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55 辑



斗争需要智慧

2012-10-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矛头对外,才能有效的捍卫及发展华教",华教人士终於领悟了这个道理。

针对关丹中华独中是否可以报考独中统考的问题,董总改变了之前强硬的立场。董总指出,只要关中董事会坚持和贯彻行政与教学皆以华文為主,执行“3年初中、3年高中"制度,以华文為媒介语的办学路线,到时其学生要报考统考应该没有问题。

这符合大家之前的呼吁,暂时搁置关中能否参与统考的争议。毕竟现在距离关中报考初中及高中统考,还有4年及7年的时间,教育部会不会干扰关中没有根据批文採用3-3学制,没有人知道;未来数年的演变,包括大选后的局势,也没有人能够确定。

既然可能还有新的变化,搁置争议是明智的,以免扩大董总与支持关中的人士的矛盾,破坏华教队伍的团结。

而且,关中董事会日前与各大华团达致共识,政府批准关中的模式仅适用於关中,不应成為国内其他地方申办独中的先例。这说明,华团人士也认清关中模式只可以是孤立事件,不能成為缺口。

另一方面,董总也听取建议,开始接触友族同胞,加强争取华教公平地位的力量。董总举办的“1125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和平请愿大会",广邀朝野政党、各族文教及宗教组织人士出席,证明董总并不固执,但这种接触应该是持续性的。

926抗议大集会前夕,很多地方上的华教组织不赞同董总针对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结果董总在当天提呈的八大诉求,没有提及要魏家祥引咎辞职,只专注於华教所面对的大问题,让风波平息。

我曾经代表报馆接待董总访问团,我敬佩这些為华社义务工作的前辈,有的一早就从北马、柔佛驾车来吉隆坡,他们不求甚麼,只為民族教育。

我们向董总领袖提出华教课题的看法,今天看到他们採取伸缩性的态度,心裡也高兴。

董总数十来捍卫华教,始终如一,儘管在过程中可能一时走错路、策略不对,但是并没有私心;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在减少内部矛盾的情况下,达致目标。

统考是内部考试,因此董总的立场并没有错,不过用更多的时间观察,希望最后会出现转机,也没有违反董总的原则,这就是圆融的处理手法;希望董总领导也能以此解决增北华小董事会的风波。

世上没有完人,大家都需要学习。关中事件,让我们体会到“退一步想"的哲理。

怒气,让人分不清敌我;放低姿态,解决方案就可能出现在眼前。斗争不是蛮干,更需要智慧。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正视独中生不参加统考

2012-10-30 南洋商报/社论


彭亨复办独中工委会与华团进行交流,并达致三项共识,其中一项说明:鉴于彭亨州的特殊情况,政府批准关丹中华独中的模式仅适用这所独中,不应成为国内其他独中争取申办时的先例。

华总会长兼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长丹斯里方天兴指出,由于各地独中的情况与需求不一,因此在不需要以关丹中华独中作为案例。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早前曾在马华年度代表大会上声称,关丹中华独中以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为主,但学生可以同时参加统考。

关丹中华独中的办学模式争议不断,尽管彭亨复办独中工委会与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南大校友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华社研究中心、客联青、青运、隆雪华堂、森华堂及隆中华独中已就此达成共识及发表共同声明,但彭亨州及关丹华社跟董总、教总,甚至整个华社的看法,至今仍未能完全一致。

各区华社和学生家长对独中办学模式要求不一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可是,将政府考试摆在统考之前,无疑已让华文独中相应褪色。

一些独中重视政府考试甚于统考,是因为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这个绊脚石一日不除,独中不会获得正常及健康的成长。

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实况,是国内实行双轨制的独中,它们的很多毕业生都未持有高中统考文凭。由于政府实行中学五年制,而独中则是六年制,这些独中生在考取大马教育文凭后,便另寻深造,放弃参加高中统考。

没有高中统考文凭的独中毕业生比比皆是,这个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独中在办学上面对种种悬而未决的内在问题,也必须受正视。

校长和老师素质的不足,是许多独中办不好的主要原因。

没受过正统训练的校长在掌校、没经过师资培训的老师在执教鞭,都是许多独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在华社上下高呼维护华文教育的时候,这些老毛病不可视而不见。

独中教师的流动性极大,这可从报章经常出现独中征聘启事中找到答案,而教师在独中不能久留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待遇方面差强人意,因为这样,许多在独中老师一旦找到更好的待遇或成功申请成为政府学校教师,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

人往高处是无可厚非的,而一心一意留在独中的老师,他们对独中及华文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却着实令人钦佩,不过,当负责执教统考课程的老师看到一个个学生放弃高中统考的时候,他们岂能不感泄气!

