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50 辑



华社向教育课题提意见

2012/10/24 (砂拉越)国际时报/言论版


~作者:宇同

教育是延续的。绝不能因政治的变更而处于朝令暮改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二战后独立的亚洲新兴国家,没有对其国内教育基本政策作出巨大改变的原因。

目前,我国政府公布明年开始推行的我国教育发展大蓝图之前,为了让各族人民群体提出意见与需求,政府当局曾召开与民对话会,收集民意。

收集民意之中,与华社的相关对话会很受华社的重视。由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博士召集的对话会,就得到华教董、教总组织、有关校董会、乡团及执政华裔人物和华教人士的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砂州的一些特殊情况与西马半岛有异,州董联会发起在古晋、诗巫等举行对话会,出席者同样是踊跃的,并且提出州内的华教,包括华小和独中之课题更有实际的意义。

本州华社谈教育,除了华小独中更延伸到教会开办的小学,乡区微型小学的状况以及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广泛讨论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

无可否认,一国的教育制度,与人民有莫大的利害关系,而我国的国情相较邻国是特殊的。我国的华小和独中,自独立以来就是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个部份。因此,它是任何朝野政党须要关心的一项从政项目。在本州,我们已知立党时间最久远,党员含盖华、达等族群体的人联党,一直重视与协助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当政府的教育政策有更动和不利母语教育发展的迹象时,都能站稳立场,维护母语教育的存在。而在过去的近3040年里,更通过国、州的国阵议员之拨款,使州华小、独中得到援助。现在,我们看到古晋中华中学校董会也与人联领袖对教育课题进行互动,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管道,以强化我们华社对母语教育的更好发展。

而教育永远是新兴国家的施政要点之一,这是我们要重视的,我国政府"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因素所在。而看待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宜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切入,考虑多元民族的性质,也肯定我族的地位,即要关心母语教育的发展,更要肯定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全盘顾及我国的民族与文化特征,这是执政者制定政策的前题,也是我们审核国家政策的条件。在本地主办的华社关心教育蓝图会,我们注意到有某政党代表的一种特殊意见,即从中学生的角度来处理国家整体教育课题,这是合理的,也是客观的。

总之,对于教育大蓝图中的华教课题,华社应争取时间,从各方面提供有益的意见。我们深悉华教兴起时间悠久,前人辛苦办学的努力,我们要继承开来。本市中华校董会的领导人能与有关政党的领导互动是值得鼓励的。我们更希望见到更多的办学团体和有份量的社团组织,如商会等也能积极关心我国教育和华文教育的共同发展。

 

关丹「二不像」中学之我见

2012/10/25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古元佑

关丹那所似驼似鹿的「二不像」中学,不仅造成华社意识形態分歧,彼此关係恶化,譬如马华VS董总,闹得甚凶。毕竟华社的意愿,与「国阵」或说「巫统」的政策在政治意识上南辕北辙。历史是一面镜子,吾人应当借鉴经验和深刻教训,监督落实,防患於未然。

偏偏笔者日前在《马来西亚前锋报》(Utusan Malaysia)阅览到国防大学郑全行教授(也是首相署伊斯兰顾问理事会成员兼宗教司多重身份)的评论「当香蕉人有何不可?」(Tidak Salah Jadi 'CinaPisang',参阅1022日《东方日报外报评论》译文。)觉得文中郑氏评论华教的观点过於狭隘、偏激,实不可取。

而关丹那所尚处於娘胎中的「產品」,究竟继承了「独中」,或是「国中」的基因?抑或两者皆非?恐怕连那个衝劲很足、风头很劲的华团领袖,还有马华的领导,这些非常亲近国家领导人的所谓「华社头头」,也捉摸不透吧?

值此非常时期,力爭「教坛」比较符合「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经营理念及品质政策,华社恐怕也只好(能)利用眼前大选来展示自己是有「尊严」的族群。在理论上,政治选举权是老百姓的基本人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可剥夺。

至於那位常惹爭议、已「变质」的华裔穆斯林Prof Madya Dr.Mohd Ridhuan Tee Abdullah,华社及华文媒体想管也管不了他,反正他身上已没中华的DNA了!

