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35 辑



迈向新纪元大学:董教总华文高教之路 (上)

2012-10-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莫顺宗博士

过去十余年来,华教中人对新纪元学院之路早有共识,认为新纪元学院之兴办,乃承继南大独大华文大学未竟之梦,建设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以完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母语教育体系,并落实董教总多元教育理念,回应建国以来政府的单元教育政策。但对于新纪元学院这些理念的整理与思考,事实上尚需更加深入与周密。董教总兴办的新纪元学院,必须在华教体系里有其明确的功能和角色,只有如此,铁树开花才有真正意义。

在单元与多元之间:我们到底要一所怎样的“华文大学”?

华社乃至董教总强调的多元教育路线,向来是在母语之余,也从不忽视国语与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掌握多种语文,并不容易,但在多元社会里,不可能独沽一味,必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十多年来,新纪元学院所开办的课程,在该使用什么媒介语问题上,往往根据该专业在职场上普遍使用的语文以及社会的需要来做决定,同时在教学媒介语的选择与坚持上,在面对高教部专业考量时也具有说服力。

十项课程华文教学

以媒体研究课程为例,新纪元学院当初向高教部申请此课程以华文授课时,提出两大理由。其一,马来西亚华文媒体林立,既然华文媒体的成立获得政府批准,大专学府就应开办以华文授课的媒体课程。其二,中国的崛起导致有关中国的资讯越来越重要,莫说华文媒体,马来西亚国、英文媒体也需聘用曾以华文接受专业训练的媒体人才,才可掌握第一手关于中国的资料。新纪元学院提出的专业理由,显然获得高教部接受。

目前新纪元学院总共开办二十九项课程,其中十项以华文为媒介语,这十项以华文教学的课程,全部获得高教部的批准,可谓开创国内高教先河。在民族使命与办学限制的情况下,新纪元学院示范了“华文大专”在马来西亚的可行性。国情法理、现实需求和民族文化之间必须取得平衡。

延续南洋大学精神

新纪元学院作为南洋大学继承者,所承继的不应只是兴办华文大学理想。在努力升格大学之余,更不可忽略南大胸怀“南洋”的视域。顾名思义,南洋大学是立意以东南亚为其根据地,南洋二字,虽从中国视角而生但在当时华侨社会年代,隐约可见这所大学立足南洋面向中国的宏大意图。今天的新纪元学院绝对比当年的南大更需要怀抱“南洋”。二十一世纪的大专院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纪元学院必须创造本身的特色,才可以生存和发展。

新纪元学院开办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课程”,就是为协助国内外有志于担任汉语教师者而设。目前新纪元学院正积极与印尼华文教育机构交流与联系,探讨可否将此课程推广到印尼全国各地。马来西亚与印尼国情近似,马来文与印尼文本来同源,两地华人民情近,语言通,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过去的经验与基础,新纪元学院到印尼协助培训华文师资,应该有派得上用场之处。

与众不同办学特色

另外,东南亚地大物博,文化资源丰富,新纪元学院若能发展成为各国华校生深造的重镇,并且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研究各国各族的文化,那么未来当能打造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必须强调,这也符合新纪元学院“多元开放”的办学理念。在全球化时代,抱持着多元开放态度,深入了解在地之文化,我们才有望建立本身的特色,并且与在地民族建立更融洽关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纪元学院如今己做好准备招收外国学生,我们首要目标就是东南亚华校生,目前除了计划到印尼协助当地华教同道培训师资,我们也积极到东南亚各国华校介绍新院的课程,我们的构想是“起步新纪元、立足东南亚、放眼全世界”,期望新纪元学院跨出马来西亚,立基东南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迈向新纪元大学:董教总华文高教之路(中篇)

2012/10/05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莫顺宗博士

新纪元学院创办13年至今,按董教总一直以来的理想与构想,随着新纪元学院的创办,即意味着华文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专,一个完整的华文母语教育体系已经建成。

事实上,从升学角度而言,华裔子弟确实可以通过华小、独中、新纪元学院完成一个以华文为主的完整求学过程。然而,今天绝大多数华裔子弟都是华小生,但从华小毕业后到独中升学者,仅介于一成至两成之间。换言之,只有少部分莘莘学子有机会从头到尾在这个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里求学。

