

日记本的精彩部分在于老师的评语和留言。每一天老师看完我们的日记,都会在文末处写一段字,有时鼓励有时劝导,有时责备有时说笑,字里行间透著关怀。同学都期待著老师把日记派回来,大家迫不及待查看老师写了些什么。还试过有同学嫉妒我,只因老师给我写了长长一页半的留言,而她却只有半页。

我和老师的感情,很大部分是这样你一段我一篇地建立起来的。亦师亦友,原来如此。

独中没有体罚制,只有「恶名远播」的扣分制和留班制,这两制也是嚇跑不少孩子家长的凶手;虽然凶,但我喜欢它们。扣分,是在公平制度下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校要培养的不只是一个成绩標青的高材生,而是品行兼优、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成绩好的学生要顾及操行,操行好的孩子也得拼学业、参与课外活动,因为这一切都离不开分数。

「拼升班」已经成了所有学生的基本目標,不求第一但求及格。因为这两制,让即使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小混混,也会在考试关头硬啃课本,在训导面前低头收敛。

必修的课外活动,由于老师们的认真,让学生也不得太隨意。难怪旁人都说独中压力大,但我喜欢这种认真。它让我在中学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兴趣--绘画,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而是我投入、用心去做,指导老师也用心去教。一班同学甚至会画得忘我,老师也顾不得时间,专注地陪著我们完成一幅幅作品。

曾经跟许多朋友分享过独中生活的点滴,或许不是所有,但大部分都会感慨一句:「我们国中没这么好的老师!学生不上课老师不教书!课外活动?没有人去的啦!操行?没有人理的啦!」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走投无路才办集会"‧董总:非故意搞事



2012/10/31 星洲日报/国内版


(吉隆坡30日讯)董总主席叶新田强调,董总並不是一个贪心惹事的华教团体,而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召集1125大集会反对不利於华教的政策。

他驳斥巫总总秘书东姑安南的谈话时说:“我们不是惹事分子,我们是走投无路!"

他反问东姑南安:“这怎么算是贪心?是,华小已经到了变质的地步了,董总只是想提出意见。"

他今日受询时指出,他並不担心举办集会过於频密,惹群眾反感。

“你看看我们每次的集会人数就知道,大家都很踊跃参与,要是觉得反感就不会出席了。"

叶新田说,举办集会的议案才刚通过,会议上各界都表示支持。他说董总还在积极联络各单位参与集会,暂时还无法预计出席人数。

“由於《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內容关係到各源流的学校,所以1125也將是一个跨族群的集会,关係到国家教育政策的未来,我相信反应会非常热烈。"

另外,针对华总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认为董总应先徵询七大华团意见,叶新田表示欢迎任何华团前来参与集会。

他说,董总將会发表文告,回应方天兴的谈话。

(转载自:星洲日报/国内版)

邹寿汉:没徵询7华团‧董总独办1125大会


2012/10/31 光明日报/ 要闻



邹寿汉:董总將爭取时间採取行动,
表达对教育发展大蓝图的看法。
(图:光明日报)
(吉隆坡30日讯)针对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指董总在召开“1125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大会"前,必须徵询七大华团的意见的说法,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强调,1125大会將如同“325华教救亡大会"及“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般,由董总独自筹办,由於时间紧迫,董总將爭取时间採取行动,表达他们对於教育发展大蓝图的看法。

他说,董总已在1020日前,呈交“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备忘录给教育部,由於教育发展蓝图將於12月拍案作出定论,因此董总认为必须爭取时间採取行动,召开大会表达心声。

他称,1125大会將如同325集会及926行动般,由董总独自筹办,並且广邀全国华团、各宗教团体及朝野政党代表出席,针对教育发展蓝图发表意见。

“我们没有联办,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一些华团的背景,也不想为难他们,但我们没有忽略任何一个华团。"

他补充,届时各华团、宗教团体或政党的代表都將有机会上台发言,但有鑑於时间的考量,每人发表言论的时间都有限。

他提及,董总提呈有关华文教育的诉求,大部份都被有关当局拒绝,因此他们觉得仅仅在文字方面提出诉求还是不够,必须付诸於行动,举办大集会,向有关当局提出诉求,要求当局正视华教的问题。

“我们没有走上街头,和平集会也是一个民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看法。"

