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6 辑



双轨制下的孩子,你们都好吗?

2012/10/08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黎晓晓

200612月,一考完大马教育文凭SPM的老大对我说:「妈妈,请帮我把床上的拿去洗,我很久没用了。」

「盖了被那么舒服,我怕早上爬不起来温习。」原来SPM考前一个月她常温书至凌晨一、两点,早上八点爬起来又啃书是用「不那么舒服」的睡眠来鞭策自己,听起来有点古人用头发悬樑发奋用功,防止打瞌睡的苦学味道,是吗?

不要恭维我「你的孩子真用功」,「怕输」的家长会巴不得孩子多读书多考试多用功,忽视孩子內心受压抑的事实。但我这种不怕输只怕孩子读书太拼命而出事的异类家长,在听了从小自动自发读书考试永远拿全A的孩子的解释,心里除了苦涩,还有心酸,还有庆幸。

庆幸孩子在奉行双轨制教学与精英主义的独中顺利熬过五年「苦学」的日子,跟二十五年来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的同儕顺利熬过考验,並且终点在望,欢喜迎接渴望已久的长假……

双轨制教学固然会给已习惯被家长被学校要求用功学习的孩子学习两种课程的巨大压力。

可是,可是,制度是人订的,本意是好的制度若管理不当,在掌校者、教师与家长三个环节中出现缺失与流弊,首当其衝的正是我们最爱最关心,却也是在倾向威权统治的华校里,最没有「人权」与选择权的孩子。

是的,孩子们没有选择,尤其在马来西亚有欠专业的教育现况下,从小就被迫学习三种语文,绝不能输在起跑点的我族小孩,他们不可能有成功教育傲视全球的芬兰小孩的幸福。

根据《东方日报》教育版(4.9.2012)报道,这个僻处北欧边界,人口5387,0002011年)的极地国家的中小学生在「分类、排名无理,竞爭、资优、菁英无益」的自由与平等制度废里公平受教,在该国教育部「擬定长期策略、坚持核心价值、改革师资」四十年后享受成功教改的果实,交出让全世界惊艷的教改成绩单。

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非但不能享受这种国民该享有的教育品质,反而只能在被动地在变质的双轨制里盲目追求分数、追求排名、追求两张文凭(SPM及高中统考文凭UEC)在混淆的价值观里与永无止尽的功课作业报告大小考博斗。

最可怕的是,在教育事业商业化的过程中,双轨制的危害性不易被察觉。今年九月十一日,我有幸在《东方日报》的《八方论见》栏中读到笔名于东令我深有同感的真知灼见:

过分强调或突出双轨制,必然会削弱母语教学……弊病明显或不明显地体现在学习深度、民族文化素养提升、道德观树立和修身养性的薰陶上。

(见于东《独中发展前途与內部潜在之危机》11.9.2012东方日报名家版)

如何帮助孩子在双轨制里顺利学习而不出轨?

爱孩子的父母以爱为名,会不惜付出比学费还高的补习费把孩子送进帮孩子考取高分的补习班,在长达八小时的上课时间后再接受至少两小时疲劳轰炸;更可怜的是那些通车的孩子捧著与背沉重无比的书包与课本作业(只要能帮到孩子读好书考好试,家长不会犹豫;买再多再贵的参考书也不会手软;负担再重也不会牺牲孩子的教育费补习费),舟车劳顿后还得拖著累的身体去完成一科又一科的作业,才能满足家长、老师与英明校长对考试成绩的严苛要求。

亲爱的家长,请试试不要以爱为名逼迫孩子去追隨你们怀抱双轨制应试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迷思;一旦他们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关心、理解、爱护与扶持,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初中生孩子特別痛苦与反叛;十六至十八岁的高中生孩子在前三年的压抑、无助、挣扎与叛逆后会因种种原因选择不同的精神出口,反过来给你更多严峻的人生考题,到时你才来惊呼「我错了吗?」已太迟了。

 

全面解决华教问题

2012/10/08 光华日报/社论


我们也希望华教发展能够随着政府严正看待及纠正过往所犯下的过错后,能够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正轨,则过去数十年来华社的隐忧得以消除,华裔子弟的教育不再受到诟病,则国家幸甚,华社幸甚。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廖中莱昨日在马华主办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研讨会后表明,华教发展将全面纳入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内,这不啻是华教人士感到欣慰与高兴的消息。

据指出华教界一路来所面对的华小增建、搬迁、拨款及师资问题,包括中学华文师资方面的问题,向来都成为华教界诟病与头痛的问题,希望在纳入教育发展大蓝图后,能够获得教育部严正看待及解决处理,以后不再成为华教界所忧虑的问题。

相信各方面人士都会认同,自从拿督斯里纳吉担任首相以来,政府在教育政策方面的态度已经起了相当大的改变,他强调,所谓的单元化与同化的教育政策已经不复存在。

不久前,政府通过教育部发布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已让民众对政府认真看待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华淡语文教育的实行,开始有了沿革,不过由于拟定教育发展大蓝图方面的教育专才,并不真正确切了解华教界以及淡米尔教育界人士的看法与感受,因此,当大蓝图出炉后,有人以换汤不换药的评语看待这份教育大蓝图的建议。

