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8 辑


物极必反

2012-09-1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继麻坡学生家长漏夜排队為孩子争取中化独中的学额之后,柔州的另一独中――峇株巴辖华仁中学,也出现学生家长在凌晨时分就赶往学校為孩子报名的罕见场景。

我说罕见,似乎还不够贴切;更正确的说,这种“抢"学额的现象,乃前所未见!

过去几个月,一场又一场的大集会和造势活动,从抗议华小师资问题,到要求兴办独中分校的诉求,再到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和增江北区华小董事部风波引发的争议,沸沸扬扬,华教仿佛进入了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

奇怪的是,值此风雨飘摇之际,麻坡和峇株巴辖的学生家长,不但不因此而对华教失去信心,反而以更大热情,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华文独中的支持。

中化和华仁无独有偶地掀起“抢"学额的热潮,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这种“抢"潮的背后,必然有其主观及外在的因素“推波助澜",起著催化作用。值得我们探讨的是,这种现象或热潮,反映了一种甚麼心态?又释放了一种甚麼讯息?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特别是自成一体的华文独中教育体系,一直為海外华人社会所惊嘆,并被喻為中、港、台以外的华文教育奇跡。但身為大马华人的一份子,我们身歷其境,却在自豪之餘,也百感交集,并对华文教育的前途,充满著危机感和挫折感。

可以这麼说,大马的华文教育史本身,就是一段华社的抗争史,五十多年来,风雨不息,也挑战不断,危机意识,也就如影随形,以致一点风吹草动,就仿佛草木皆兵。

当前华教出现争议和挑战的急迫现实、董总和马华的关係掉入谷底的无奈现状、政府对华社要求增建独中的呼声的曖昧态度,对华社而言,都在在加深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华文教育是华社的最后一道防线",已儼然是华社的一个共识。这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瞭解以上背景和因素,我们就不难理解,為甚麼中化和华仁会出现学生家长“争抢"学额的现象了。说白一点,除了两校办学成绩获得认同之外,这也是一种“物极必反"的必然现象。也就是说,这既是华社对国家教育政策不满的一种集体反射,也愈发突显了华社对华教危机的警惕,并彰显了华社对华教的执著与维护。

遗憾的是,《教育发展大蓝图》,却仍把华文独中拒於门外;如此一来,华社无法走出“危机意识"的防线,结果是造成政府和华社在教育问题上继续困於“对抗"之局,悲也!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董总的斗争策略

2012-09-1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今天公佈,但是华教组织和马华斗得正酣,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理会可能影响华教发展的大蓝图?

政坛处於多事之秋,想不到华教也面对分裂。所谓的分裂指的不是董总和马华的对抗,而是一些地区华小的董事和家协代表,以及吉隆坡增江北区华小家长对董总领导人的不满;不管这些人是不是有政治背景,他们是推动地方上华文教育的成员,华教队伍分裂的后遗症可大可小。

没有人能够否认董总对华教的贡献和坚持,如果没有董总,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华教,但是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董总领导也应该省思,斗争的策略对吗,有效吗?

董总要对人,还是对事,或者两者皆要?对人,应该是对準马华,还是巫统?对事,是针对华小董事会的註册程序,还是聚焦於政策和体制?

碍於资源的限制,董总无法应付太多的“敌人",但是董总却开闢太多的“战线",包括和马华“搏斗"、要夺回增北华小董事会的註册权,同时不经意地引起各地方华小董事和家协的质疑。

董总要争取公平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应该团结所有的力量、得到各界的支持,但是与太多人為敌,却打散了凝聚的力量,特别是上述地方上的华校成员。

325华教抗议大会、520争取復办关丹独中集会能够取得成功,是因為万众一心,现在大家互相猜疑,就不能同坐一条船。

因此,董总应认清大方向,带领华教队伍,借助目前的政治局面,突破华教面对政策和制度箝制的困境,如果沾上政治,比如和政党人士直接扛上,爆发各种不必要的争议,徒增内耗。

如果增江北区华小事件是“926华教救亡抗议行动"的导火线,就应该在不伤和气、不影响学校发展及孩子学习的情况下,找出解决方案。

针对华小董事会註册、师资短缺、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增建华小、拨款及关丹中华独中批文等课题,董总也可以召集社团联署大会或大集会,然后到国会把抗议信件呈交国会议员及首相,相信此举能够让马华和国阵感受到更大的政治压力。

董总领导把目标对準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反而让马华有转移压力的机会,大家都在动员,争议是扩大了,焦点却模糊了,最终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董总应该拋出问题,结合大家力量向马华施压,自己参与斗争,已经走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路。