他强调,董总主办的1125大集会的主题鲜明,就是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內不利国民团结的条文,不满不利华小华文教育及独中的政策等,並要求政府修改教育发展大蓝图。

努力摆脱“政党”色彩

被询及1125集会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邹寿汉反问生活上有甚么事情是无关政治?他认为,就连吃饭,睡觉都与政治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不过,1125集会將努力摆脱“政党"色彩。

他说,董总为了不让1125大会出现政党色彩,因此决定不与政党联办大会,不过,所有政党都可出席1125大会,並在会上发表他们对教育大蓝图的看法,而董总也將尊重他们的言论。

“我们广邀国內各政党,不论是马华、巫统或国大党,我们都欢迎他们出席,我们也尊重他们的意见。"

(转载自:光明日报/国内版)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56 辑



华教先贤永垂不朽

2012/10/31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麦翔

「华教先贤日」选择在每年重阳节前后举行,取其缅怀先人和承前启后的意思。董总去年首办先贤日,今年第2届,在怡保育才华小李莱生礼堂举行,日后將巡迴各地举办。眼下华教上空阴影笼罩,今年先贤日意义特別重大。

华教百年华诞隨著最早出现的吉隆坡尊孔独中2006年拉开帷幕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所华校轮番出版特刊、举行隆重典礼,斗志昂扬地跨入第2个百年。56年来,先后登场的百岁华校不下10所,兴学办校的先贤可达200名。这充分说明,100年前的今天,马来亚出现了轮番式的创建华校的群眾运动,华人做出开天闢地的经济贡献之外,復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扬中华文化润泽斯土。这种景象,世界各国教育史罕见。究竟什么力量推动先贤们去创校?什么力量使华校超过百年而不衰?

回首19世纪中叶,我们腰繫「牛头裤」的先辈,持一纸「猪仔」卖身契,投奔怒海,南度求生。他们篳路蓝缕,开赴山峦瘴气施虐的热带山林,开天闢地,用性命与血汗把金山沟、绿胶林建设起来,繁荣了「蛮荒」,使封建落后的马来亚跨进现代工商社会。

华教渊源流长,1819年华教以旧书塾的简陋形式在本土滋生发展。百年之后,20世纪初,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现代华校。先辈不忘教育,通过「书报社」、「同盟会」的革命组织兴学办校。他们出钱出力,眾志成城,创立了白话文、民主课程的现代华校,工商华团和独立自主的董事会,特徵鲜明的马来(西)亚华校与中华文化,从此在马来亚扎根成长,马来西亚步入了多元民族文化並立的新社会。

奔驰在民主道路上的华教,1920年代迎来了第一波华教运动。庄希泉、余佩皋领导人们反对英殖民政府颁布的《1920年学校註册条例》,呈达数以万计民眾联署的备忘录,喊出「人民要开口」的心声,民主主义思想第一次开花结果,奠定了华教独立自主的传统,发挥维护与建设的功能。

1930年代新兴社会运动崛起,领导了全民参与抗日群眾运动与抗日战爭。战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战爭。浴血奋战的先贤萌发了「抗日卫马」的本土独立意识。战后的教育领域,董教总与林连玉联手同步领导了多元化的华教「马来亚化」,抗击以「国民教育」为名的「马来化」(单元化)压迫,落叶生根,侨民学校遂转化为公民学校,华教传统踏上「共存共荣,团结建国」的本土化新阶梯。

不幸的是,独立政权继承了英国人的「马来主权论」以及从美国输进的「大熔炉论」,开始了我们今日熟知的单元同化政策。早在五六十年代单元主义者发飆,拋出一个又一个报告书,用「一压一抬」手法,大事扩张单元化的「国民」中小学的同时,强制改制和压抑华教。继林连玉之后接班的沈慕羽、林晃升,以过人的毅力与魄力领导了全国復兴运动,团结士农工商,依靠全国15华团,与执政当局折衝樽俎,復兴了奄奄一息的独中,恢復了华文中学体制和统考;並以过人决心建设了庞大的华教中心,开创了华教的新局面。

回顾百年沧桑路,华教先贤创办了华校,自强不息,不断求进,从小学到中学、高师一直到大专院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贡献独立建国。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树立了华教的优良传统,归结起来有:

1)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董事会为防火墙。(2)坚持母语与中华文化,华教的特质得以永保青春。(3)民主主义精神是华教永恆生命力的泉源。没有民主主义,董事会形同虚设,母语、中华文化就无法保住。长期以来,董教总与单元主义进行长期较量,其焦点是民主与独裁之爭;近日关丹独中是非黑白大爭议闹得沸沸扬扬,其焦点也在于办学者是否坚持民主平等立场,拒绝假独中。

藉此华教先贤日,温故知新,让我们发扬先贤的奋斗精神,团结一心,打退单元主义挑战。华教先贤的功业永留青史!

 

谁为关丹独中定调?

2012/130/3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林风

关丹独中「边建边等待」,换来的与传统办学的独中大相逕庭,到底是「美丽的错误」,为办校而硬啃下来,还是批文早与马华內阁部长暗通款曲,只有各方董事会同仁心知肚明。

14华团是马华的「生力军」,协助马华「对抗」指关中为变相独中的董总,也助长马华推动所谓「创意」的独中申办模式,为日后建立另类「国中」的先例。

全国14华团为支持赶著建立起来的关中,而声明关中模式不应成为先例,但却表示各地应根据所需去申办独中;换句话说,各地將竞相效尤「关中模式」,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成功申办。第61间的传统独中看来不易增建,符合维持独中数字的说法,等於宣布传统独中的「死刑」。

马华领袖廖中莱、魏家祥或在內阁会议中知道整个「批文」含意;因此,在真相不便公开之前,连关中董事会也同样闪烁其词,最后在华社舆论压力下,丑媳妇不得不露面,揭露出的事实与所谓「变相独中」名符其实。

尽管关中董联会与马华等人为关中背书,举例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与首相纳吉指关中是创意及双贏大异其趣,其前提是「必须考大马教育文凭试,统考隨意」。廖中莱及首相保证关中「可以」参加统考,却没有任何明文法律保障,以往不少例子显示「人走了,没有法律依据」。人不在其位,即便是慕尤丁说的先贤「协议」与共识的指证,马华也否认有此协议。

如今,关中模式是由华社筹建维持的另类「国中」,造成华裔须负担多一项「所得税」项目。华社自甘承担华教的重任,却受到不能自由办学,如增建华小的束缚。

关中开了先例,马华为它筹募100万建校基金,以配合「创意」模式的推行,等待日后发扬光大。所以,有识之士应为「关中模式」定调,不要变成先贤所达致的共识与默契,成为后人竞相批判与谴责的「罪名」,毁了一生的英名。

 

强化国家教育大蓝图中母语教育

2012/10/30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荣顺

教总针对所推出的国家教育大蓝图 提出他们的见解。这些见解确实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对于关注母语教育发展的我们。

大蓝图确实具有她的优点。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她确实可以做到贯彻和强化教育素质,并达到教育普及化的理念。

但是华社更加关注的是华教长久面对的问题。在大蓝图中并没有真正的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华社所期待所乐见的。为了强化母语教育,改善大蓝图,教总确实有必要,也应该和其他的华团组织共同提出建设性的可行的意见。

以其消极性的担忧国民型小学的变质,不如提出一些方案,让教育部参考,改善。因为大蓝图的推出是为了集思广益,而不是一个定案。

过于注重国语和英语,对于华小的发展不一定会带来不健康的发展。真正能够造成华社的担忧的是如何在大蓝图中提出一整套的健全的母语教育发展策略,相信会让华社和华团组织对于大蓝图的信心。

我们期待华教的领袖在教总的旗帜下,能够集合各华团领袖,针对教育大蓝图收集积极和全部的意见。

将它完善的集合为备忘录,再呈交给教育部相信对于母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可以给予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于大蓝图的全面性和国民性可以提出完善化的贡献。

以其与大蓝图,与国家教育体系渐行渐远,不如在时间还允许的情况之下,尽快提出看法。相信还是能够积极强化国家教育大蓝图中的母语教育的。

 

华小用国小课本不可行

2012/10/30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张网

新发布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其中1项建议,明年4年级华小开始使用国小国语课本及增加国语上课时间,这项措施引起华社的哗然。

这个问题应分为2部分探讨:

1.华小使用国小课本是否提升国语水准的最可行方法?

