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钻狗洞爭取关丹独中?
2012/10/26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李生
不久前,曾任「华教基层代表」的一位老先生在一篇评述关丹独中的专栏文字中提出「钻狗洞」论,大义凛然地教导读者说:「我们真的要钻狗洞去谈华教吗?不,办华文教育是堂堂正正的事,特別到了这个时候。」
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原本想招朋唤友一起弘扬他的主张,身边冷静的好友却泼冷水说:「且慢,先审视他如何不钻狗洞再说!」於是,我们分头找出他的几篇大作细读一番,原来他说的不钻狗洞、堂堂正正要做的——不过是爭取修改批文。朋友说,这还是钻狗洞啊!
了解法令再谋对策
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在法治社会,任何权力机关的批文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必须依据现行法律发出的。在涉及关丹独中復办的课题上,权力机关就是教育部,现行法律就是1996年教育法令。所以,任何办校批文的发出或修改的依据就是1996年教育法令。如果要求教育部修改或重新发出新批文,我们就应该对1996年教育法令有所瞭解,特別是要知道教育法令对於华文独中的態度是怎样的。
还好这方面的资讯不难找。上董教总网站就可以看到1997年6月28日董教总针对1996年教育法令问题所发表的严正声明。
董教总声明中有关独中存亡的一段说:
「第17(1)条明文规定:除了新法令下所设立的国民型学校(华、印小学)和被部长所豁免的任何教育机构(学校等)以外,国语必须成为所有的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这就是说,所有的学校(包括独中)都必须以国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除非这些学校已获得部长豁免。……华文独中不属於国民型学校。依照第17条(1)的规定,独中就必须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除非获得部长的豁免。到目前为止,独中並没正式获得部长的豁免。」
在有关统考问题的另一段说:
「第69条(1)(关於禁止举办考试的条文)……在这项条文下,没有人(或学校等教育机构)可以擅自为学生(不论是政府或私立学校的学生)举办任何考试,除非事先获得考试总监的书面批准。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任何人(当然包括董教总)都不能为政府或私立学校举办任何考试。」
在结论中这么说:
「综上所述,华小、独中和统考的继续存在,看来將需要依赖部长给予豁免,比旧法令下无需豁免的情况,倒退了一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1996年教育法令》比《1961年教育法令》更加严峻。」
因此,要求以1996年教育法令为依据发出或修改的批文,再多也不过是要求教育部长行使他的豁免权。
是的,如果部长愿意行使豁免权,他可以让华社安心去「办一间符合独中特质的华文独立中学」。但是,如果「堂堂正正」的话,不是应该从根本上要求所有公民义务与权利平等,要求公平对待母语教育吗?现在要求修改或重新发出办校批文,不过是希望部长法外施恩!
爭取修订教育法令
无论如何,我和朋友都非常认同老先生所说的「办华文教育是堂堂正正的事」,特別是他那句「特別到了这个时候」真是可圈可点。「这个时候」有什么「特別」?
这是大选前夕,「这个时候」讲话当权者比较容易听得进耳。
「这个时候」政治两线制已经形成,朝野互相制衡使到当权者不能那么容易说了就算。
「这个时候」是资讯时代,要一手遮天或指鹿为马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这个时候」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改革开放,再想抱残守缺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国家领袖对独中的註解以及教育大蓝图即將推出的措施,在在显露了1956年拉萨报告书讲明要驶往单元主义「最后目標」的机车还在前进。为什么不在內外形势都有利於华教的「这个时候」做点什么?
「这个时候」为什么只是想到修改一纸批文而不是整个法令?「这个时候」董教总是不是应该考虑起来领导修改教育法令的运动呢?
