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596




2宽中获批第二分校的启示



2016/10/21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庞宣


如果说近几年独中在建校方面有甚麽突破性的发展,毫无疑问宽中日前获得分校校地的批准信,是让人感到振奋的一件大事,也是宽中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届时,该校将成为唯一一所拥有两所分校的独中。
宽中在20134月获得首相纳吉宣布批准兴建第二分校,并在同年83日该校百年校庆晚宴上,获首相拨出100万令吉,作为分校初期的建设费用。占地24.38英亩第二分校,校地是由私人有限公司捐献。位於新山东部的至达城。
据悉,宽中古来分校於2002年举行动土礼。第一阶段100间课室及行政楼於2004年竣工。翌年初一丶二学生即在新校园上课。建校前後约4年,可谓进展顺利。因此,第二分校之兴建,根据估算,若接下来一切顺利,将能於2020年开课,届时放眼招收5000名学生。宽中三校将达致15000名学生,成为我国特大型的独中。
宽中能获准兴建两所分校,可说是我国华教发展的一个传奇,让许多人在惊叹之馀,不免产生好奇,宽中是怎麽做到的?笔者以为以下4点,或可作为华社的参考:
一,董事会稳健务实的办学精神。宽中自19571218日宣布成为第一所独立中学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始终站稳“多做事,少说话”的务实精神。期间,虽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及磨难,如本世纪初兴建两栋学生活动中心楼,受到需退地40尺的阻挠。但在据理力争的坚持下,在当地华社大力支持,以及朝野政党尤其是马华州领导人的配合下,董事会默默地与官方进行交涉与斡旋的工作。两栋大楼终於在完全无需退地的条件下兴建起来,并在2003年落成使用。
宽中董事会做事不敲锣打鼓,免横生枝节,成事不足,败事有馀的办学原则,赢得华社的赞赏,或可作为独中领导人的参考。
二,新山华社及华团的大力支持。独中得到华社的支持是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但,新山较为不同的是,不论是宽柔中小学校及南方大学学院,它们都是由潮丶闽丶粤丶琼及客五个族群,在五帮共和的古庙精神下,创建及发展起来的。这种精神在我国其他地区实属少见。新山华社都以此种精神为傲,并乐意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独中是民办学校,自力更生,资源有限。
所以宽中董教学均有共识,在软硬体的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办出成绩来,不能在原地踏步,画地为牢,走不出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宽中不会以学生人数多感到自豪,不会因为有了第一所分校而满足驻足不前。在学校原有的稳固基础上,鼓足干劲儿继续不断的发展求进步,这才是宽中办学的可贵精神。
四,世界在变化,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求新求变与时并进的精神,独中不能或缺,宽中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期盼该校董事会,在第二分校的兴建及规划方面,除了成立建校筹备委员会之外,应另组成专家顾问团,秉持着创新创意的精神,将第二分校办成一所充满活力及阳光的新学校,教与学得到充份的发挥,让校园成为师生们快乐生活及成长的美丽家园。这样的独中更出色更具有竞争力,符合国际局势与华社的需求,毫无惧色地面对私立及国际学校如雨後春笋般冒出来的强大挑战。



古来宽中第一分校与至达城第二分校!



2016/10/2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舒庆祥·


 新山华社从不低调,一向以高调行事,因此,1957年国家独立后,争取到了两所独中分校,创造了我国华教史上一个奇蹟!
新山华社高调行事,不是哗眾取龙或摇旗吶喊,而是率先表态,身体力行;团结朝野力量,里应外合,以高度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持久战精神,终於等到春花盛开的一天。
 20161018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等了1171天的宽柔中学至达城第二分校,拿到了创校的批文。 深具意义的是,虽然教育总监签署的批文特别强调,这不是(bukan)全新学校,但Cawangan Foon Yew High School(宽柔中学分校),已肯定其全新地位;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於此。
 19991119日,宽中古来第一分校获准建校消息公开宣佈,2000711日,新山教育局发展与规划部,发出原则上批准在优美城扩建校舍的函件。 Tambahan Cawangan,走了16年的长征路,“新山华教模式”,进一步提昇与充实”
16年前,宽中古来分校取得批文时,时任首相是马哈迪,而教育部正副部长分别是纳吉及冯镇安;其他有涉及的马华领袖,计有时任马华总会长林良实、署理总会长林亚礼、古来区国会议员林时清。
 16年后的今天,人事已改,纳吉已是首相,教育部副部长是张盛闻;一直在幕后推动的,是马华总会长拿督里廖中莱及首相署部长拿魏家祥。 宽中董事长则由童星存取代林俊民,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也从张文强改由郑金财出掌。
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写照。 
然,有趣的是:宽中古来第一分校与至达城第二分校之得以获准创辨,都与大选有密切关係。 前者喊的价天响时,正是第十届全国大选的跫音临近之时,而后者也是在2013 505大选即将投票前的425日,得到首相纳吉的口头批准。而正式批文在20161016 日发下,也正是在新届大选风传即将来临之际。
我国华文独中教育一直绕不开政治的制约与影响,那何时才能真正的“教育归教育”呢?
 


恩赐的统考?



