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 南洋商报/新视野
厦门大学内陈嘉庚铜像 |
习近平随后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远景,描述了“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与奋斗目标:一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二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再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曾有的昌盛与繁荣!
中国历史上曾经几度出现盛世,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和开元之治,而至及清代的康乾盛世,这些盛世时期的中国国力是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总值在很长时期名列世界第一,直至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在人均产出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延续至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对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
关闭自锁 衰退百年
18世纪中后期发生在欧洲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性逆转了东西方的经济增长态势,欧洲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得人口规模得以快速增长,并释放了剩余的劳动力。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发明更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均产出急速提升,西方经济出现了质与量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却依然关闭自锁,加上长久以来的精神桎梏和帝制周期性的政治腐败,使中国在此消彼长的实力转换过程中丧失了她在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中国国力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衰退。
当中也包括: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清廷签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启开了中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第一章。此后六十多年中西方列强及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其中影响深重的计有:“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中国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下,被迫开放通商又岸,割地赔款,并给予列强领事裁判权及片面最惠国待遇。北方的沙俄则通过“璦琿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等等。
陈嘉庚便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
久居南洋 心怀祖国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一个侨商家庭,年少时受教于母亲孙氏和私塾,17岁南下新加坡协助父亲经营米店,31岁时父亲的米店倒闭,留下了20万元的债务。陈嘉庚在危难中重振家业,代父还债,在商界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他诚毅果敢,魄力与眼光过人,凭藉在协助父亲经营米店生意时累积的人缘,成功的在父亲生意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本身的企业集团,投资遍布制造业、商业、种植业、海运及报业等,业绩斐然。
1925年陈嘉庚的事业达到了鼎峰,各企业机构雇佣的员工共超过万人,拥有资产达1200万元,成为了新加坡富甲一方的侨领。
陈嘉庚虽“久居南洋”,却“心怀祖国”,他“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年轻时便关心祖国的命运。1910年陈嘉庚年剪去辫发,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他认为“夫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尽,如欲待富而后尽,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当下就做,不能坐待。因此,他一面经营实业,一面捐资报国,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兴亡紧密连接在一起!
兴学办校 振兴中华
陈嘉庚不是革命者,也非政治家,他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他坚信教育可以启迪民智,兴国强民。因为“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因此他选择了办教育为报国之道,开展了他倾资办学兴国强民光辉的一生。
早在1894年陈嘉庚即捐资在家乡办过一所私塾。1913年他回福建考察,深感家乡教育落后,翌年即捐资创办了集美两级小学,1917年增办集美女子小学,其后陆续办起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园和幼稚师范等
十多所学校,统称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设立了同安教育会,两年间创办了40余所学校,1924年集美学校成立教育推广部,拨款补助闽南等地70余所中小学。
陈嘉庚对兴学办校有十分清晰的理念和方针。一生坚持办教育以振兴中华为目的,学校必须为国家社会培育需要的人才。他认为“依吾国社会经济之状况,尤宜农工商等科”,学校的课程应实用与研究并重,深觉要办好学校必须先有好老师,因此十分重视校长的选择和师资的培训。他对学生品德要求甚严,强调教育须德育兼顾。
1920年高瞻远瞩的陈嘉庚在集美学校设立了水产航海科。他认为中国海岸线长,海域辽阔,但是由于科技落后,丧失海权,渔利尽废,因此急需培养航海专才,维护国家权益。隔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达到了他一生捐资办学的最高峰。他呕心沥血地把厦门大学办成当时中国国内知名学府,为风雨如磐的神州造就了许多人才。
陈嘉庚故居 |
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陈嘉庚虽是富甲一方的南洋巨商,但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恪守古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刻关注祖国的安危。
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了山东济南惨案,陈嘉庚以国难在即号召华社筹款救应,发动并领导了一场深入群众的杯葛日货运动,在短短8个月内筹得130多万叻币。这一场筹赈运动突破了帮派、阶级、语言和区域的隔阂,奠定了30年代抗日救亡的民族主义大高潮。
1931年918事变,陈嘉庚以福建会馆主席名义召开声讨日本的大会,通电国际联盟及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他们出面伸张正义,履行条约,保障和平。1932年他受委任为新加坡“购机寿蒋会”主席,筹捐国币130万余元交民国政府购置战机。
善于组织 领导有方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全世界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群众组织风起云涌。隔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南洋各地侨领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以便统一各地的抗日活动。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领导这场中国国土以外最为波澜壮阔和激动人心的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陈嘉庚善于组织,领导有方,南侨总会所得捐款数额甚巨。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的统计,华侨在8年抗战中捐款共13亿多元国币,侨汇高达55亿元。截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不计其数的医药和生活用品。
抗战后期,中国沿岸港又为日军所占,海路被封锁,海外战略物资只能依靠新建的滇缅公路输运,国民政府致函陈嘉庚代为招募熟练司机和技工。陈嘉庚登高一呼,得到了广大华侨青年的热烈响应,先后组织了10批南侨机工共3200人回国服务,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重要的贡献。
陈嘉庚墓 |
落叶归根
1940年5月,陈嘉庚率领一个50人的慰劳团到国内实地考察抗战状况,抵达重庆时受到了国民政府的盛情款待,接着在克服重重阻扰之后访问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他在重庆目睹国民政府的虚浮浪费与贪污腐败,在延安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廉洁自律和勤俭诚朴。考察完毕后,他对比了耳闻眼见的一切,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翌年,他落叶归根,回到祖国定居,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重要职位,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建国三大法案的议决。新中国诞生后,他对人民政府实行土改,恢复生产,整顿秩序,加紧建设等一系列利民措施,感到十分鼓舞,并到国内四处考察,为建设新中国建言献策。
失望中仍寄望于将来
陈嘉庚身居政府要职,是局内人,但也是局外人。铮铮铁汉的他,宁做共产党的诤友,不牺牲原则委曲求全。他对50年代后期执政当局所实施的一些极左政策和偏激措施,不盲目附和;对当时一些领导人迷信苏联的经济理论,背弃《共同纲领》的承诺,深感失望。
“但他并没有绝望,他仍寄望于将来,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终有一天会醒悟过来”,陈嘉庚的侄儿,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在一篇访谈中如此形容他伯父当年的心境。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陈嘉庚(左)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合影。 |
民族复兴之路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起航了。可惜接着下来的二十多年,当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把精力集中于战后的经济建设时,新中国的政权却为意识形态所困,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与内斗,消耗了中国宝贵的人力和资源,经济甚至倒退。迟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始,中国经济总产值对世界经济的比重仍然滞留在区区的百分之五。
1976年文革结束,两年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历史不吝给了中华民族一个新的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世界为之侧目。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暴增51倍至2015年的7924美元;而今嫦娥飞天不再是神话,以往一无所有的高铁,如今贯穿大江南北;奥运、世博、诺贝尔奖等世界文明象征为神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今年10月1日,人民币被纳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籃子!
中国——这东方的古老文明终于回到了世界的主流!
陈嘉庚不是革命者,也非政治家,他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
结语
中华民族在经过一个世纪多的不断探索与反复实践后,从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从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习近平的“中国梦”,终于在21世纪之始踏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谨以此文纪念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倾资办学,100年前就契而不舍地追求中国梦的伟大民族主义者及爱国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及企业家——陈嘉庚先生142岁冥诞。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