华小、尤其独中,长期处处受压制,华教升学管道,从华小至独中已不完善。

完善母语教育体系

随着新纪元学院的诞生,这一个母语教育体系在小学、中学至大专环节衔接上,已经完善。但若在董教总强调的多元教育路线上,新纪元学院在招收和面对其他源流或背景学子时,绝无可能给自己设限。

因此,新纪元学院由创校至今从未拒绝招收非独中生。无论国中、国民型背景的学生,只要符合入学标准,皆可到新纪元学院升学。

不谙华文者入读新纪元

这些国中生,一般经历6年华小教育,大部分华文程度都还不错。我们的独中学校数量有限,近年更是学额不足,易言之,不是人人皆可入读独中。选择到国中上学的华小生,有朝一日来到新纪元学院升学,其实应该被视为重投母语教育怀抱,必须多加鼓励。

新纪元学院有此机会让华小生重投母语教育怀抱,证明新纪元学院的创办,可以让母语教育体系更加灵活操作。换一个角度来看,新纪元学院确实让母语教育体系趋向完善。

如此理解新纪元学院在母语教育体系的角色和功能,显然更加正确与别具意义。

近年来,新纪元学院甚至招收不谙华文的高中生来升学,新纪元学院部分用英文为媒介语的课程,其实可以让不谙华文者到此求学。但这些不谙华文者,必须修读基础华文,而且必须及格方可毕业,作为一所完善母语教育体系的华文大专,新纪元学院把更多人带到华教圈子来,从这个角度视之,这也是一种“完善”。

期待具有民族特色大学

新纪元学院作为华教大专这一环,在教学之余,还应当发挥各类大专功能,带动独中、华小全面发展,才可谓完善母语教育体系。这一方面,新纪元学院最明确的贡献,在于为独中老师提供师资培训,尤其是教育专业课程,成功提升众多独中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形象。目前已经毕业和正在修读新纪元学院教育专业课程的独中老师,人数已经接近1000人。

华人兴学办教最大目的在于传承华人文化,以及对华人身分的坚持。从早期私塾教育之出现,已可看出华人对失根的忧虑。

独立至今,匆匆数十年,华文教育依然可以随时牵动人心,根本原因尽在于此。所谓的完整母语教育体系,就是此种心理的体现。在华小、独中之余,华社与董教总期望一所大学的诞生,而基于护根心理,这所期待已久大学当然必须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

 

迈向新纪元大学:董教总华文高教之路(下篇)

2012/10/06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莫顺宗博士

如果我们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整体华教如何带动?再来,有谁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两难,在高教路上,国情与民族特色如何兼顾相容?

另外,华人立足海外,在不同的土地与当地文化交融中,如何承先启后如何安身立命,都需要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提供学术基础,以稳定人心、开启智慧。半个世纪前,先贤前辈们举起的南洋大学旗帜,至今令人神往。

今天,新纪元学院之所以受到华社关注,正因为立志建设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以学术回报华人社会,贯彻“源自社会回馈社会”的办学理念,希望有朝一日成为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人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新纪元不单只是华教的大学,同时也是华社的大学。

推广非华裔学汉语

未来,新纪元作为一所华社的大学,除了教学、课程,更应当深入、全面研究华人及其文化。

从传统的文化思想到这一两百年的移民历史,从华人的政治、经济到文学艺术,从社团、学校到义山、报馆,从社会精英到草根人物,都应该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研究,描绘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文化图像,以成其所谓“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

新纪元学院可以利用自身经验、特色和优势,协助政府在国内推广汉语学习,让非华裔也可以掌握汉语,最终具有能力走入中国庞大的经济市场。

新纪元学院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区域和两岸三地之间铺设桥梁,充分发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优势。这些努力与尝试,对国家的建设也会大有贡献。

一所大专学府的特色和强项非常重要。新纪元学院植根于马来西亚华教、华社,然后扩大其影响力至东南亚各国,这是其最大优势。

新纪元学院的规模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国际间著名高等学府,事实上,政府全力支持的国立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上尚远远不达目标,何况资源短缺的新纪元学院?但只要新院抓住某一些强项,另辟新路,加以发挥,当这些强项逐渐成型,且广为人认可时,新纪元学院即可站稳脚步,迈步开走。

同时,新纪元学院华文大专的定位,绝对正确。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更要办好一所高等学府。

