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41 辑



马华须“硬"起来让华社有感

2012-10-1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廖宏强

最近有关华教课题的讨论有两个,董总发起的“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以及教育部公佈的《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926的抗议行动在风雨中如期举行且和平落幕。马华中央教育局则在106日举办了有关大蓝图的研讨会,藉此广泛接受教育人士和家长的意见。而代表华裔的马华针对这两个课题的反应都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宝贵的课。

第一,董总在抗议活动最后大转弯隻字不提倒魏,只呈上了8大诉求,按首相署部长纳兹里之语“董总八大诉求合理,包括全面承认统考"。董总的自制与顾全大局的智慧,必须给予肯定。而纳兹里温情接待,也温暖了华社的心,比起盾牌一字排开的红头兵、拒马、水砲、催泪弹等等“迎宾"大阵仗,这是很好的示范。

然而,纳兹里的“真心话"却无异呼了自认為是华裔代表的马华一巴掌,尤其“他们是没有错的……"这句话。如此看来,领导董总的一群老人都没错,那岂不就是与华社认知有落差的魏家祥的错!而身為政务官,魏家祥执行政府制定的政策,哪裡做“错"了?转过来绕回去,这不就是政府自己制定的教育政策吗?纳兹里做好人,却无心捅了自己人,逼得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马上跳出来坦言纳兹里的言论令他难做,魏家祥也立刻回应那只是一般的外交辞令,一切彷彿又回到从前由零开始。

大蓝图於华社最大的疑虑就是政府建议把国小国文课程纲要纳入华校一事,因為只是初步报告,有关措施仍未下定案,马华才举办有关大蓝图的研讨会,让关心这个课题的人民表达意见,再带入内阁或直接提呈给教育部。真是如此,那在制定《教育发展大蓝图》的过程中,马华的角色在哪?抑或是马华和华社的认知落差有如万丈深渊般深?以至其实这是马华可以接受的大蓝图,华社的疑虑就丢给当家作主的巫统作参考?身為政务官,魏家祥执行政府既定的政策,又哪裡做“错"了?

就纳兹里处裡926抗议行动所发表的言论,大家不必过度解读,纳兹里只是示范了如何处理抗议活动而使之和平落幕,而《教育发展大蓝图》研讨会后究竟对大蓝图的定案有甚麼影响才是马华真正“起死回生"的返魂丹。

作為华裔代表的马华,也是执政55年的国阵党团之一,如何能在政治现实的考量以及华社的期盼之间取捨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无异是很大的考验,也就不能再以政务官执行公务的心态来应对华社积压多年不满的偏差华教政策,双手一摊只是耍嘴皮子酸溜溜的自曝执政党团成员之间的矛盾来推拖。

魏家祥虽然躲过抗议被迫“下台"的窘境,儘管要他“下台"的理由牵强,然而魏家祥如果主动“辞职",对於一位政务官以及民意代表来说,主动展现与民同甘苦的动作,强力展现换人不换脑袋,没人会比他做得更好的气势,则如此有Guts的魏家祥,不要说檳州首长林冠英,连民联“共主"安华恐怕也要敬畏三分。而今,“最好的时机"已过,马华到底是往上提昇或是往下探底?真的不能只是嘴巴讲讲罢了,而是必须“硬"起来让华社有感。(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廖宏强旅台医生作家)

 

正视国小化华小危机

2012/10/11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于9月中公布后,华社的反应几乎可用“惶惶不可终日”来形容,咸望政府“放过华文小学”,马华乃于日前邀请多个华团召开研讨会,表面理由是向华社解说此大蓝图的包容性,大家已从报章上知悉其解说内容。

出席研讨会的教总主席王超群与董总有一个相同认知,即大蓝图有意把华小“国小化”;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忠良则指出若按照大蓝图计划来“强化”华小国文水平既不切实际,且华小辍学率恐会增加。

教总和校长职工会会员具公务员身份,后者更是在任公务员,所以他们据理直言勇气令人钦佩,母语教育危机当前之时,我们正需要这些有良知的人出来仗义执言。

强化国文改变华小特征

惟马华代表们可能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故尔为大蓝图说好话,只拣好的来讲;当然,他们也可能确实认为大蓝图对华小有利无害,至于谁是谁非,华人心中自有判断,所谓人人心里有把称。

而且,“大蓝图绝非1956年拉萨报告书的延续”,这种诠释权显然不在马华手中,更希望马华不好重蹈陈修信时代的覆辙,在发展华教的路上与董教总分道扬镳而至南辕北辙。

若按照大蓝图的计划来“强化”华小的国文水平,华小的华文华语授课时间肯定大大削减,当教育部推行英文教数理时,华文授课时间已被削减,国文授课时间却增加,假如落实大蓝图计划,华小华文授课时间再进一步大幅削减,华文小学的特征势必荡然无存。

事实上,要求华小的国文水平与国小并驾齐驱,毕业生人人可直上国中一年级,这样的要求根本就不切实际,也没有这种需要,也不可能达到这目标,因为华小的国文水平低于国小是理所当然的事,即如国小的华文班每周增至10节、12节,其华文水平也无法赶上华小。

