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37 辑




化零为整为华教

2012/10/08 南洋商报/社论


马华教育局星期六主办“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研讨会”,几乎所有国内华教团体、华团组织及华基政党皆派员出席,涵盖面之广泛近年罕见,此情此景再度反映华社对教育,尤其是母语教育的极度关注。

研讨会开办了两个工作坊,就大蓝图对华小及华裔中学生的冲击进行深入研讨,并分别作出了17项及13项建议。

30项堪称为华社共识的建议中,备受瞩目的是反对华小第二阶段(四年级至六年级)增加国文教学时间及采纳国小的国文课本,同时也反对废除中学预备班。

研讨会的主轴环绕在华社向来关注的华小本质课题,与会者对华小本质会否在为期13年的国家教育蓝图下遭受侵蚀感到忧心忡忡,尽管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在研讨会的开幕讲词中坚称大蓝图绝非1956年拉萨报告书的延续,但他的谈话相信无法减轻与会者的沉重心情。

华教人士一般上忧虑,在国小开始将华文科纳入正课的情况下,一旦华小第二阶段开始增加国文教学时间及采纳国小国文课本,恐怕不少华裔家长会以学业为主要考量,将孩子送入国小就读。

由于国小也有华文科,华裔家长“只要孩子能够基本掌握华文就已足够”的全新思维或将因而衍生,如此一来,华小的学生来源必将骤降,进而加重微型华小面临倒闭的危机。

至于政府欲废除中学预备班的建议,研讨会成员也表示一致反对,他们深恐此建议有朝一日成为事实,则许多华小生将因为跟不上国文程度而失去学习兴趣,届时中学华裔生辍学率猛升的情况将无可避免。

此外,必须一提的是,研讨会也谈论了华小师资问题,工作坊对强化师资及校长素质方面的建议,对华小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发展除了跟国家政策息息相关,负责校务和教学的校长和老师,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再好的政策若没能有效执行,再好的课本若没人用心教导,一切将等于零。

政府不断强调教育开放,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教育大蓝图推介礼上,也声明政府不会推行同化政策来落实教育改革,然而,《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存在的一些内容,难免让华教人士怀疑教育部正采取“温水煮青蛙”策略,逐步淡化华小本质。

无论如何,有关大蓝图目前只处于初步建议阶段,仍有周旋余地,华教组织和华团能够连同华基政党化零为整、集思广益寻对策,的确是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态势,华社上下若能集中力量,同心同德,在维护族群权益上当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失焦的教育大蓝图

2012-10-0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教育发展大蓝图》应该為高收入国目标奠下基础,但是它却忽略了素质教育,也缺乏开放的精神。

马华、华团与华教组织在大蓝图研讨会上达成30项共识,包括坚决反对华小四至六年级採用国小国文科课程纲要、要求保留预备班、把华小及淡小纳入国家教育主流,以及删除“华小、淡小的多元化教育不利於国民团结"的论点。

教育界人士几十年来都在争议同样的问题、反对单元教育政策,这显示国家教育还走不出现有的框框。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佈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4个国家当中,大马的排名已从21名跌至25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日前公佈的20122013年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没有一所马来西亚大学挤入前200大。

这些报告反映教育出现了问题,以致年轻人的能力不足,我们常听说大马年轻人在海外唱歌得奖,却鲜少听闻他们得到学术成就奖,这两年马哈迪科学奖的得主也是外国人。

大专培育的学生不符合工商界的要求,為了协助失业的大学生,首相纳吉在财政预算案中,宣佈成立2亿令吉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队基金,以推行再培训计划。此外,政府也拨款5千万令吉培训3200名印裔学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应试教育最终将被淘汰,由素质教育取而代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

欧美等先进国藉由素质教育,激发年轻人的创意;要确保国家经济成功转型,关键在於研发和创新,大马没有研发,就注定是第三世界国家。

既然教育体系出现漏洞,就应该纠正,但是教育大蓝图还是持续老路线,强调语文教育、识字、阅读和数学,没有充份利用多元教育的优势。

如果华小上570分鐘国文课,将蚕食华文及其他科目的上课时间,这引发无谓的争议。著重语文教学是一种语文能够团结人民的迷信,也是种族主义的折射;语文能力不代表个人能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教育也走向“精英主义",比如根据小六评估考试和大马教育文凭成绩,颁发“优秀学校"奖,奖励校长及教师。与此同时,又在大蓝图推行“大跃进"概念,希望在13年内,把学生处於最低的第三等级,提昇至第一等级,忽略了教育工作的循序渐进。

教育大蓝图已经失去焦点,长久下去,国家教育恐将原地踏步。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漏夜排隊报名独中学额

