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3 辑


办好关丹独中

2012/10/27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陈颂光

高潮迭起的「关丹独中事件」似乎已归于平淡,而关丹独中的办学方针也从浑浑噩噩、模稜两可的状態转入以董总独中办学模式为准的明確方案。各有关方面都不需要再恶言相向,更加没有必要在「批文」的內容上继续纠缠下去!

首相纳吉两度点讚「批文」的內涵「创意」和「双贏」,关丹独中董事会在办学方针上若是具有创意,便不难达致双贏以至于三贏的局面。建校或需两年之久,第13届大选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半途而废,纳吉有幸蝉联首相一职,自是牙齿当金使,而民联三党一旦顺利步入布城,不但乐观其成,有可能还要锦上添花。关丹独中的成败已无关政治,全在于董事会如何將它办成一所像样的华文独立中学!

关丹独中董事会最新宣佈以董总的独中办学方针为准,不但以华语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独中统考也处于必考的地位。这个方案已超越吉隆坡中华的模式,而接近于尊孔模式,就算最喜欢吹毛求疵的人也无从下手。董总诸公不再就「批文」內容穷追猛打,对关中的態度也从黑脸转为笑脸,既欢迎它的学生报考独中统考,也乐意助它一臂之力,可谓和气收场!

如果办学方针足以显示华文独中的兴衰,那么,全国61所独中竞相淡化华文的现象,確实足以让董总诸公看在眼里,怕在心里!从最初的採用独中课本以及统考为唯一会考,经过兼用英文课本和选考政府考试,以至于现在的统考与政府考试並重的双轨制,独中的华文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再加上部分家长发起小学数理科继续以英语教学的运动,以及国阵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华小弱化华语教学,华小和独中要维持华校的素质,既是举步维艰,更遑论提高!

关丹独中董事会能够一改工委会的妥协態度,进而奉行董总的独中办学方针,而不再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作为楷模,確实是一项难能可贵的转变。既解除了董总诸公之前的疑虑,也足以向各方展示,什么叫做华文独立中学!

 

双轨制仍存争议

2012/10/27 光华日报/社论


日前,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长方天兴表示,正副首相已表态认同关丹中华学校是一所独中,而首相更在彭亨华人社团联合会晚宴上厘清批文内容,证实关丹中华独中能采用双轨制办校,所有学生都能报考独中统考及大马教育文凭,因此华社无需再为这项课题感到忧虑。

另外,方天兴也表示,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部也决议关丹中华独中生须强制性报考初中及统考,同时,校方也鼓励独中生报考政府考试。这一点的确让华社都放下心头大石,因为“变种独中”这个课题始终一直困扰着华社。既然有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部的承诺,那“变种独中”就可说是不存在了。如今,双轨制的顾虑,却再次浮上台面。到底双轨制会不会对关丹中华独中办学带来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独中,大致可分为3种办学和考试制度,也就是单轨,双轨和非典型双轨制。单轨制就是单纯以统考为办学考试的制度,而双轨制就是强制报考统考与政府考试的制度,另外,非典型双轨制是以统考为主,然后可选择性报考政府考试的一个办学模式。而关丹中华独中将以双轨制办学。

或许是字眼上诠释的问题,这个双轨制引发了一些疑惑。如果关丹中华独中是完全依据吉隆坡中华中学模式办学,那就是肯定会采用该校的双轨制办学模式,必须强制报考统考和政府考试。那如果是这样,方天兴所说的,校方只鼓励独中生报考政府考试就的言论就有所抵触,因为双轨制是必须兼考两个考试。因此,董事部或许该厘清这一点,避免引起更多的争论。

再说,如果是遵循双轨制办学的话,适不适合关丹,甚至彭亨的学生,那还有待探讨。必须兼顾两项考试,虽然说将来出路会比较广,但是学生能否承受是另一个课题。吉隆坡中华独中偏向“精英学校”模式,入学门槛很高,所以基本上能入读的学生大致上都能应付两个考试。可是在关丹,大多数独中生都是在非双轨制的吉兰丹中华独中就读,之后能否适应双轨制就不可得知。另外,如果不提高入学门槛,到时学生不能兼顾两个考试,是否会提高辍学率,或导致学业因压力引发的事故呢?如果提高入学门槛,那独中在关丹成立的意义何在?到底有多少学子能够受益呢?这些都是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国中需要华社支持

2012/10/27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周庆祥

雪隆地区华文独中「爆满」,学额僧多粥少,许多学子不得其门而入。对于此现象,《星洲日报》的解释是:中文有价。

当真是如此吗?据我所知,国內的改制国民型中学(以下简称国中)一般都设有华文班。学中文,何须去独中?如果华人家长选择独中是因为中文价值,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也不会说关丹独中行双轨制是「华社意愿」。