马华方面一向来把捍卫和发展华教视为生死承诺与责无旁贷,故此,乘此时机,主办教育发展大蓝图的研讨会,广邀教育界人士,董教总以及各华团派出代表出席研讨会,并归纳研讨会的意见与建议,把小学组的17项建议及中学组的13项建议,总共达到30条建议,向主办当局提呈。

而归纳主要的建议,是要求将华淡纳入教育主流,以及保留预备班的意愿,这两项主要的意愿,都符合了国内华社及印裔社群的广大意愿而其中保留预备班的意愿,更明显地照顾到那些学习进度缓慢的学生,而不被牺牲在教育的主流内。

综合各造提出的宝贵建议与意见,我们希望,马华能将这次主办的教育发展大蓝图研讨会的30点建议全面提呈给我国政府,并争取将这些意见完全接纳并实施,这才能消除华教人士向来对教育发展的忧虑与对政府的意见。

我们也希望华教发展能够随着政府严正看待及纠正过往所犯下的过错后,能够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正轨,则过去数十年来华社的隐忧得以消除,华裔子弟的教育不再受到诟病,则国家幸甚,华社幸甚。

 

快献议,勿马后炮!

2012/10/0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对《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內容不满,或想提建议?那就趁教育部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开放日,或政党与教育组织主办的研討会,提出建设性意见。

千万不要等到收集民意的开放日结束,或落实新的教育措施时,才事后孔明指责教育部漠视民意。

民间、党团对《教育发展大蓝图》褒贬不一,这与政府推介的国家转型计划、经济转型计划、大吉隆坡计划般,支持与反对的意见掺杂其中;不论支持或反对,党团、非政府组织及公眾,都可以通过正確管道提意见,教育部于6日起举办的巡迴开放日,是其中一个表达立场与意见的途径。

正確管道提意见

《教育发展大蓝图》推介后,华教组织与华社表达对华教前途担忧,尤其是担心《教育发展大蓝图》令华小国小化、废除预备班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华小师资、华小僧多粥少等等,这些意见都必须通过正確管道反映。

相关组织爭议《教育发展大蓝图》换汤不换药、朝向单元教育最终目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与其爭议教育部目的,倒不如先放下歷史包袱与成见,先向教育部表达立场及提出可行的建议,让当局审核与处理。

先放下歷史包袱

教育部须正视各造针对《教育发展大蓝图》提出的建议,並且应以实际行动纠正初步报书告不完善之处,以及不利华教发展的內容,以解华教组织与华社之忧。

要在13年內达到《教育发展大蓝图》设定的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蓝图肯定对下一代带来深远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素质能否提升、华教发展空间会否缩小,你的意见非常重要!

 

今时不同往日

2012/10/07 光明日报/ 专栏


~作者:王增文

这几年来,独中的招生情况和过去大不同了,尤其是中南马地区,学额爆满促使各校不断在调整招生的方式。过去独中的招生宣教工作进行得相当辛苦,每年必须低声下气地向各华小校长索取小六生的住址,然后整理所有地址后,再组织教师团队按地区挨家挨户去访问家长,校方必须事先做好妥善的规划,让老师们准备充足的学校资讯,以便与家长会谈时,能够隨时应对。

那个时期,独中还没有出现学额爆满的情况,所接触到的家长,对独中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者沟通顺畅,在面谈后就当场报名,这对於招生宣教的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总算为学校爭取到多一名学生。当然,仍有家长对独中教育抱持质疑態度,即使费尽口舌,也未必能够说服家长。

上门招生宣教嚐闭门羹

更有一种情况,来到家门口,面对了闭门不见的窘境,情况好的话,至少还有机会留下资料作为参考。像以上各种情况,相信不少独中老师都曾遭遇过,由於各地独中的发展情况不平均,挨家挨户去招生虽不多见,但对於发展困难的独中来说,还是有其必要。

独中除了过去那种挨家挨户的招生方式,现今常见的招生方式莫过於组织师生到华小去向小六生宣教,这种做法也无形中向华小老师进行宣教,毕竟华小老师对学生未来升中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许多家长未必明白孩子升中学將面对怎样的问题,往往会向华小老师请教。另外,组队到华小去宣教,还有另一项积极意义,那就是让独中生自己来现身说法,学生的谈吐和形象,就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品质,往往更具说服力。

独中经歷了长时间的经营,在困难中一边办学,一边宣教;在宣教的过程中,屡败屡战,从处理招生工作经验中,不断地思索如何找出一条改善学校的道路,这也体现了独中办学的群眾精神。至於从招生的过程中,学校动员了师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影响大眾接受独中教育,像这样的办学模式,实有別於其他源流的中学教育。

因此,回想起数年前在处理一宗学生个案的时候,一位家长表示“独中就是华社",从招生宣教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非常正確的。独中之所以是独中,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大意义在於它也是社会运动啊!(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