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519



华社的转折点?


2015-05-05 15:23 星洲日报/花城內外

~文:陈嵩杰
 

森州董联会重选事件是近期花城最热议的课题,从社会温情味角度评析这个事件,会觉得重选可能合理,但不合情;可是倒董总叶、邹两人为一些领导的最终目標,不顺从州內大部分“民意”的森董联会两名领导,螳臂挡车,就需付出黯然下台的后果。

不过,董总改选事件发展到今天,不只有盲点,也模糊了事件原来的焦点。

就以森董联会重选事件来说,为了要撤换苏祖池和张志开两人在董总的代表权,没有决议的理事会,结果倒苏张两人,演变成州董联会大会,因两人的立场问题须重选。

一个州董联会因为总会重选的爭议,而被迫在史无前例的临时动议下,须被迫总辞重选,这可能是华团史上绝无的先例。

以我观察,这个事件会让华社產生更多的分化。很多华社领导人都在谴责董总叶邹倒行逆施,最近事情闹到行政部,影响董总秘书处团队的操作,让华社愈来愈看不下去,董总领导层须重选,更显得迫切。

此事源头原本是关中是私中,还是独中的问题,该不该让它考统考的核心爭论。

我认为,即使关中是私中,也应该让它考统考。不过,大家似乎忘了,当年是谁闪闪缩缩,不愿向华社出示关中的所谓“独中”批文?

既然批文不是办独中的执照,主事者大可退回给政府,边办校边爭取。

关中领导人又不愿仿效宽中办分校模式,以为有政治势力作后盾,最终可爭取独中办校执照,开创华校的记录。

今时今日,巫统也陷入党爭,即使后盾是首相,要教育部“开恩”还关中一个正身,看来难有实现的一天,可是华社这厢已產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內乱。

倘若董总叶邹两人一意孤行,不尊重今天董总须重选的舆情,那么当初蓄意用“独中”批文蒙骗华社的所谓华社领导人,是否也应该对今天华社分裂的局面承担部分的责任,或者有关组织也应该进行重选,以示它是一个有担当的领导组织?

而今天向州董联会苏张两人迫宫的局面,也產生这样的谬误,当年森州董联会为了支持“关丹独中”的创办,协助派发宣传资料。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所有规模的华校庆宴上,可能是领导人的政治立场问题,竟然不允许这些资料在晚宴流传,可是这些领导人今天却跳出来,迫森董联会重选,有时我真不懂华社是非黑白的標准在哪里?

不要忘了,苏张领导的森董联会当时也只是发函要求这所华校董事会,对不准分发申办关中传单事件有一个交待,他们可是心存厚道,没有公开此事。

可是,今天他们明知有人会提临时动议迫他们下台,他们还是从容面对这一切。

其实,校长王荣汉不必太介怀有人用什么手段,在董联会上蓄意通过受爭议的临时动议,要整个组织进行重选,因之前已发生过立场的问题,而被狠批为“过街老鼠”的恶例,有时形势是比人强。

当然,有人可以形容董总面对危机的非常时期,须用非常手段来做出改变,我们就留待歷史做出总结吧!(星洲日报花城花城內外文:陈嵩杰)

 

董总风波有感

2015-05-03 14:22 星洲日报/东海岸·瞭望台

~作者:毛豆
 

一个政党,在政党制度框架的限制,在政治利益的轻重上,將影响正常的决策,而民间教育团体如董总这类的组织,政党要员不但不应该加入成为负责领导组织的领导人,为了民族教育的大前提,更应让属于民间的组织在社会气候下各自发挥,自然成长。

政党该做的是听取这类组织的意见并助其所需,并非使用各种不光彩的手段渗透组织。

最近各州董联会改选形成的派系斗爭,排山倒海的舆论,事件事实上和60年代改制中学相似,只是这一次是因为关中而起,虽然说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及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多次公开否认介入董联会改选,但是解释归解释,民眾是否接受相信是另外一回事,加上一些党要公开发表文告批评董联会,这些都是容易让错误解读及无法让本身政党从中开脱的。

马华既然准备重生为新马华,应该吸取歷史错误,要让华社对他改观,指示基层领袖远离任何董联会及董总的纠纷,协助统考获得政府承认,替关中爭取一纸独中批文,是唯一的道路。

董总及关中事件演变至今,正反两派的领袖明显失控,除非双双卸甲休战,或者磨合整顿,不然无论谁胜谁败,这个组织在华社心目中已经失去期望。(星洲日报东海岸)

 

內訌比关心华中还重要?