2012/10/08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洪祖秋

麻坡中化中学办理新生注册手续,许多家长漏夜排队报名争学额,这是之前没发生过的事。

600名家长漏夜排队等着争取320个有限的入学名额,超过280名报读的新生缘悭门外,让好多家长大失所望。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龙子龙女的关系,华人父母都喜欢选择龙年来生育龙宝宝,龙孩子一多,什么事都必须互相竞争,所以才会发生连报读独立中学,都需要漏夜排队。

我却不以为然,漏夜排队报名争学额,不是因为华人父母怕输。华人虽然现实,却非常关注孩子的前途。华人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可以从我们都相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不管如何困难,都会尽量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信条看出来。父母亲送孩子去受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日后长大,能够有很好的出路,有不错的前途,最重要的是,日后是否能够修完学业。

南马家长漏夜邻国报名

可是,当年我们的孩子要进入大学比登天还难,除了必须要有非常标青的成绩外,还要面对固打制的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从独立中学这些年来,每年报读学生的人数,只占了学生总人数约10%。因为很多父母都迷信,只有政府的学校才有美好的前程。

这个迷思不是杜撰出来的,多年前新马分家后,南马地区很多家长漏夜到邻国报名,甘愿付出高额的捐款,昂贵的学费,让孩子矮化少读一两年,让他们要早起晚归每天必须披星戴月,在凌晨时分就摸黑一路在交通工具上睡到学校去,为的是相信新加坡的教育系统,可以公平的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大学的学位。家长们放着本地的华文中学不读,却甘愿让孩子受尽了折磨,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家长们的苦心跟无奈。

扩建华文中学应付需求

今天,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而且也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当地开放的政策,中文成为世界上最夯最多人学习的语文,政府承认大陆的学位,也放松了录取华裔学生的限制,本地政府大学已经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与出路。

很多家长都了解到,接着下来的21世纪是中文热门的世界,要能够有非常美好的前途,看来必须懂得方块字。相信这就是为什么华文中学会出现漏夜排队报名争学额,甚至彼岸的学子,也都纷纷越过长堤来报读华文中学。可以预期的是,华文中学有朝一日爆满,所提供的学位不敷家长的要求,相信这将是一个即将到来的事实。

因此,华社有必要未雨绸缪,在不能得到政府的承认与协助下,协助华文中学扩建同时面对急速发展的到来。这才是上上的良策。

 

慎防盲信、排外与狂热的陷阱

2012-10-0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马来朋友搞不清:為甚麼华社要反对华小生四年级开始上国小国文的建议?把华小生的国文水準提昇到和国小生一样,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来,升上国中时,不是没有了语文上的障碍吗?没有了语文上的障碍,不就可以减少中途輟学的问题了吗?

问得好!华社真的那麼不可理喻吗?

在回答马来朋友的上述疑问之前,请容许我也问两个问题:一,把华小生的国文水準提昇到和国小生一样,可能吗?二,这样做,目的何在?

我问“可能吗",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国语不是华小生的母语,这是无可改变的“先天不足",而且华小生要同时学习中英巫三语,除英巫两科之外,其他科目都用华文教授,因此无论如何调整,华小生学习国文的时间,都不可能与国小生相提并论,更遑论达到国小生一样的水準。

我问“為甚麼",是因為这触及了华社的敏感神经。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政府的单元教育最终目标未改;所以,為了防止华小被国小化,為了阻止华小变质变成事实,华社一定要反对到底。

华社完全认同国文的地位,也愿意加强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国文水準;但却不能苟同,国文程度须达到和马来同胞一样的水平,才能达致国民团结目标的逻辑。因為这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除非华人愿意放弃自己的语文。

一位马来朋友问,既然你们不愿放弃自己的语文,那你们又怎能期望大马有朝一日会出现一位奥巴马?

我告诉这位马来朋友,在两三百年前,当来自非洲不同部落的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新大陆时,他们的语言是多麼的复杂和混乱,黑奴之间根本就无法交谈,以致他们被迫学习主人的语言,以进行简单的沟通。所以,美国黑人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完全是歷史上的一个无奈选择,并非他们所愿。

扯远了,回到提昇华小生国文水準的问题,我个人强烈认為,这得建构在合情、合理和公正的基础上。提昇国文水準的政策,不应无限上纲到国民团结和爱不爱国的课题上,理由很简单,一个国文达到一流水平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可以包容友族、与友族同胞团结友爱的人;一个国文程度完全不入流,只会讲巴剎马来语的人,他的爱国、爱斯土之心,可能比谁都要强烈,也比任何人都要坚决!

相信一国家只能归属於一个一模一样的共同体;相信只有一种语文(还要程度一样高)才能达致全民团结,往往会掉入盲信、排外与狂热的陷阱,最终国民不是更团结了,而是更分裂了;国家不是更进步了,而是更倒退了。警惕啊!(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