2.国语节数从270分钟增加到570分钟,其他科目尤其是华文科的上课时间是否受影响?

非教育界人士认为,增加节数就能提升学生的国语水准,在实践上有其利与弊。国语节数太多,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精神都集中在国语科,其他科目的注意力分散,成绩自然会相应退步。

英文水准滑落是殷鉴

自从我国中学在70年代逐步实施国语作为各科教学媒介语之后,我国英语就从此后退,如今大学生英语说写都不流利,是前车可鉴。如果华文科上课时间减少,水准滑落是必然现象。

一些学生的成绩低落,不是增加上课时间就能解决。许多华小在放学后在校内进行国语补习,学生也在外补习国语,学习的时间增加许多,但仍然有人不能考试过关,那么再增加上课时间对他们又有什么帮助?使用更深的国小课本,将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效果亦微。

若果国语上课时间在4年级增加至570分钟,这比当今华文的300分钟还多,华文作为华小媒介语的重要性必然逊减,华小如何能保持其本质,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更多国语教师进入华小执教,也将改变华小的人文环境,到时师生的交谈语言,是否会更常使用国语呢?

改进教学法更实际

我国小学生的国语水准要如何才算满意?语文主要的功用是作为传播知识的一种媒介,语文的教学应注重其实用性及环境的需要。

对于有心选读文科及在文学发展的学生,自我提升语文水准是必要的;但一般学生都不是语文天才,也不会向这方面发展,要他们同时学好3种语文(国、英、华),已经相当吃力,如今还要继续加重他们的学习压力,将使他们更不胜负荷。

教育部应该继续研讨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法,而不是一味以增加学习时间来提升成绩。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华教视窗】 ~ 155 辑



斗争需要智慧

2012-10-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矛头对外,才能有效的捍卫及发展华教",华教人士终於领悟了这个道理。

针对关丹中华独中是否可以报考独中统考的问题,董总改变了之前强硬的立场。董总指出,只要关中董事会坚持和贯彻行政与教学皆以华文為主,执行“3年初中、3年高中"制度,以华文為媒介语的办学路线,到时其学生要报考统考应该没有问题。

这符合大家之前的呼吁,暂时搁置关中能否参与统考的争议。毕竟现在距离关中报考初中及高中统考,还有4年及7年的时间,教育部会不会干扰关中没有根据批文採用3-3学制,没有人知道;未来数年的演变,包括大选后的局势,也没有人能够确定。

既然可能还有新的变化,搁置争议是明智的,以免扩大董总与支持关中的人士的矛盾,破坏华教队伍的团结。

而且,关中董事会日前与各大华团达致共识,政府批准关中的模式仅适用於关中,不应成為国内其他地方申办独中的先例。这说明,华团人士也认清关中模式只可以是孤立事件,不能成為缺口。

另一方面,董总也听取建议,开始接触友族同胞,加强争取华教公平地位的力量。董总举办的“1125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和平请愿大会",广邀朝野政党、各族文教及宗教组织人士出席,证明董总并不固执,但这种接触应该是持续性的。

926抗议大集会前夕,很多地方上的华教组织不赞同董总针对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结果董总在当天提呈的八大诉求,没有提及要魏家祥引咎辞职,只专注於华教所面对的大问题,让风波平息。

我曾经代表报馆接待董总访问团,我敬佩这些為华社义务工作的前辈,有的一早就从北马、柔佛驾车来吉隆坡,他们不求甚麼,只為民族教育。

我们向董总领袖提出华教课题的看法,今天看到他们採取伸缩性的态度,心裡也高兴。

董总数十来捍卫华教,始终如一,儘管在过程中可能一时走错路、策略不对,但是并没有私心;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在减少内部矛盾的情况下,达致目标。

统考是内部考试,因此董总的立场并没有错,不过用更多的时间观察,希望最后会出现转机,也没有违反董总的原则,这就是圆融的处理手法;希望董总领导也能以此解决增北华小董事会的风波。

世上没有完人,大家都需要学习。关中事件,让我们体会到“退一步想"的哲理。

怒气,让人分不清敌我;放低姿态,解决方案就可能出现在眼前。斗争不是蛮干,更需要智慧。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正视独中生不参加统考