(按:笔者之所以刻意改用英文字母DNA来取代中文「去氧核醣核酸」是有一定寓意的);惟体內流动著「正宗」、「正统」中华血系的马华公会袞袞诸公,还有华团领袖得留意了:请恕后学冒昧失礼,不得不提出一些忧虑,孟子有说「教者必以正」,这个「正」字,当然含括有正心、中正的意思。教育之道,就是要灌输深沉的国族社会之爱,一种出自肺腑对国家及多元人民的关怀。教育的功能难道是在传授散播仇恨与偏见,在製造社会与族群间的分裂吗?!

政治人物或许能愚弄一部份的人於一时,惟不可能愚弄历史,也逃不掉历史的评价。那些人重利轻义,善於捉住机会,经常利用「教育课题」加以消费乃至蓄意歪曲事实谋取政治(或个人)利益的「小聪明」,何妨留些「正气」在社会,遗留清名在史册,亦可获得未来子孙们的忆念和掌声。喜隨当权的政策起舞,无异是开门揖盗,恐將自毁华教,亦非华社之福。 

今天的社会都被政治(客)撕裂得伤痕纍纍,华裔老百姓早已很厌烦了。华教是华社最后的堡垒,也是人心最后的防线,就像吾人保护我们(体內)「纯中华血系」一样,必须持「正」而行啊!

 

小妾的坎坷命运

2012/10/24 光明日报/ 评论版


~作者:戴志强

最近两大热门选择题,其一是大马是世俗国还是伊斯兰国,其二是关丹中华中学是独中还是国中。

两个选择题都没有標准答案,因为政治现实,形成两个重要问题却不能够有明確答案的怪象。

如果你逼巫统说出一个標准答案,他们口里要说大马是伊斯兰国。但是,政府实际行使的是世俗国的政策,同时捍卫伊斯兰教的官方地位,从中取得平衡。

独中的地位亦然,政府口口声声认同华文教育的贡献,但官方不愿承认独中的地位,只能允许独中的存在和发展。

政府发出批文给关丹中华中学,可是批文里又要寻找一个平衡,结果批出一间口头是独中但字面是国中的怪咖。你只能用心照不宣的默契来办校,而没有明文保障的契约。

一切只回到原点。两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50年来,我们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前进过半步,因为世俗国和独中是小妾,可以金屋藏娇、生儿育女,但进不了殿堂和祠堂,以免威胁到元配的合法地位和权利。

大马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纵使元配不能生育,而小妾连生贵子,万千宠爱在一身,但是,老公不能休掉糟糠妻,更不敢把小妾接回家。

老公买车买屋给小妾,但不能註册结婚,也不能分配遗產给她。小妾没有任何白纸黑字的保障,但元配说了,她知道小妾的存在和价值,不会故意为难小妾,和平共处。

独中这个小妾最近又怀孕,即將临盆的关丹中华中学依然是私生子身份。基本上,关丹中华中学是可以依照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办校模式和运作,政府不会给钱建校,但会用其他形式来资助,例如通过部长和议员拨款,但不保证年年都有。

只是,董总这个外公不能接受关丹中华中学这个“试管婴儿",担心借种的过程中出问题,关丹中华一旦是受到稀土辐射污染的畸胎,爷不认娘不要,可能变成没人要的弃婴。

这是小妾的坎坷命运,因为没有人敢打破一夫一妻制的禁忌,就算再怎么转型,只要政党一天无法放下政治的包袱,国家定位和独中地位依旧妾身未明,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只有口头上的协议,这是马华没有能力改变的政治现实。

所以,马华攻击伊斯兰党推行伊刑法,以及爭取到一纸关中批文,最终变成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正是因为搞不清现实状况。(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坚持迎来了春天

2012/10/25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谢诗坚

韩江学院开办中文系有一段故事。事缘在1999年时,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赵宪章来到韩中访问。那时我们只有附设在韩江中学刚復办的新闻系(我们当时取名为「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学生40名左右,我告诉赵教授,我们已在去年申办韩江学院,但需要他的协助以便能同时开办中文系。

不久之后,也就是19997月,我们的韩江学院正式获准,是韩江中学创校49週年校庆的大礼物,董事同人喜出望外。一边由董事长陈国平於715日前往吉隆坡教育部,从时任副教长冯镇安手上领取批文;另一边在韩中的校庆上由董事会顾问方木山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佈韩院已正式获得批准,在当时已批准有4个学系可以开班授课,即大眾传播系、商学系、电脑资讯系及工程系。

