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陈正祥
什么叫文化?从一般意义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模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关系。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印度尼西亚、中国同时是亚洲泱泱大国,拥有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由于文化本身是中性的,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多样化的猛迅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故有“超越文化”之交流,体现多元文化的共存。印度尼西亚就是一个多元合一民族文化国家,这符合了国家多元合一之“殊途同归”国家理念。心想,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向一元,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有关国家就陷入“闭封式”国家,那就孤立而妄自尊大,那再不与潮俱进。
虽然对不同文化类型上差异是不应当强求一致的,实际上也不可能强求一致。但在求同存异境况下,有容乃大,在差异中才有交流的必要和可能性。文化交流涉及面广,有语言、艺术、人文、习俗、音乐、舞蹈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总之,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作为主体去吸取另一种文化中对自己精神世界之主要养分,藉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正因为如此,就近的来看,印中历年来文化交流和推广人文范畴,就是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最高境界。
在全球一体化中,自诩为强势文化国家,是立不住脚的。人始终是活在群体社会中,单是以印中两国这礼仪之邦,就可凸显印中两国的人文精神,如外来游客欲赴日惹、梭罗等地,就要“入乡随俗”也要以“礼仪”来与当地人沟通,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人文习俗的礼仪践行之。
阅报得悉,印尼驻华大使苏庚拉合佐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民间文化交流。
根据中新社北京3月22日报道,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庚拉哈尔佐22日“中国一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印尼与中国两国在已有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和睦邻居”。
近年来印尼与中国两国在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而两国民众间的文化互通则仍须加强。
“民间交流在双边关系中同样重要。只有双方民众互相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才能消除疑虑,实现良性发展”。
对于此次“中国一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苏庚拉哈尔佐认为将会为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间的合作开启“新篇章”,对促进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中心由中国教育部主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
北外校长彭龙教授在致开幕词中说,该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建成集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平台,积极服务两国人文交流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服务中国“21世纪海丝绸之路”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合作对接。
近年来,中印尼两国关系发展取得很大进步。2015年,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2016年在中国贵阳召开第二次会议,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签署重要台作交流协议。“该机制不仅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还对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于继海说。
中印尼两国专家学者纷纷对该中心及促进中印尼两国文化交流建言献策。有专家认为,双方应加强在海洋考古、互派留学生、文学互译等人文领域的台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只有让双方民众真正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误会,实现两国稳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许利平说。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