2012-10-30 南洋商报/社论


彭亨复办独中工委会与华团进行交流,并达致三项共识,其中一项说明:鉴于彭亨州的特殊情况,政府批准关丹中华独中的模式仅适用这所独中,不应成为国内其他独中争取申办时的先例。

华总会长兼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长丹斯里方天兴指出,由于各地独中的情况与需求不一,因此在不需要以关丹中华独中作为案例。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早前曾在马华年度代表大会上声称,关丹中华独中以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为主,但学生可以同时参加统考。

关丹中华独中的办学模式争议不断,尽管彭亨复办独中工委会与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南大校友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华社研究中心、客联青、青运、隆雪华堂、森华堂及隆中华独中已就此达成共识及发表共同声明,但彭亨州及关丹华社跟董总、教总,甚至整个华社的看法,至今仍未能完全一致。

各区华社和学生家长对独中办学模式要求不一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可是,将政府考试摆在统考之前,无疑已让华文独中相应褪色。

一些独中重视政府考试甚于统考,是因为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这个绊脚石一日不除,独中不会获得正常及健康的成长。

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实况,是国内实行双轨制的独中,它们的很多毕业生都未持有高中统考文凭。由于政府实行中学五年制,而独中则是六年制,这些独中生在考取大马教育文凭后,便另寻深造,放弃参加高中统考。

没有高中统考文凭的独中毕业生比比皆是,这个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独中在办学上面对种种悬而未决的内在问题,也必须受正视。

校长和老师素质的不足,是许多独中办不好的主要原因。

没受过正统训练的校长在掌校、没经过师资培训的老师在执教鞭,都是许多独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在华社上下高呼维护华文教育的时候,这些老毛病不可视而不见。

独中教师的流动性极大,这可从报章经常出现独中征聘启事中找到答案,而教师在独中不能久留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待遇方面差强人意,因为这样,许多在独中老师一旦找到更好的待遇或成功申请成为政府学校教师,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

人往高处是无可厚非的,而一心一意留在独中的老师,他们对独中及华文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却着实令人钦佩,不过,当负责执教统考课程的老师看到一个个学生放弃高中统考的时候,他们岂能不感泄气!

独中生不参加高中统考,等于独中教育功败垂成,问题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

 

柔佛王国的Chinese School

2012/10/28 星洲日报/星洲广场


~作者:安焕然

1913年宽柔学校“公立”之前,新山到底有没有“华校”?这阵子在坊间颇为热络的討论。就目前能掌握到的史料认知,官方档案显示,在1913年之前,新山是有Chinese School的。

19世纪末柔佛王国之现代化,包括其教育的进步发展。早在1882年,柔佛就设立了教育局。有“柔佛现代教育之父”之称的Mohd. Khalid Abdullah Munsyi是该局教育事务的重要推手。1887年,柔佛教育局的12位委员中有一名是华人代表,他就是柔佛第三任华人甲必丹佘泰兴之子,新山潮帮领袖Seah Leng Chye。至1890年,新山已有Chinese School。根据《柔佛索引》(Johore-OfficialDirectory)官方档案记录,1892年新山这所Chinese School的校长是Tan Nguan Ngee。从此人名字的译音来看,应是一名潮州籍人士。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山Chinese School的创建,是英国全面殖民柔佛之前,柔佛王国重视多元教育,开明教育政策的產物。1902年柔佛政府更是颁佈政令,规定各族家长必须將家中年龄达7岁的男童送入学校就读。新山一间成立於1901年的Chinese School,后来就为那些没有能力读私塾的华裔子弟提供了另一个求学机会的场所。

根据Rahimah Abdul AzizRahmat Saripan在《Pendidikan:Asas Kemajuan Minda & Material DiJohor》一书的统计,从18501911年间,柔佛至少有2间“华校”。其中一间“华校”就是前述1901年创立於新山的Chinese School,另一间则是1911年由峇株巴辖中华商务局附设的启蒙学堂(即正修学校之前身)。此外,柔佛还有15间华人传统私塾。

2009817日,张礼铭以多份官方档案资料为基本论据,撰文〈宽柔,新山最早的华校?〉,刊载於《南洋商报.根》版,其文进一步指出,在1917年,新山著名潮籍港主林亚相的家属在向柔佛苏丹申请一块位於甘榜亚相(今士都浪苏丹依布拉欣路)的私人墓地时,申请书的附图测中亦清楚標誌该路段有一间Chinese School