须防重演中学改制历史

政府为什么要大幅增加华小的国文节数?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消化”过多的国语教师,因为调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任教引起华社极大反对,现在派他们去教国文,你们没有理由反对吧?另一方面,教育部也不必为华文师资不足而受人责难。

“强化”华小国文人水平,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单元教育思维,因为有单元教育思维,才会有刻意失衡的师训政策,也才会有“强化”华小国文水与撤消预备班的计划。

换言之,这分教育发展大蓝图极可能是为落实拉萨报告书的“先遣队”,华社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力促政府撤消这种“强化”华小国文水平的政策,董总、教总以及校长职工会绝非杞人忧天,华社必须慎防华文中学改制后,原本已不多的华文教学时间被蚕食的历史在华小身上重演,别让华小变成只有一科华文课的“华小”,也即“国小化”华小。

(文•罗汉洲)

 

国会上书之后

2012/10/10 (砂拉越)联合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

有留意网络新闻的读者,就得知拥有83年历史的吉隆坡精武华小传来政府有意征用该校大约15千平方尺校地,以供新闻、通讯与文化部发展一项计划。

步行至国会上书首相是董总过去2030年来的第一次。926行动是希望朝野政党222名国会议员能了解到华教问题的严重性,让首相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个第一次的行动,到底能否让国家的领导人意识到华教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我国独立超过半个世纪了,华教课题从来不曾间断过。没理由国家领导人没有意识到华教问题的严重性。坊间说政治人物,都是高级演员,他们不可能没意识到华裔最在乎的课题吧!对人民来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对政治人物而言,再少也不能少选票。因此,董总有必要思考,在国会上书之后,是不是继续搞和平抗议行动?

虽然董总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和平抗议行动必须要有新的高度。董总必须从政治人物的考量中做出新的行动方略。除了根据国内的政治局势来做出调整,董总还得改变目前的形象。

董总目前在华教课题上,少了教总以往如影随形的支持。董总有必要重新设立自己的定位。到底董总是不是一个专门搞和平抗议行动的团体,抑或是为了华教而敢怒敢言的民间组织?

通常人们判断一件事情,皆会先看表面。知乎此,董总在形象包装上,必须停止强调举办和平聚会,应该转而向外界表达,董总是一个有原则的组织。组织未来的方向,董总应停止向外界宣扬是为华教而奋斗,并转型为一个为母语而展开斗争的组织。当把自己定位为维护母语的组织后,才把自己主要的工作投入在华教课题上。

华裔人口比例在这个国家不断地下降。董总在未来为华裔争取教育权利时,必须与其它民间教育组织合作,才能引起政府高度的关注。在政府往转型的方向改革之际,董总是否该把自己提升为全民的教育组织呢?

孙中山曾云: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董总既然不求官位,就得专注在教育界做大事。要干一番事业,就得有更广阔的胸襟和高远的视野。926之后,董总该转型了!

(吴嘉豪 ·教育工作者)

 

预备班不可废除

2012-10-1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老师

预备班绝对不可废除,废除了,我们的后进生何去何从?

在笔者读书的年代,华小毕业生无论国语掌握能力如何,都会编入预备班,没有像现在般可以直接升上中一的。在预备班的那一年,笔者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对教书充满热忱的巫裔年轻女教师,她活泼的教学方式,孜孜不倦的引领我们游走於国文世界,从发音、语法、到故事民谣诗歌,无一不深深的吸引我们,也让我这个在五年级检定考试中国语不过关、一升入预备班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听懂国语的学生,在短短一年内,国语掌握能力突飞猛进,到升上中一时,因為国语已掌握了,所以歷史科学地理等其他科目学起来也驾轻就熟,往后的一切考试皆顺利过关。

相信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语文掌握能力不好,那应用有关语文学习的一切科目都是徒劳无功的,就好比前几年开始的英语教数理,除了一些英语好的少数学生外,大部份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大家可见一斑。

预备班不可废除,但课程与师资方面必须整顿,校方也必须改变对预备班的忽视。就笔者所执教的学校而言,预备班真是可怜可悲及可叹,他们的存在被视為可有可无,校方从不重视他们的进展,甚至很多校内活动都没把他们纳进来,而凡进预备班的同学,首先必先被标籤為“坏学生",学生稍一犯错,必被判以重罪,累积违反纪律分数节节上升,很快就被勒令停学。可怜这些国语差的同学一上到中学,国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还未来得及应付环境与语言的差异,就傻乎乎的被标以各式各样的罪名,再加上校方认為它的存在并不重要,安排教这班的老师朝换暮改,且多非国语主修老师,被委派来教预备班已让他们异常不满,认為自己不幸,想尽办法推掉这一班,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把学生教好?

另一方面,让国语差的同学留在小学进修一年国语后再升中一也不是恰当之举,眾所周知,学习语言需要的是环境,少了好环境的影响,学习语言的进度非常缓慢,除非小学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学习国语的好环境,要不然在小学多呆个三五年也未必可把国语修好。

总而言之,预备班绝对不可废除,学校的积极看待及用心的改善教学素质才是上上之策。(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老师)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