华教先贤日学习《重阳》这首词
2012/10/26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汤毅
对「词」,我一窍不通。只是喜欢读,但不求甚解。不过古诗词这「东西」,只要你一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淒淒惨惨慼慼」,你就会被迷倒。
今年10月21日,董总在怡保举办「华教先贤日」。从文件上知道,当日是农历九月初七,离开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只早两天。重阳节思念亲人,由这个节日联想到一首描写重阳却与眾不同的词《重阳》。再从对这首词有关的解说中瞭解到其中有许多意境是可以用来和这里的同道友好互勉的。
这首词《重阳》,是毛泽东写于1929年10月的作品。当时毛主席征战在闽西。从1927年10月红军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以来,打了许多漂亮胜仗。
这年重阳节,他在闽西根据地,战地风光无限,他借景抒情,表现战爭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以下是该首《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主席在上世纪20、30年代填这首词,当时正是中国面对內忧外患的艰苦年代。即使在党內,排挤他的势力也很强。但是就在这困难的时刻,他吐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他看到「战地播种著英雄的头颅,灌溉著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公木)的情景,他感到的不是悲观绝望,而是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他欢呼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那是形势不断变好,形势不断发展,部队不断壮大,「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公木),于是,他唱出了「寥廓江天万里霜」。
学读这首词,我有3点领悟:一是,我想他说明了歷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规律的,而这规律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他看到了这个规律,所以他对他追求的事业信心十足,勇往直前,而最后取得了胜利。
二是,如看回我国,为华文教育的斗爭中,虽然没有这么悲壮的场面,但华教队伍中看不到前途,找不到方向的人却不少。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歷史发展的学习。我想董总举办「华教先贤日」,其目的在于缅怀千百位曾为华文教育作出贡献的先贤,但最重要的我想还是在于希望华社和华教工作者看到前途和確立方向。
三是这首词也告诉我们,200年来,华教运动工作者作出一个接一个的努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和发展,但却还不是「华教的春天」。但看吧,隨著形势的发展,华教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坚持战斗,胜利就在前方。
乐观其成,期待成果
2012-10-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在华小4至6年级推行国小国文课程,只是一个建议,若华社在瞭解课程内容之后依然反对,那华小可以继续採用原有的课程纲要,也可以保留预备班。
他也透露,教育部将在近期内邀请董教总、马华及其他教育团体,就相关课题进行交流和会商。
我想,这样的事态发展,华社会乐观其成,也期望会议能取得实质的成果。虽然,这个会议早就该召开了,但迟到总好过不到,最重要的是,各方能开诚佈公,至少把问题都摊开来谈。
《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之所以引起华社的反弹,不能否认的因素之一,就是事先缺乏沟通和交流,以致华社担忧:它的背后有甚麼议程?会不会导致华小国小化?
慕尤丁澄清,教育部纯粹是希望把华小生的程度提昇到与国小生一样,并无任何邪恶的目的。“难道华社希望看到华小的国文程度一直落后吗?"这是他的疑问。
我想,这也是很多马来官员的疑问:“提昇了华小生的国语程度,就可以废除预备班,就可以早一年进大学,这样,不是很好吗?"
在他们看来,华社的看法很奇怪,因為,同样的建议,印裔社会却非常支持(副首相语)。
华社真的那麼难以理喻吗?
这裡,除了沟通不良,显然还存在著某种偏见和不信任的问题在作祟。
华小生的国文程度欠佳,文化差异和家庭用语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并非通过强化国文程度就可以补救,“加多一些比较深奥的字匯"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弄巧反拙,使到更多的华小生望国文而生畏。
华小生的国文问题,应该交给华小教师和华人语文专家来研究,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对症下药,而不是交给一群不瞭解华校,对华小生学习国文的问题一窍不通的所谓专家,像瞎子摸象般地作出想当然耳的建议,结果愈改愈糟。
或许,教育部更大的目标是通过“统一"来达到“融合"的最终目标。但这种所谓“融合",是与华社所崇尚的“多元"有所冲突的。“融合"意味著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部份或全部种族特色,“多元"则是强调和而不同的宽容概念。
今天这个时代,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会愈来愈多,世界也因此更进一步地走向多元,但愿我们的官员能看到这一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把视野扩大,把宽容两个字摆放於心,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走在前端!(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只是建议
2012-10-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张庆禄
或许华社与家长们是白担心一场了。针对《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裡头提及华小4年级起国文科改用国小课本一事,教育部长兼副首相慕尤丁说,这只是一项建议,华社可以拒绝,教育部不会强硬推行。
依教长所言,只要华社反对,有关建议就会喊停,这是听取民声、俯顺民意?
这裡头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当局提出建议、制定政策时,到底抱持怎样的态度,用甚麼方式来思考?
固然,《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并非最后定案,仍有改善与商讨空间,但是这攸关我国教育未来的展望与规划,当中的构思与建议,必须是深思熟虑、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產物,而不应该是可随意撤换的“建议"。
以华小4年级起国文科改用国小课本為例,我亦是不赞成,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这项建议背后的理据。简单的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唐突的跳级,犹如洋人刚学了几堂华语,老师就一边把头晃来晃去,一边教他唸“赵客縵胡缨,吴鉤霜雪明……",这完全违反教学需依序渐进的逻辑,跳跃得非常离谱。当中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都知道,為何当局却漠视?
面对华社的反对,当局也没有拿出理据来為这项建议辩解,而只是强调未定案。我疑惑的是,如此重大的建议,难道没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撑?难道这项建议竟是如此“不堪一击",没有理据供眾人进一步讨论与思考吗?
当局不能在理据不足的情况下,就异想天开,贸然建议新政策,然后在遭遇强烈反弹下,就摆出俯顺民意的姿态,撤回建议。这不是在筹备新年晚会节目,我建议设卡拉OK环节,你建议表演跳“骑马舞"的情况,教育发展大蓝图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建议"含有更严肃的内涵,应是认真思考及反覆检验的產物。
可惜的是,从以前到现在,许多所谓的建议(政策),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我们有曇花一现的小学跳班制,也有兜兜转转,回到原点的英语教数理风波。
任何的建议,背后都应该有合理的理由,以及符合逻辑的推论。本该如此,不是吗?(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张庆禄‧新闻从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