独中生不参加高中统考,等于独中教育功败垂成,问题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

 

柔佛王国的Chinese School

2012/10/28 星洲日报/星洲广场


~作者:安焕然

1913年宽柔学校“公立”之前,新山到底有没有“华校”?这阵子在坊间颇为热络的討论。就目前能掌握到的史料认知,官方档案显示,在1913年之前,新山是有Chinese School的。

19世纪末柔佛王国之现代化,包括其教育的进步发展。早在1882年,柔佛就设立了教育局。有“柔佛现代教育之父”之称的Mohd. Khalid Abdullah Munsyi是该局教育事务的重要推手。1887年,柔佛教育局的12位委员中有一名是华人代表,他就是柔佛第三任华人甲必丹佘泰兴之子,新山潮帮领袖Seah Leng Chye。至1890年,新山已有Chinese School。根据《柔佛索引》(Johore-OfficialDirectory)官方档案记录,1892年新山这所Chinese School的校长是Tan Nguan Ngee。从此人名字的译音来看,应是一名潮州籍人士。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山Chinese School的创建,是英国全面殖民柔佛之前,柔佛王国重视多元教育,开明教育政策的產物。1902年柔佛政府更是颁佈政令,规定各族家长必须將家中年龄达7岁的男童送入学校就读。新山一间成立於1901年的Chinese School,后来就为那些没有能力读私塾的华裔子弟提供了另一个求学机会的场所。

根据Rahimah Abdul AzizRahmat Saripan在《Pendidikan:Asas Kemajuan Minda & Material DiJohor》一书的统计,从18501911年间,柔佛至少有2间“华校”。其中一间“华校”就是前述1901年创立於新山的Chinese School,另一间则是1911年由峇株巴辖中华商务局附设的启蒙学堂(即正修学校之前身)。此外,柔佛还有15间华人传统私塾。

2009817日,张礼铭以多份官方档案资料为基本论据,撰文〈宽柔,新山最早的华校?〉,刊载於《南洋商报.根》版,其文进一步指出,在1917年,新山著名潮籍港主林亚相的家属在向柔佛苏丹申请一块位於甘榜亚相(今士都浪苏丹依布拉欣路)的私人墓地时,申请书的附图测中亦清楚標誌该路段有一间Chinese School

至於新山这间Chinese School是否为“华‘文’学校”,则是另一个有待商议的课题。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一书,曾把早期华教的发展分为“华人私塾”、“双语学塾”和“新式华校”等3种类型。今人提及华教史,或许限於偏狭的意识型態,一般所谓的“华校”指的仅是“华人私塾”和“新式华校”,却忽略了“双语学塾”的歷史事实。以新加坡为例,早在1886年,已有一间由教会办的英华学校(Singapore Anglo Chinese School)。

这间Chinese School在初创之时,白天学华文,晚上学英文,是一间“双语学塾”。另,由土生华人林文庆等人於光绪二十五年(1899)筹建的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在筹设时,林文庆曾极力主张学校里採用两种语文混合课程的计划,它理应也算是一间双语学塾。虽然上述这两间Chinese School后来都改製成纯英文学校,但彼等在初创之时,都是主张中英双语教学的。它既不同於英文学校,也与我们传统认知上的“华校”有別,更与清季维新、革命势力及国民政府掀动的“新式学堂”或“侨教”,性质不同,属於不同的“华校”体系。

如此说来,1913年以前新山的Chinese School,是否为“华文学校”?还是“华人学校”?恐怕就如同今天关丹中华是否为“华文独中”的爭议一样,那是意识型態认知的问题了。惟无论如何,关於此Chinese School的具体內容,治史者还应当继续探索。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文:安焕然)

 

关丹中华独中返正轨

2012/10/29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刘汉良

筹建以来一波三折,险告陷入僵局的关丹中华中学,终於露出曙光,重返正轨,有望办成一所真正的华文独立中学,可喜可贺。

这意味,即使在未来再面对新的挑战,关丹中华中学將坚持办好华文独中的初衷,以不负关丹乃至全国华社的期待。

关丹中华中学是否是独中的爭议,最近取得了突破,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看来达致某种程度的共识,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凝聚力量,为筹建关丹中华独中而共同努力,此举確属华教及华社之大幸。

以董事长方天兴和署理董事长黄道坚为首的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上週二议决,关丹中华中学將严格遵守董总於1973年制定的独中办学方针。

在这之前,关丹中华中学申办委员会及建委会曾一再坚称,他们筹建中的中华中学是根据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双轨制申办,將会成为一所华文独中,而某些华团领袖也认为“见好就收"。

然而,由於原有批文至今仍未修正,教育部也毫无回音,再加上首相纳吉斩钉截铁地表明,中华中学是“具创意"的独中,学生规定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也允许他们报考(选考)华文独中统一文凭考试(统考),致使中华中学的“身份"(变种独中或私立国中)仍含糊不清。

针对首相的具体阐述,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和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却依然另有说法,中华中学学生可以报考统考,也未规定必须报考SPM,反使华社更感到混淆,隱忧难解。

庆幸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承诺,该校的行政与教学媒介语皆以华文为主,执行“3年初中、3年高中"制度,学生必须参加独中统考,也被鼓励报考政府会考。

双方应抓紧契机携手合作

他们甚至表示,倘若质疑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口说无凭,他们欢迎董总在该校正式开学时,前来视察整个办学情况。

或有感於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的诚意,董总强调,只要该校坚持和贯彻董总的独中办学路线,届时该校学生理应可被允许报考统考。

董总重申,这样的办学路线才是符合关丹和全国热爱华教人士的愿望和华教发展的长远利益。

由此可见,董总坚持基本原则与立场尤其是统考一事上,才使关丹中华独中的筹建摆正大方向。

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之间一度產生的分歧,应视为“人民內部的矛盾",绝非“敌我矛盾",只要双方建立互信,顾全发展华教和独中的大局,冰释前嫌,將能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防止“有心人"企图分化,並打击华教运动的整体力量。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董总与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应抓紧契机,携手合作,力促教育部儘速修正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以符合华文独中体制,落实在关丹开办一所华文独中。

一旦扫除关丹中华独中筹建路上的种种障碍,预料全国华社包括檳州各阶层热心华教人士,必將同心同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国內增设另一所独中的目標。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