眼前的教育课题接踵而来,董总应该花费更多心思在教育发展大蓝图、发展华文教育,扮演好压力集团角色,才能為华教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关丹独中是试金石

2012/09/12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邵宝辉

关丹申请復办独中20多年的迢迢路,总算在20127月教育部的正式批文上看到曙光。然而,教育部没有明確关丹中华中学的独中性质,即「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以独中统考为主」,而是不含糊地以「私立中学」应对,又含糊地以「可以考任何的考试」来解释。这种偷梁换柱做法自然引发华社不安,有悖华社意愿。看看当地华社打出的標语:50年前彭亨华社交8间独中给政府,50年后换不到一张独中分校执照?可说一语道尽歷史的沧桑,华社的悲情。

如今围绕教育部批文的问题,华社內部分歧越来越大。一边是董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坚持「先釐清批文,才办校」;关丹復办独中工委会则唯恐夜长梦多,自慰聊胜於无,执意「边釐清批文,边办校」。另一边是马华向华社表功,没有也不曾典当华教;而行动党则在向华社许诺,若民联执政中央立即批准关丹办独中。一时之间,批文风波在华社沸沸扬扬,然而独中在关丹还是连影子也没有。

应该说,董总在批文问题上的敏锐和坚持值得肯定。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因为教育部批文的模糊,导致关丹中华中学可能被扭曲为「变种独中」,甚至「马来文独中」,恐怕不是华社各造任何一方的初衷。彭亨华社即便对独中望眼欲穿,大概也不会贪图眼前便宜,更不能將错就错,留下日后的遗憾。或人所谓华人讲究现实,但也不能没有原则。

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华社生存命脉文化香火的延续保障,不是仅仅要求华裔子弟能讲几句华语,能够与人沟通,能够找工作谋生计那么简单。

说到底,华社各方对於批文的认识並无分歧,均认为批文有瑕疵,对批文的內容不满意。既然在申办独中道路上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为何如今在爭取釐清批文问题上不能再次握手?其实,政府亦明瞭华教是华社的底线,在华教课题上已经明显有所鬆动,已有的批文即是明证。更何况,据称教育部已经著手处理吉隆坡中华独中申请修改批文一事。这真是三跪九叩都拜了,就差这一哆嗦了。

因此,华社各方精诚团结,戮力同心,促请教育部早日釐清或修改批文,明確关丹中华独中的性质与地位,才是当务之急!

无妨说,关丹独中是一块试金石,关丹中华中学能否最终办成为一所眾望所归的真正独中,不仅考验政府对华教华社的诚意、承诺与效率,也考验华社对待华教问题的精诚、团结与毅力。

 

100万怎能消灾

2012/09/10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刘汉良

马青总团决定在两个月內全国走透透,为关丹中华独中筹募100万令吉建校基金,以示证明它所声称的“谁只是高喊维护华教的口号,谁又是真正为华教作出实际的努力"。

作为马青总团母体的马华拥有丰厚的党產,没有人会怀疑,马青总团即使自掏腰包,也有能力献捐100万令吉给关丹中华独中,何需向社会募捐。

马华財雄势大,並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国家的行政资源,马华或马青总团若有心资助独中,一掷100万令吉可说是“湿湿碎"。

问题不在於100万令吉或更多,马青总团“志"在彰显马华不是高喊口号维护华教,而是真正为华教作出实际的努力。

但马青总团看来是出师无名,因为它欲施援的关丹中华独中,已確实是变种独立或私营国中,根本扯不上维护华教。

教育部给予关丹中华独中的批文確实註明其课程纲要是国中课程(KBSM),而教学媒介语为国语,与国民型中学的本质无异,甚至可能更不堪。

至今为止,教育部仍未对有关纠正批文的要求作出明確的答覆,而马华领导层包括身为马青总团长的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依然解释得不清不楚,只能说是含糊其词。

试问任何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的课程,纲要若是採用华文独中课程,並以华语教学,那么它难道不就是沦为变种国中或官办独中。

当然,这种畸形怪状绝不会发生在国中,只会套用在所谓的关丹中华独中。

或许3岁小孩子也知道,如果一家华文报的新闻是以国文或英文刊载,那么它还算是华文报吗?

马青总团这回高姿態筹款,也不可能合理化关丹中华独中的变种,更遑论企图转移视线,让关丹中华独中“货不对办"的爭议失焦。要力挺被董总声討在处理华教课题上失责的魏家祥,替他平反,马青总团理应促使他及以蔡细歷为首的马华领导层向內阁尤其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反映华社的诉求,还给华社一间名副其实的华文独中,才是上策。

没有背负歷史包袱的马青总团新生代领导人,为何自我迷失,走上马华历任领导层与华社权益对立的老路。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