2015-05-03 13:40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郑顺智
 

大马国民型华文发展理事会会员大会通过把国民型华文中学(SMJK)简称作“华中”,虽是迟来的决定,却让人得偿所愿。

早在1988年,我出任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董事长之后,常见媒体把国民型华文中学称为国中,觉得混淆不清,因以国语为媒介语的马来中学,才是“国中”。

我曾建议把华文改制中学简称作“华中”,但不获任何迴响,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关心华文改制中学,包括声称维护华文教育的最高机构──董总。

事隔20多年后,大马华中理事会通过上述议决,虽我不会得到甚么,但感欣慰,因华中终於正名了。

60年代,政府为统一国民教育,推动华文中学改制建议,全国当时共有130多所独立性的华文中学,最终有78所先后接受改制建议,余下60多所独立中学坚持不接受,成为今日的独中。

政府当年给予改制中学的契约相当诱人,包括教师薪金与学校开销由政府负责,保证提供足够师资、软硬体设备、以一对一津贴。

还有,若校產非董事部拥有,则全部津贴,董事部全权管理校產,所有学生享有5年免费的中学教育以及学术则以华巫英各佔三分一课程。

可惜,教育部並不完全履行契约,一再地修改教育法令,尤其是一对一的建设和改变教学课程,大量削减华英文课程,激增国文。

最致命的,是华文由三分一课程,减至7节、5节到最后的3节,英文亦是如此;直至今日,政府才发现英文水准偏低的弊病。

华中这些年来面对种种困境,州董联会乃至董总,竟无人关注或协助,任由华中自生自灭。

1997年杪,教育总监引用1996年修正教育法令,一纸通令促华中须在199911日起正名为国民中学(国中、SMK),事態严重,各校董事部才强烈反对。

教育部一意孤行,教育部副部长促董事部勿杞人忧天,SMJK照用,这种打屁安狗心的声明没有保障,事后也不了了之。

现在,教育部给华中的信函一律採用SMK,虽然校方自称是SMJK

一些州董联会更提案促请教育部恢復华中SMJK地位,但教育部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无动於衷。

在接下来的未来2年內,將会有40名华中校长退休,届时会出现“校长荒”,教育部多年来把华中(SMJK)地位改成官认国中(SMK)地位的佈署,会否为引入更多不諳华文的校长出任华中校长埋下导火线,让人担忧。

更甚的是,现今校长须拥有NPQEL专业课程,但不少副校长申请这项课程却不获接受,教育部葫芦里卖甚么药,叫人怎敢安下心来?

但是,举凡华中种种,董总和教总有否关注和爭取?显见,两方继续內訌和自相残杀,比关注这个影响华教事业的大事还要重要。(星洲日报花城)

 

董总没有改革派

2015-05-03 12:4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锺大同
 

董总的纷争,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但频频出招的不是当权派,而是另一派,当权派只有接招的份。出招这派有人美化为所谓的“改革派”;明明是夺权派,实在看不出他们要改革什么。

我觉得,这场斗争很不幸的一点,是一些明明是要华教好的前华教斗士,却为了个人的恩怨,不管三七二十一,当然也不管华教会因他们的意气用事而受损害,跟一些他们以前不想与之为伍的人站在一齐。我想,他们必然也了解,这样做到头来也只是为人作嫁,白忙一场吧了。

其实,纷争白热化也有好处,就是不少隐藏的人物,又重新露面了。某些社团领袖为董总的高层职员高举抗议牌,企图利用媒体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但你看看主要的高职,与夺权派的领头人排排站,就知道他们已选了边,那主席与署理主席指挥不动他们就理所当然了。本应中立的职员选边站,在一个社团里,应不应该?如果不应该,那么,还谈什么道德?他们还值得社会大众同情吗?

坚决维护统考原则

夺权派的主角,和打边鼓的唯恐天下不乱之辈,或许以为搞搞群众运动就可以壮声势,影响社会观感。但吊诡的是,很多事实表明,真理不一定在人多那边。如果人多就赢,我认为草根的群众若发挥力量,肯定会比这些小儿科更强。不过,看一些人表演得特别卖力,不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有隐议程。 社会早前流行一种舆论,说叶、邹霸权、独裁、很难相处。

叶、邹已当权了很多年,奇怪的很,早年并没有听说他们有这些毛病,为什么所谓的关中统考问题出现后,这些缺点一下子就涌出来?真正的问题其实不是这些个人行为,而是他们坚决维护统考的原则性。老实说,面面俱圆的领袖大多不是好领袖,有作为的领袖一定有个性(请看台北的柯P),而且还要有择善固执的勇气,不会因为压力而牺牲原则。董总山头多,不同的意见也很多,当领袖的,为了原则而得罪同僚,这在世界上司空见惯,有什么好说事的?主要的关键点仍然是,叶、邹有没有出卖华教,如果有,请摆出确凿证据,大家一定同意踢他们下台;如果没有,个人作风就必须被包容,直到下届改选为止。

资本家与草根交锋

夺权派架空主席与署理主席,而由秘书长去发号施令的做法,令人想起叶、邹以前的胡、郭时代,正是秘书处“妹仔大过主人婆”,使主席“橡皮印化”,才会产生今天的个人恩怨。

现在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现象隐隐约约要复辟了,华社是否要看到这种不健康的弊病重犯?其实,如果这是大家要的,那么,就把董总章程改为秘书长制,以后只选秘书长,主席由秘书长委任,这样就一了百了了。

纷争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可以看出来,主要是资本家与草根阶层在华教课题上的交锋。资本家是不是真心维护华教,相信还须进一步观察,但叶、邹和他们背后的草根阶层,维护华教的心意,我想是无讹无假的。

希望夺权派里的明理之士,多看看纷争的来龙去脉,多想想纷争的本质,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因为人情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去屈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