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星期日

新加坡无奈殖民地情结



2012/10/13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官报感叹新加坡掉入了猪八戒照镜子的尴尬,不过,事实上,城市国家两难是一个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伪命题,因为李光耀已经承认新加坡还不是一个国家。

新加坡独立建国47年,却始终还只是一个国际城市,之何以如此不幸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人民行动党政府还无法摆脱,新加坡为西方资本世界服务的旧日殖民政治思维。或许,可以这么说,独立建国只是李光耀的政治愿景,不是实际目标。

二战后,英国人把新加坡从将要独立的马来亚分开,为的是要保留新加坡作为西方世界在远东的军事,政治与经济基地。英国人选择李光耀为自治邦的总理,是因为李光耀能够满足英国人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李光耀乐意与有能力,维护英国人在远东的利益,所以你办事我放心。

一位英国学者认为,东南亚的地方政治斗争,是冷战思维下的代理人斗争,在地的当政者是西方资本世界的代理人。社阵主席李绍祖批评李光耀,新加坡是伪独立,说的就是这一个观点。

历史上,李光耀在新加坡独立后的首件事,是决定在市商业中心保留来福士铜像,广而告之世界,新加坡不忘旧主,仍然是在为西方利益服务,以凸显原有的殖民地心态和本色。

当下的新加坡官方历史,沿用英国人的政治立场,把反殖民的独立职工会运动,和华校学生运动,视为是颠覆国家稳定的反社会行为。李光耀的这种政治历史观,和其他战后独立的前殖民国家,南辕北辙。在印度,人们敬仰甘地是反殖民运动的圣雄,在印度尼西亚,领导人民反抗荷兰统治的苏卡诺被尊为建国之父。

新加坡在反殖民运动的历史上,语焉不详,既没有纪念独立建国的地标,也没有反殖英雄人物的故事。话说当年有一座独立桥,由两个石狮守护,如今人是物非,独立石狮沦落荒郊;反殖与独立建国之事迹,亦早已被历史淡忘。

新加坡何以如此讳忌谈论,进而厘清,推翻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历史事迹?或许,这是因为统治新加坡的殖民主义思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加坡政府政策的影响?

回顾历史,新加坡的演化轨迹,就是在这一种政治背景下进行。李光耀更关注于通过经济发展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建国只是用来规范,和改变社会的政治口号,不是一个明确的行政方案。李光耀的无国论就证实了这一个观点。

近代的新加坡是冷战思维下的经济受益者,而新加坡能够晋升为亚洲四小龙,并非新加坡模式的优越,而是得益于美国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为此,新加坡对西方世界的任务是,抗衡和围堵,任何不利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势力集团。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以及李光耀对中国的种种讲话,可以从这一个角度去了解。

新加坡对美国的回报是,从不间断的每年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武装设备,以及和澳大利亚一样,作为美国在亚太的前哨站,建设樟宜海军基地让美国舰队驻扎,为美军提供后勤服务,包括美国水兵的陆上慰劳娱乐等等。还有,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行动中,随时候命,听从差遣。

经济方面,1968年的亚元市场是美国银行的主意,在东京和香港拒绝政策妥协之后,新加坡欣然接受献议,答应修改相关税率,成为亚太美元的集散中心,帮助完善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财务体制。

从这一点来看,新加坡金融业,是为西方资本世界服务,近年来,尤其是为了满足国际资本家的金融需要,包括取代瑞士成为世界的避税和洗黑钱中心。这就是新加坡作为利益代理人的报酬。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兴建拥有赌场的综合度假胜地及主办F1车赛,废除遗产税,都有助于这个环球都市成为工作、居住与玩乐的好地方 ’。这些玩意儿纯粹是为了满足国际超级富豪的优质生活需求,和普罗大众沾不上边。

另外,新加坡作为国际城市,吸引全球,有开放经济体的属性,是自1819年以来就是如此。为此,在新加坡是为西方资本世界服务的前提下,‘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的跨国企业在此投资及设立区域总部’,自不在话下。简单来说,新加坡成为国际城市,一个国际经济分工的中转站,是新加坡开埠的历史成果,政府政策的效率性,只是需要而不是足够的条件。遗漏了这些事实,就必然会高估李光耀的政绩。

从这些简略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到,一个独立自主近50年的新加坡,依然维系服务西方世界的旧思维;李光耀也经常告诫新加坡人,必须以西方为马首是瞻,改变自己去适应国际潮流,避免被时代淘汰。

李光耀的言外之意是,新加坡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的政体,只是西方势力在远东的中转站,因为脱离了西方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眷顾,新加坡只能回到和马来西亚结盟的日子。

在两害取其轻的选择下,新加坡唯有保留殖民地思维,持续忠心的为西方资本世界服务。或许,这也是李光耀的国不为国论述的另外一种解读。

来源:《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