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5 印度尼西亚《万隆快报》
辅导处、理事会主席团与部分出席教师合照。 |
【本报讯】3月19日上午,万隆侨中劲松基金会在会所会议室,举行改进教学、教育素质的座谈会;此次座谈与本月26日举行的万隆侨中创校70周年纪念盛会目的息息相关。
劲松基金会辅导处梁顺朝、陈国华、李汉芳,理事会主席团廖秀球、刘杰盛、刘仁经、黄发治、蔡资雄,与万隆国际外语学院院长助理及讲师们,劲松中小学、幼儿园校长、补习班负责人及老师们一道出席。
劲松基金会主席廖秀球主持会议。她说明座谈会目的是:传承侨中办校兴教精神,提高劲松学校、补习班、国际外语学院的教学质量。
劲松基金会辅导处执行主席梁顺朝、文书陈国华、委员李汉芳负责主讲各自话题。
陈国华老师说明,侨中从1947年创校时的350名学生、26位教师起步,发展至1966年封校,19年中造就了30届毕业生共2000多名,封校时共有44班,在学人数约3000名,教师100多位。毕业生大部分回中国深造(有些是先在万隆华校就教才回中国)。他们在中国各行各业多有建树,如中国北大东语系教授、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梁立基,和已故东南亚历史专家吴文华等。一部分在万隆和印尼其他地区任教、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其中有世界羽毛球赛冠军陈有福、印尼驻华大使昆达拉中将、银行家郭志辉等等侨中校友,都是印尼社会佼佼者。印尼对华文华语、华族文化的禁锢解除后,诸多校友企业家、校友们都热心捐助母校兴学办校,出钱出力购置地皮,建成了四层楼堂皇校舍。这些都是原侨中教师们认真教学、学生努力学习、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并重的成果——他们知恩图报,而且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多方面回馈母校。
李汉芳老师详谈了侨中以及各华校德育中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当年“爱祖国”的精神,用在现今,就是热爱印尼国土,热爱建国五基“班渣西拉”、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殊途同归”,促进国家民族大团结;尊敬红白国旗、国歌,缅怀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先烈。
当年“爱人民”的教育就是教导学生为人民服务;如今就是教导学生从关心同学等“小事”做起,进一步在大方面做到(他举出雅加达省长钟万学,全心全意把雅加达建设好,让雅加达民众安居乐业的精神为例子来说明)。
“爱劳动”的教育亦须从小在学生中进行,而且也从处理自己的床铺、鞋子、衣服,帮忙家务,在校打扫教室、美化校园等等“小事”做起,才能从“自立”进而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认识,从而热爱劳动。
“爱科学”的教育须贯彻始终,使学生掌握科技知识,适应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展,奉献国家民族。
体现“爱护公共财物”精神的教育,就是一贯教导学生养成“把垃圾放进垃圾箱”“注意公厕卫生”、运动器械用过后整理好并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
梁顺朝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尼侨领前辈为华侨子弟的教育呕心沥血,集思广益,创办了侨中。19年来侨中不断壮大发展,成为西爪名校(当时报名入学侨中是难得的事)。侨中培育的数千学子中,许多当时回归中国,为我们祖籍国作出贡献之外,另有许多校友成为印尼企业家、教师、华社骨干等。封校期间,诸多热心教育的原侨中教师、校友,仍然立志传承母校辉煌业绩,于1993年成立劲松基金会以适应当时不准建立校友会的局势。劲松基金会掌握机遇,在印尼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建立正规幼儿园,2004年建立国际外语学院,2007年成立正规“劲松三语国民学校”,2012年成立劲松中学初中部(高中部亦开办在即)。如今劲松基金会创办的各级教育机构,有了理想的教学楼、齐全的设备、认真教学的教师队伍和初具规模的学生队伍,实有赖1000多位校友的捐献支助,有赖母校当年把他们培育成才,知恩图报。
梁顺朝老师、陈国华老师、李汉芳老师的结语都是:希望国际外语学院,与劲松三语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劲松华语补习班领导、教师们继承母校在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的光辉历史,团结一致,把百年树人的教育工作搞好。
老师们除了认真聆听主讲,以助好好执行教学任务,并由来自中国的王晶老师、卢竑老师以中文,由初中部Marta老师印尼文朗诵诗歌《把一切献给少年少女》。
(万隆快报 记者幸一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