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2017/03/29 【阳光行动 FB】
阳光有话说:
“华中”——无谓而危险的简称
自3月26日中国报的独家报道和第二天星洲日报的头版称“国民型华文中学”为“华中”后舆论媒体及民间很自然一面倒的开始流行称呼了起来,这不是一件好事!
3月25日,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理事会大会召开,议程十项提案都可圈可点,特别是第七条"促请教育部以SMJK简称华中"。这一条立意非常之好,直击目前国民型中学的最大隐忧,但是这一条里头有一个严重的悖论,因为SMJK≠华中,而SMJK=国民型中学才是重点。
第七条的议题清楚的可以显示给我们,SMJK已面临被政府渐转成SMk,或者既不是国民型华文中学也不是独中般弃儿的危机,这一条非常重要,那么为什么还要弱化“国民型”一目了然的三个字呢?
55年前马华为支持<达立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的顺利实施,诱惑了七十八所独中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其中主要的承诺就是政府拨款享受全津贴,保持三分之一华文教学(但未说明这三分一的细节)。
为反对改制当时全马六个州,几千学生进行了一个月的总罢课,那时的华社就是预言了改制后会陷于今天陈德祥所说的“常被忽视”和“乞讨窘境”。宽柔中学当初率先拒绝改制,承诺自己解决办学费用,才有了今天几万在校生的辉煌。
国民型华文中学应该反思改制的错误,至少守住SMJK这个最后的防线,不要给政府和各界重新解读和淡化“国民型”内涵的机会。
因此,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华中”是愚蠢、无谓而危险的。
来源/作者:2017/03/29
【人在海外 FB】
华文中学改制始末.国民型中学“变调”
教育部是于1956年12月7日致函各华文中学,通知申请改制成为准国民型中学的20项条件,但这些以1952年教育法令为根据的条件,遭到全马各地华文中学及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的否定,要求政府另订改制条件,结果事情一拖多年没下文。
直到1960年,政府宣布从1962年1月开始不再给予不接受改制学校的局部资助津贴,而大马中学只有“全部津贴中学”及“独立中学”两种,迫使41所接受局部津贴的华文中学面对抉择。
这时所提出的22个改制条件与1956年公布的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改变。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中学称为“国民中学”,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中学则称为“国民型中学”。以其他语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中学再得不到政府津贴,只能成为“独立中学”。
媒介语改为马来语
后来受到国语法令影响,国民型中学的教学媒介语改为马来语为主,而《1996年教育法令》第2条文更阐明,从1998年1月1日起,国民型中学(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SMJK)的名称不再受政府承认,所有国民型中学要易名为国民中学(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SMK)。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说,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虽然78所国民型中学改为国民中学,但却被归类政府资助学校(Sekolah
Bantuan Kerajaan),无法与属于政府学校的国民中学享有同等地位。
《1996年教育法令》的影响开始发酵,在缺乏董事部的监督下,不了解国民型中学操作模式的校长遵循教育部或教育局指示,导致学校开始变质,有些正处于“转型”为国民中学的阶段。
州教育局把玻璃市中学原有5节的华文课缩减为3节,引起各界关注;隶属教育部的教育策划及研究组调查报告更因而鉴定全国只有74所国民型中学,除了玻璃市中学,北海钟灵中学、吉华二校及登嘉楼中华维新中学也被鉴定为非国民型中学。
邹寿汉:同时也是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地位模糊。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说,今天的国民型中学,却也是国民中学,同时归类于政府资助学校,又有董事部,身份地位模糊尴尬,大家必须要正视。
“能不能改变是另外一回事,但知道本身的处境,才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他说,1996年教育法令已清楚写明,国民型中学已改为国民中学,这是目前无法改变的事实,将来能不能改变,没有人知道;假如改变了,华社又要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考量的。
“国民中学没有董事部的,若解散董事部,华社愿意接受吗?变成国民中学,没有董事部,情况可能更糟糕;说要恢复国民型中学,但法令上却是国民中学。很多东西不是一厢情愿的,须从根本解决问题。”
来源/作者:2017/03/28 【舒庆祥 FB】
3月30日早上9时,在祭拜殉难公墓之后, 眾人会移步到新山绵裕亭的明墓前,进行另一 项祭拜活动。
明墓埋葬义兴公司诸领袖的神主牌。它立於1921年。从那时至今,新山华社每年都会在明墓前进行春秋两祭,以感恩义兴公司对宽柔的贡献。
义兴公司於1916年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命令停止公开活动后,后来则把存下的餘款约2万元捐献给当时的宽柔学校。
热心华教的精神,永誌难忘。
明墓的祭拜活动,每年都由宽柔中学董事会负责主祭,参与者有新山各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