至於新山这间Chinese School是否为“华‘文’学校”,则是另一个有待商议的课题。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一书,曾把早期华教的发展分为“华人私塾”、“双语学塾”和“新式华校”等3种类型。今人提及华教史,或许限於偏狭的意识型態,一般所谓的“华校”指的仅是“华人私塾”和“新式华校”,却忽略了“双语学塾”的歷史事实。以新加坡为例,早在1886年,已有一间由教会办的英华学校(Singapore Anglo Chinese School)。

这间Chinese School在初创之时,白天学华文,晚上学英文,是一间“双语学塾”。另,由土生华人林文庆等人於光绪二十五年(1899)筹建的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在筹设时,林文庆曾极力主张学校里採用两种语文混合课程的计划,它理应也算是一间双语学塾。虽然上述这两间Chinese School后来都改製成纯英文学校,但彼等在初创之时,都是主张中英双语教学的。它既不同於英文学校,也与我们传统认知上的“华校”有別,更与清季维新、革命势力及国民政府掀动的“新式学堂”或“侨教”,性质不同,属於不同的“华校”体系。

如此说来,1913年以前新山的Chinese School,是否为“华文学校”?还是“华人学校”?恐怕就如同今天关丹中华是否为“华文独中”的爭议一样,那是意识型態认知的问题了。惟无论如何,关於此Chinese School的具体內容,治史者还应当继续探索。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文:安焕然)

 

关丹中华独中返正轨

2012/10/29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刘汉良

筹建以来一波三折,险告陷入僵局的关丹中华中学,终於露出曙光,重返正轨,有望办成一所真正的华文独立中学,可喜可贺。

这意味,即使在未来再面对新的挑战,关丹中华中学將坚持办好华文独中的初衷,以不负关丹乃至全国华社的期待。

关丹中华中学是否是独中的爭议,最近取得了突破,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看来达致某种程度的共识,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凝聚力量,为筹建关丹中华独中而共同努力,此举確属华教及华社之大幸。

以董事长方天兴和署理董事长黄道坚为首的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上週二议决,关丹中华中学將严格遵守董总於1973年制定的独中办学方针。

在这之前,关丹中华中学申办委员会及建委会曾一再坚称,他们筹建中的中华中学是根据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双轨制申办,將会成为一所华文独中,而某些华团领袖也认为“见好就收"。

然而,由於原有批文至今仍未修正,教育部也毫无回音,再加上首相纳吉斩钉截铁地表明,中华中学是“具创意"的独中,学生规定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也允许他们报考(选考)华文独中统一文凭考试(统考),致使中华中学的“身份"(变种独中或私立国中)仍含糊不清。

针对首相的具体阐述,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和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却依然另有说法,中华中学学生可以报考统考,也未规定必须报考SPM,反使华社更感到混淆,隱忧难解。

庆幸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承诺,该校的行政与教学媒介语皆以华文为主,执行“3年初中、3年高中"制度,学生必须参加独中统考,也被鼓励报考政府会考。

双方应抓紧契机携手合作

他们甚至表示,倘若质疑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口说无凭,他们欢迎董总在该校正式开学时,前来视察整个办学情况。

或有感於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的诚意,董总强调,只要该校坚持和贯彻董总的独中办学路线,届时该校学生理应可被允许报考统考。

董总重申,这样的办学路线才是符合关丹和全国热爱华教人士的愿望和华教发展的长远利益。

由此可见,董总坚持基本原则与立场尤其是统考一事上,才使关丹中华独中的筹建摆正大方向。

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之间一度產生的分歧,应视为“人民內部的矛盾",绝非“敌我矛盾",只要双方建立互信,顾全发展华教和独中的大局,冰释前嫌,將能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防止“有心人"企图分化,並打击华教运动的整体力量。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应抓紧契机,携手合作,力促教育部儘速修正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以符合华文独中体制,落实在关丹开办一所华文独中。

一旦扫除关丹中华独中筹建路上的种种障碍,预料全国华社包括檳州各阶层热心华教人士,必將同心同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国內增设另一所独中的目標。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