但不可否认,独中比起国中是有不少优势。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修改课程纲要,把国中搞得一团糟。例如英文教数理政策,改了又改;道德教育,也很为人詬病;还有,政府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而把歷史列为必修科,结果牺牲了地理课。更糟的是,国中没有获得政府足够的拨款。它们的设施,比起得到华社赞助的独中差了一大截。或许就是这些原因,造成许多华人家长选独中捨国中吧。

儘管如此,在可预见的將来,还是有很多华裔学生会在国中上课。原因有二:首先是独中的学费高昂,不是所有家长所负担得起。何况要是独中生毕业后选择海外深造,又是一笔很大的费用;第二是国內並非所有城镇都有独中。没有独中的地区,国中仍然是华人家长的首选。

有鑑于此,华社在支持独中之际,也不应该遗忘国中。很遗憾的,《星洲日报》为了推销独中,有意或无意的贬低国中,虽然这家报社有不少重量级人物,如主笔张立德和执行编辑林明华,都是国中出身。

这世上有很多人,驾的是廉价车,但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拥有法拉利。国內很多热爱华教的人士,本身是国中毕业生,却对独中情有独钟。在他们眼里,独中就是教育界的法拉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表的文告,「母语教学」(mothertongue instruction)有双重意义:第一是指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第二是指以母语作为教学科目。改制国中绝对符合第二个条件,所以严格来说它们也是华教的一部分。

国中和独中就有如丰田和本田,都是我国华社的资產。我们应该同时支持这两种学校,而不是厚此薄彼。

 

“豆大的泪珠从眼角直流下来”

2012/10/24 (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陈楚芬

学生不读华文书,别说课外书,就是华文课本,也只在上华文课时才见见面。老师们用心良苦,这是众所周知的,填鸭式的教法也是逼于无奈,因为考试事大啊!

“‘豆大的泪珠从眼角直流下来。’这句子对吗?”好友春霞传了这个简讯给我。春霞是学校的高级老师,我们喜欢探讨语文问题。

“豆”句原来是一位勤劳的华文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其中一句作文佳句,用功的学生都句句背熟记牢。

且不说“豆、珠”该是“滚”、“掉”,不能“流”等问题。这次的讨论,让我对目前一般小学生应付作文考试的情况感触极深。

为了应付写作考试,学校老师或是补习老师为学生影印了一叠又一叠的“好词佳句”,默写听写当然也不可免。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们能把所学的统统表现在考卷上,都希望能以“好词佳句”取高分。

我觉得要我们的学生死背硬记所谓的“好词佳句”,对一般学生来说,除了加重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排斥学习华文外,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并无帮助。主要原因是一般学生对这些材料理解不深,为了应付考试,只好囫囵吞枣以致消化不良,不是佳句泛滥、就是乱套乱用,结果不是画蛇添足,就是上下不接。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多数学生准备了(背熟了)开头法上考场,什么倒叙法开头、天气开头法等等,内容千篇一律,洋洋洒洒地来个漂亮的开头。评卷老师看得眉开眼笑,但是一进入正文,眉头就逐渐深锁了,因为正文是学生自己写的,语句不通、措词不当、别字连篇等等的出现,即使在正文“勉强”“挤”入几句佳句,也无法在语文结构上取分,因为最基本的语法掌握不好,不能表达心意,再怎么好的词藻也于事无补。

有位老师对六年级的学生说:“你们不能再用‘风和日丽’了,那是三四年级用的。”我的天啊!用词还有分年级呢!

能以佳句在作文上起着画龙点睛的实在不多。最糟糕的是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考后就忘,因为这些佳句好词并非他们的日常用语,更不是自创的,别人的东西,不用或少用就忘,理所当然。

我非常不赞成死记硬背的作文教学法,但是,能怎样?学生不读华文书,别说课外书,就是华文课本,也只在上华文课时才见见面。老师们用心良苦,这是众所周知的,填鸭式的教法也是逼于无奈,因为考试事大啊!会考的枷锁,家长的怕输,补习中心的挤压,逼得学校老师也觉得“怕输”点比较“安全”。唉!

记得我小时候,哪有为作文考试而准备,一切顺着自己的写作能力当场表现一番,也从来没有老师给我们上“作文考试”课,更谈不上影印什么材料的,就真凭每个同学的写作能力应考就是了。但是,多数同学都能写出语句通顺,段落分明,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平常都爱读课外书。

小时候的华文课,哪有语文游戏、字宝宝等,有的是老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上课讲到下课,间中偶尔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就得快速抄下。上课时,除了听讲就是抄笔记,没有发言的机会,而我们的语文根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我看,与其要学生在作文上堆积美丽词藻,不如把小学作文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训练上。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扎稳学生的语文基础更是重要。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无法表达,谈什么佳句好词的运用?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转载自:华文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