因为缺了中文系,我们请南京大学中文系「拔刀相助」,果然过了不久,赵教授通知我们已决定派出资深语言学教授郭熙前来策划。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我们也召集了一些名士集思广益,最后敲定由郭教授基本上按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由於准备充裕,我们很快便获得批准使用中文教授中文系(2000年)。

当我们的中文系文凭班落实后,郭熙教授又为我们捎来喜讯,建议我们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办中文硕士班。对於新生的韩院来说,我们是经验不足的,虽然整个教学及师资由南京大学负责,但我们还是感觉有些无法释怀的压力。

为了不影响韩院的文凭班顺利开课,我们决定在2001年提供南京大学开办硕士班的方便,第一年报读约十余人,反应不错。但转入第三年登记时,应考的人数一直不能超过10名,甚至有时仅是七八名。一时之间,使到我们对这样的人数起了信心的动摇,不知道可以支撑到多久。

马中互认学位

老实说在第三年过后的每一年,我们都战战兢兢来应对挑战,双方一直无法创出新的局面,只能「守株待兔」。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有两个选择,或坚持,或放弃。因为也有其他的学府在后来不得不「壮士断臂」。

感谢南京大学中文学院(已从中文系提升为中文学院)与我们一道坚持不放弃。这一种毅力与信念是我们彼此对教育的执著和对责任的承诺。直到今天,我们已跨入第十个年头,而且也培育了80余位的硕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彼此的坚持,我们在数年前就已停止续办,也就没有硕士班了,所幸我们都不放弃也不泄气,而是坚信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在今年迎来了马中学位的互认,也刺激了更多的人报读硕士班,以致我们今年的新生人数是破纪录的,超过了20位。归功於在今年年中时,两国政府相应承认对方大学的学位,即马来西亚承认中国820间大学的学位,而中国也宣佈承认马来西亚64所大学的学位。自然刺激两国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 

我们虽然希望研究生在名成利就时,能对母校有一些回报,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所学的学问传授给別人,並影响其他人对中华文化產生感情和热爱,让华人文化源远流长。 

毕业生传承中华文化

就拿今日的场面来说,双方的合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我们都是歷史的见证人。这种现象在过去是不可思议,也不可能发生的。但在时移势易下,马中两国已从政治上的「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今天的「无处不合作」。两国已到了推心置腹的阶段,印证了政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顺应潮流转变的。马中关係38年的变化,也正说明了不同意识形態的国家是可以交心交底的,也可以在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战略的合作伙伴。

虽然韩江学院起步较晚,只有12年的歷史,但我们响应了时代的感召,一边在2003年创建「华人文化馆」,並在2010年扩建成今日万余方尺的规模,用以衬托起中文系,包括硕士班的延续开办。另一边在2006年开设「韩江电视新闻中心」,向网络媒体进军,也已成为韩院大眾传播系学生的实习平台。如今这两个单位已成为韩院的臂膀,也为我们迈向韩江传播大学学院扎下稳固的基础。我们乐观地展望,在眾人的祝福下和我们大家的努力下,韩院必然会在不久的將来,再次绽放光芒。

我始终相信,天下无难事,只要有恆心。硕士班的成功是一个例子。而在硕士班获益匪浅的毕业生也有意想不到收穫,包括有机会升任独中校长;有机会使用中国大学的学位文凭在新加坡谋求高职,也获得马来西亚公共大学的认可。

在这方面,我对霹雳南华独中校长陈丽冰校友,及理科大学华文讲师李冰玲校友,在当天的典礼上所发表的感性演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们用行动坚持学习和用功完成学业並对自己事业的成就表达了最大的感恩。既证明她们学以致用,更证明了寒窗苦读换来的是甜蜜的回味。

当她们用心地向每一位新研究生表达时,已深深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希望今后每一年都能將这些毕业的校友感召回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毕业礼和开课礼,以及晚间的聚餐,希望能结合眾人的智慧,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寻找一个新浮標,从而展现出其多元文化的视角。

我正在想,在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大家回想起今日的情景时,会对我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继往开来打下深厚的基石而骄傲。如果我们能够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在百年之后,不单让方块字成为所有华人的共同语文,而且连其他民族也能用华语华文与我们交流沟通,一如英语英文的普及,那么到了那一天,我们会为我们的付出感到骄傲:我们终於把祖先的文化恆久地、永远地、不断地传播下去。让我们一起守住中华文化这盏不灭的明灯,让它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照亮全世界。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作者于1020日以名誉院长身份,在韩院南京大学硕士生毕业礼及开课礼上的讲话。)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