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48 辑



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与人治

2012/10/20 南洋商报/社论

首相拿督斯理纳吉接受中文电台Melody FM专访谈及华教课题时指出,关丹中华中学的办校条件是,该校学生必须参与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

与此同时,该校学生也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独中统考考试。

他形容,政府是通过具创意的双赢方案,批准开办关丹中华中学。这是自726日关丹中华中学获得教育部批文以来,引起董总、华教团体及华团纷纷扰扰的质疑声中,首相第一次针对关丹中华中学办校条件的“明确表态”。

首相这番明确表态无疑是在某一个程度上,“厘清”了董总及华社对关丹中华中学批文的种种疑虑,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疑问,即关中的考试制度是以政府考试为主还是以统考为主?或是两种考试平起平坐?主次如果无法分清,关中的“身分性质”仍然存有悬念。这是因为考试制度攸关课程纲要的设计及媒介语的选用。

其实早在此前的本月7日,首相在彭州华团27周年晚宴上承诺及说明关丹中华中学可落实双轨制,学生除了参与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外,也可报考独中统考。当时首相提及的是落实双轨制,即关中学生可参与政府考试及独中统考。而今次首相提及的是,关中获准办校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参与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这也就是说学生参与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是获准办校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其中可谓“大有深意”!

我们非常关注的是关丹中华中学的办校自主权。唯有学校董事会的自主权权限获得明文的界定,华社才能真正确认关中独中的“身分”。在这方面,董总作为争取及维护华教权益的“急先锋”,在坚持批文的原则方面确实扮演着极为“到位”的角色。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在首相“明确表态”后,即刻致函首相,呼吁首相纳吉指示教育部,列明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部拥有办学的自主权,董事部掌握主权,即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决定是否让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试。他在公开信中也申明,统考是独中内部考试,若要让华文独中以外的学生报考统考,其基础是政府必须全面承认统考文凭。

董总从关丹中华中学获得批文开始,即坚持批文的明确性,即关中必须符合华文独立中学的学制,自有其一定的法理依据。其最有力的依据为我国是法治国家,一切必须符合法理依据,才能有合法地位及法律保障。

然而,根据关中目前形势发展看来,批文对关中的办学性质语焉不详;关中建校工委会及董事会则采取折衷办法,边筹款建校边要求教育部厘清批文;马华领袖则一再保证是一所华文独中;如今首相的明确表态似乎说明关中实行的是双轨制,由此观之,关中的批准及建校,“人治”的因素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希望既然首相及教育部已经批准关丹中华中学建校,教育部总监理应即刻修正“模棱两可兼语焉不详”的批文,给予关中真正合法的地位,交给华社一所不折不扣的华文独中。


不得不防的创意

2012/10/19 光明日报/ 评论版


~作者:戴志强

关丹中华中学(暂时不用独中的字眼)获得一纸有爭议的“创意"批文,迄今教育部毫无修改批文的跡象,使建校工作陷入僵局。

首相纳吉和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已先后表明这是一间“独中",学生可以参加统考,两大巨头的口头保证肯定是份量十足,绝无置疑的余地。

马华也声嘶力竭保证关丹中华將与吉隆坡中华独中是同一办校模式,但纳吉直接开腔点明,关丹中华的学生日后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一语戳穿马华的脆弱保证书。

现在,关丹中华的批文没有明確列明董事会的办学自主权,而是用口头保证的这种“创意"方式来办学。如果关丹中华接受了这个条件,而董总也承认了关丹中华的独中地位,日后,官僚也能运用“创意",將改革独中的列车开进现有的60间独中:所有独中生必须报考SPM

再进一步的是,批文该有的字眼没有出现,却出现另一句让董总惊心动魄的话:“关丹中华独中获批的课程是中学综合课程(KBSM/中学標准课程纲要(KSSM),採用国语教学"。

其他60间独中现在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加入“创意"之后,也应该以国语教学了吧?

讲明是独中,董事会须拥有办学的自主权,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决定让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与否,就如国內的任何一间国际学校,政府可有强制他们报考SPM,而且必须以国语教学?