我们的立场是,传承文化不可态度含糊,立足本土不能忽视国情,只要立场坚定,胸怀高阔,即使目前规模尚小,也只是一时之限制,百年树人,绝对不可只看眼前得失。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院长,以上所述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新纪元)

 

让宽柔开心迎百年

2012-10-06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安焕然

世纪扎根,百年树人。今年麻坡中化学校的百年庆,办得非常成功。它不仅是热闹的表演,更有温情和激情,亦具保温和后续传扬的内蕴。坊间一致赞嘆,这一次中化的校庆,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校庆,它更是把其“势"渗透入整个麻坡华社,是整个城市的百年庆。而一本厚实《中化历史长河―中化百年纪念刊》上册的出版,掷地有声。多份官方文献和战前剪报、旧照片均是首次“出土",其校史论述严谨记载了中化先贤的足印。不仅有校董和杰出校友的记述,还有“师德流芳"的教师身影,具体展现蓽路蓝缕兴华教的道路,诚让大家感领麻坡中化百年丰富的历史人文风华。

明年,轮到马六甲培风和新山宽柔百年庆。1913年,沉鸿柏(沉慕羽的父亲)与陈齐贤、曾江水等创办马六甲培风学校。同年,南部新山一批有志教育改革的热心人士也创办了宽柔学校。

本月21日,南方大学即将举行“宽柔学村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中国大陆、台湾及新马十餘位学者发表论文。然而,即使本身亦是“宽柔学村"之一员,宽柔百年校庆在即,竟有著很多的感嘆和无奈。相较於麻坡中化,新山宽柔学村百年庆的“势头"尚欠热度。

郑良树教授曾赞喻,经过90多年的努力,新山在宽柔的大旗帜下,在五帮共和的“古庙精神"之下,创造了多元的教育系统,成為一个颇為完整的教育学村。今天,宽柔拥有5所华小、两所独中校园(宽柔校本部和古来分校),以及一所从宽柔专科班基础上脱胎出来的大专学府(南方学院),如此的“一条龙"的“宽柔学村"教育机制,在东南亚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教育工程。

郑教授所言,或许仅是一个理想的“历史建构",有其历史精神传统的塑造,惟就现实面而言,宽柔学村是否真能阐扬其优良传统,关键还在於“人"。宽柔学村有其“实象",亦有其“虚象",处理不当,甚或沦為“同而不和"窘境之虑。近来,小则常常无谓的纠葛争执於宽柔之创办歷史究竟是由广肇人所创?还是“小汕头"潮州人用力最深?為此鸡毛蒜皮之事竟让人难以从容书写宽柔校史。

大则因百年校庆在即,宽中董事竟拟拆除校园最古楼群(敬业楼和乐群楼),以改建新校舍大楼,引来校友诸多非议。基於全日制之推行及希望多招收学生,宽中此举或许是最简便和较為经济的考量。然而,敬业楼和乐群楼不仅仅是校友们的感性怀念,它更是宽中校园人文教育塑造的重要地标。在校园或尚有其他地方可被利用的情况下,这两幢旧楼理应获得保留,并应投注更多资金於其内部的整修和设备更新。何苦来哉,硬是要在百年校庆之际来拆旧楼以兴建大楼?

再者,办教育有其轻重缓急的进阶发展,与其花大笔资金来拆楼建楼,不如花更多心思、更多资金投入在宽柔的各项软体建设和师资培训及福利上。若真要媲美陈嘉庚的“集美学村"办学精神,陈嘉庚就曾说,办学,师资是第一要务。这问题不仅仅是宽中董事的问题,也是整个宽柔学村(包括甫刚升格的南方大学)的办学领导人的素质与认知的提昇问题。反倒是近年来宽柔二小在学术方面的优异表现,获颁全国最高表现学校,诚是办学者要虚心学习的榜样。

郑良树教授曾言,宽柔之所以有杰出表现,在於新山华社不分帮派全力支持宽柔,使宽柔无后顾之忧。其次,则是宽柔董教拼搏的精神,使宽柔成绩斐然。而最关键的还在於,宽柔有天时,有地利,更有人和。“人和"是宽柔最珍贵的财產。这“人和"包含了董事部的人和,包含了教职员的人和,包含了广大社会人士的人和,也包含了朝野两造的人和。宽柔学村的文化现象就是由这股精神孕育而成的。今人办学,宜省思、慎记、秉承宽柔这股歷史的优良传统精神。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中文系主任)


(来源: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