2016/10/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廖珮雯


日前关丹独中被揭露,根据考试局条例,关中学生不能参加独中统考,但我国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回应媒体,已指示教育部总监,将考试局发出的公函作废。
从新闻中得知,问题出于考试局官员的认知,同时在没有与教育总监商讨下发出。以后若发生与统考或华教相关事情,应和副部长办公室商讨。
站在马来西亚华人的角度,副部长的回应完全以华社华教的利益出发,可谓替华社提供了安心的言论,保障了关中学生参加统考的权益。
然而,若从条例、程序与行政伦理上,上述言论可发现我国公家机关一项极为严重的问题,意即只要权力和职称够大,背后的靠山够大,一切好办事。
考试局官员没错
首先,考试局官员没有做错,他是根据条例回复信函,一切照章行事,没有照章行事的反而是关中此一特例。
在现有国家教育体系下,新成立的关中本就不具有独中的性质(根据教育部批文,明文规定关中是一所私立中学,主轴是政府课程),但为了获取华社选票,赢得华裔的心,获得政府“格外开恩”,允许学生参加统考。
第二,高官将此信函问题归咎于该考试局官员,在没有与上司商讨下“自作主张”,在涉及华教这类课题时,政治敏感度不够,以后必须先与副部长办公室商讨。
事实上,如果我国教育政策能平等对待各族,并在条例上修订,照章行事的官员其实不需对某些课题格外敏感,按照正规条例和程序来做即可。
第三,关中作为非独中,学生却能参加统考,如果华社因此接受这项特例,就等于接受政府给予关丹华社的某种特权。华社因此保持沉默,或欣然接受,就产生更大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也能接受政府给予土著某种特权呢?如果认为某个种族获得特权,导致各族获得不平等待遇,为何当政府给予华社这项不大不小的特权时,却没有人表示反对?是否因为这项特权的获益者是华社,而不需反对?
罔顾行政程序
第四,只要某事项被列为特例,政府官员就不能照章行事,只要问过权力更大的官员,只要官员点头,任何列明的条例都是橡皮图章,不需遵守,只要听话就是,这根本就是权力办事,而不是根据行政程序办事。
如果希望政府在最基本的教育政策下,给予各族平等多元的教育选择权利和待遇,华社应秉持原则为尚的态度,争取最根本的结构性改革,要求教育政策修订,而非仅止于满足华社现有短期利益或特权,以职位权力压迫职位低的官员听话办事,罔顾条例列明的行政程序。好的政治治理,不应该是这样。
摊开来说,关中学生能参加独中统考,只是政府给的一点短期甜头,安抚一下短视的华社政党和社区领袖,让他们拿着这颗糖,向普通百姓耀武扬威一番,然后宣称“我们有做事的,请支持我们吧”。如此而已。



依然是人治


2016/10/20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萧德驤


全马最大华人独中宽柔中学等了3年,终於等到一纸公函,接下来可以著手进行建设第二间分校。马华公会出动总会长、署理总会长和副总会长,地方领袖等出席公函仪式,大力营造马华与华教共存亡的氛围。
然而细看公函,由教育部所发出的批准信,誌明的是批准宽中扩建校舍,而非建设新学校。 「校舍」与一间独立运作的学校,相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宽中董事部指宽中第二分校计划得以取得进步,显示「宽柔模式」的成功。虽然没有明说,但所谓的「宽柔模式」,就是配合执政党进行低调內部协商,走条例漏洞达致目標。
然而要走条例漏洞,也得看掌权者是否容许。根据马华领导人在仪式上的说法,批准信是通过首相批示而获得,反映出条例的確存在,若没有中间有权势者疏通,想必就无法取得成功。
根据教育政策,全马必须维持60间独中,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为此政府或许能批准宽中「增建校舍」,却至今不能批准柔北华社要求的昔华独中。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独中在国家教育政策始终是心头刺,建设新独中是怎样都无法达成的事。
与关丹独中考统考一事相比,宽中建设分校事务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便最终收回考试局不许考统考信件,关中考统考事件一再显示,依据条例关中的確不能考统考,如今能考只不过是权势在位者的一声令下,让条例纲开一面。
宽中兴关中一再反映出製度上人治的形式,这样的情况无异于在许多事物中埋下不確定的隱忧。一旦权势者离开,对于华教的维护又將重回原点。而人生有多少个十年,任我们在同样的事务中来来去去?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指政府批发宽中建设分校信件「不是大选糖果」,而是以人民意愿为依归,这或许在某方面上说得过去。然而宽中筹建第二分校上却有这样的巧合:第13届大选前,首相纳吉访新山「口头」答应宽中建分校事宜;如今在盛传在第14届大选来临之际,宽中就获得了「扩建校舍」批准信。
相比于与大选撇清关係,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就坦率得多,直言马华与华教共存亡,要维持国家多元流教育发展,內阁必须有「华人政治力量」,言下之意不言而諭。华教数十年来被人治捆绑,所要求的要就是政治利益交换而已。
华教数十年夹缝中求存,下下都要看人脸色,甚至以政治利益交换,所达至的成功,终究是受制于人。要摆脱这样的命运,惟有从根本的制度上改变。不管如今能考统考,还是分校得以兴建,末来再有新的谋算,面对始终都是人治系统,华教发展仍然是风雨飘摇,前路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