在充满创意的马来西亚,我们不得不提防创意会变成永不磨灭的创伤,就如半世纪前充满创意的中学改制风潮,强调改制的种种“好处",教育部、新闻部和马华公会发放大量宣传品,保证有利无弊。

当年政府的宣传重点包括改制后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等,后续故事如今不必多说。1957年,刚刚故去的华社元老郭鹤尧当时担任宽柔中学董事会,毅然宣佈拒绝改制,成为全马第一所华文独立中学。

如今事实证明宽中董事会当年的决定是正確的。

而今,董总始终未能“见好就收",这是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为的最后坚持。儘管华总会长方天兴为首的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著手筹款建校,但若董总不承认这间“变种独中"或“独立国中"的地位,学生不能参加统考,关丹华社的意愿始究是春梦一场。(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意义重大的《宽柔学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10/20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舒庆祥

明年是宽柔学校百年校庆,在我国,能庆祝百年校庆的华校并不多见,因此其意义不同凡响。为了迎接这个大日子的到来,一连串的庆典节目,已在积极策划中。订在本月21(星期日)在新山南方大学举行的《宽柔学村国际学术研讨会》,算是先打响第一炮。

会上有近11名学者专家及文史工作者,将对宽柔的创建、发展过程、办学方针·宽柔学校的由来及影响等课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丰富宽柔校史的论述,并以宽柔为鉴,为我国未来华教发展之路,增添新的内涵及借鉴。

宽柔的实践经验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宽柔学村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值得我国华运动深入研究及讨论的。

宽柔学村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也只有在新山这一特定的时空,才有这样的模式。所谓的宽柔学村,以今天该村的规模而言,它包括了5所华小、两所独中及一所大学,现有在籍学生超过2万人。在古往今来的海外华教史上,能结合大中小学为一体的华校,而规模又如此巨大,舍宽柔还有谁?

宽柔是在1913年,在义兴公司倡导的“一山、一庙、一枝”格局下创立起来的。近百年来,规模由最初的一校,分为现今的五校,再继办宽中,由此再办宽中专科班,而南方学院,而如今的南方大学,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创立了宽中古来分校。这是一首壮烈的百年华教史诗,足以令人吟唱千古。

宽中是我国第一所华文独中,于195811日率先走自立更生之路,它的奋起起了狂澜于既倒的作用,为那时的华文中学指出了一条新的生存方向;南院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的华文大专院校,它的创立,开拓了我国华教高等教育前进的新路向;宽中古来分校的设立,更是在新格局下,谋求独中新突破,向上发展的新指引。

为什么第一间独中会在新山出现?为什么第一间华文大专院校会先在新山诞生?为什么独立后,第一间独中分校会在古来创立?这些问题,相信在本届《宽柔学村国际学术手研讨会》上,通过各主讲人之论文,或多或少会找出一些答案。

际此华教正值多事之秋,华教之路议论纷纷之时,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召开,恰好欣逢其时,其意义之重要,就不言而喻,希望各界能给予大力的支持。


说好的假期师训班呢?

2012/10/19 星洲日报/地方版


~作者:南方客

假期师训班迟迟没有招生,在华小当临教的友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尤其是距离学校年终假期仅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但教育部还是完全没有动静。从县教育局,到州教育局,再到教育部,友人和身边的临教打了无数次的电话询问假期师训班,官员的回答总是千遍一律:不知道,真叫他们无所适从。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困扰华社数十年之久,因此才有了临教这个职位。内阁今年2月成立了以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为首的“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委员会,并召集了教总、校长职工会等团体进行圆桌会议,以商讨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方案。圆桌会议已经进行了数次会议,魏家祥也在会议上公布了当前的华小师资短缺和正在接受培训的华小组学员人数,并说明根据教育部的师资培训规划,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有望在2016年解决。不过,为了加速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将举办假期师训班,以培训700多位华小大学资格临教成为合格教师。结果,这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华小临教一线希望,但同一个时候也开始了他们痛苦的等待。

20062010年教育发展蓝图》曾立下目标,到了2010年,全国不再有临教,而真正的结果是“临教”(GSTT)这个字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过渡期教师”(Guru Interim),换汤不换药,临教继续存在。新出炉的《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不提师资短缺问题,只说要提高师训录取标准,这点没人反对,因为良好的师资才能把学校教育办好,但如果师资短缺问题没有解决,年年敲锣打鼓找临教,也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魏家祥主持的“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委员会为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把脉,但为国家未来13年教育发展铺路的《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却没有提到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建议,让人担忧的是,当教育部全体上下官员万众一心,努力落实教育大蓝图的目标时,届时“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圆桌会议所提出的各种解决华小师资问题的方案又由谁来执行?这也难怪为何假期师训班提出了数个多月,但一直没有下文,因为既然教育发展蓝图没有把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列在其中,官员也不会费尽心思规划和举办相关师资培训课程来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相在全国展开“一诺千金巡回活动”,以证明政府兑现诺言,同样的,既然教育部已经说好会开办假期师训班,也必须兑现诺言,马上展开招生计划,而不是让临教望穿秋水,继续苦苦等待。此外,要全面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华团在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圆桌会议上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就必须纳入教育发展大蓝图内,以确保教育部官员有效执行和加以落实,让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能够如期解决,这才能真正彰显当局要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诚意。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