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1 辑


董总会变质吗?

2012/09/14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日月长弓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UCSCAM)简称“董总”。董总成立于1954822日,负有维护与发展我们国家华文教育的使命。

最近我国发生了华文小学董事部被教育局的行政官以行政的权力颠覆了原有的董事部。以增江北区华小董事部为例,2012816日增江北区华小校长以董事秘书的名誉发了一封通知书给原有董事长叶新田博士说:“禁止非本校董事进入校园,银行户口已改签名”。并要叶博士一星期内移交以下文件:(1)会议记录簿;(2)银行户口文件;(3)会议室锁匙及文件;(4)赞助人名册及账目;(5)其他。

这封颠覆了原有董事部的校长通知书不禁引起人们要问:没有会议记录簿,也没有银行户头文件,如何改换银行户头的签名呢?没有赞助人的名册,如何选出新的董事呢?我们希望发出通知书的现任校长能够公开说明。再说,原有签名人就这样容易的被取代吗?没有赞助人的名册也可以选出董事吗?这种行为是合法的吗?在现有的董事申请表格里,必须要有原董事长的签名,难道别人也可以签名吗?这不就说明了权力欺压权益吗?

另一件事是发生在申请关丹“中华独中”的批文上。这是一间“华文独中”呢?还是一间“非华文独中”?当有关批文公开后,黑白写著那是一间有著“中华中学”之名的“非华文独中”,因为,“华文独立中学”是以华文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主要考试是“统考”。我们有理由要董总的领导层去支持“非华文华语的非华文独中”吗?奇怪的是,有些人不知心中怀有甚么样的“胎”,硬要董总附和他们一意孤行的决定,那岂不是逼董总的领导层变质吗?

我们一定要在“李孝友部长的忏悔”中汲取教训,不要在“移民”前才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向华社公然忏悔和道歉。这种唯求自己的心灵能够得到平静与安宁的道歉,对华社造成的伤害,岂是一声道歉就可以弥补的呢?(文:日月长弓)

 

殊途同归?

2012/09/14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周秀洋

董总,或许更贴切的说是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和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就像两尊贴错的门神,相同课题上总是一左一右,虽然一方说,大家都是为了华教,殊途同归;但偏偏另一方却坚持认为对方是在出卖,典当华社的利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的人则是有心无力。

关丹独中风波闹到现在依然没完没了。一方坚持,只要独中建起来,就能用事实证明一切,证明这是一所“正宗的双轨独中”;可偏偏另一方也是立场坚定,非要有白纸黑字的正式文件,否则一切就等同于“欺骗”。

一纸批文,隐约透露了执政当局奉行多年的行事风格。

或许,有些事真的就只能“暗做”,不能“明说”?一旦要求“明说”,就会陷入僵局?

只能默许不能明说

能不能“明说”,有人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但也有人认为,只有“明说”

了,以后的一切发展才能有例可循。房屋买卖打的也是白纸黑字,正式签名生效的契约;为什么建校发展就不能有明文规定,一清二楚的公文呢?毕竟,单靠“默许”,是有危险的,哪天,“默许”不存在了,一切又没有“正宗”例子可依,让接下来的发展该怎么呢?

关丹独中课题还没解决,两尊门神又有了另一条新战线。增江北区华小董事闹双包,只怕闹到最后会让爱华教人士分裂,这绝非好事。亲者痛仇者快,到时候,损失的是华社,损失的是成千上万想要接受母语教育的莘莘学子。

日前,有位巫裔同事兴致勃勃的告诉我,已经为孩子报读了华小,她说,认同华小的办学模式,也希望孩子可以掌握多一种语文。这位有四分之一华族血统的同事说,很遗憾,没能好好的和祖母学华语。而刚刚公布的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里,也分析了华小生中学的升学趋势,显示选择进入独中的趋势有所增加,这或许意味着,华小、独中的教学风气普遍上都得到家长的认同。

选择学校最重校风

身为父母亲的,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主要的考量莫过于学校的纪律问题,教学风气,能给孩子最好的才是重要考量。一所学校,如果从领导层开始,吵吵闹闹的争夺不休,教师们虽然没有卷入其中,但谁能确保百分百不受影响呢?孩子,也有权利得到一个安详宁静的的求学环境。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博虎头,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这是一生为华教奋斗的林连玉先生的精神。试问,今天,当利益当头时,有多少人依然能坚持这个信念?华教,一路走来的艰辛,如果到最后竟成了分裂,让先人情何以堪?(周秀洋 自由撰稿人)

 

教育发展宜强化母语教育功能

2012-09-14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林国安

首相纳吉在《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初步报告》推介礼上,表示我国现有教育系统充份体现民族多元化与融合的特色。在这个教育系统内存在各类型学校,诸如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华文小学、淡米尔文小学、宗教学校、教会学校、华文独中、私立学校等,相信是世界所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因此,教育部规划教育发展应确保各源流学校教育的发展。

诚如纳吉所言,“我们长期以来就承传先贤的`遗產’。"今天我国教育系统形成统合国民教育体系与多元民族教育体系并存的格局。这种教育系统的特色,应予以保留,并作為缔造一个和谐多元教育体系的基础。

然而,《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初步报告》亮点之一的“延伸义务教育年限至11年",却把华、印族母语教育局限於小学阶段,忽略其长远的发展。教育部希望各源流小学毕业生都选择升读国民中学,因而规划了一系列强化国民型小学国文教学的措施,包括国民型小学46年级採用与国民小学同等水平的国文课程纲要与教学模式、為国文学困生提供补习课程、取消中学预备班,以提高国民型小学国文教与学水平,為学生升读国民中学舖路。

基於此,教育发展蓝图对华族母语教育中等学府——华文独中的定位与发展问题一字不提。这对华族母语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民族语文学校及民族母语教育对於一个族群文化的承传发扬,甚至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华文独中建议书》就明确指出:“中小学12年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华文独立中学即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母语教育";“华文小学6年级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以华文独中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言:“作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养,第一是母语能力,第二是外语能力,第三是信息能力。"

世界中等教育母语教学目标强调: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先决条件。母语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於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董教总《母语教育宣言》:“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有助於培养具有民族自尊、自信及民主和宽容精神的公民。"

由此看来,对於学校教育而言,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它是本民族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母语习得為人们所提供的,远非单纯交流的媒介,而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正确价值观构建的媒介。母语教育这些价值功能的发挥有赖於一套完整的12年中小学母语基础教育体系為之奠定坚实根基。

从教育部规划国家教育发展蓝图的谨慎、用心看来,我们深信教育部是理解民族母语教育价值功能的。那麼何妨开放与开明,一视同仁提供便利条件让各族群发展其母语教育教学,鼓励并扶持多元民族各层次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凸显各语文源流学校的特质和教育功能,构建和谐团结社会。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国安)

 

关于《钟灵中学校史》

2012/09/15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听闻马来西亚钟灵校友会联合总会出版了一部《钟灵中学校史》,心中非常兴奋。钟灵中学走过95年,终于有《校史》著实令人期待拜读。

钟灵中学创办迄今,其过程有如我国华教发展史的缩影。它经歷殖民地时代,二战洗礼,联邦自治及独立,每个歷程都有它可歌可泣的故事。

尤其是20世纪初期,它是一个思想转变的大动乱时代,也是新与旧的交替时代。每一个人都受到新思潮、新时代的洗礼。钟灵中学的师生早已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负起民族救国救民的重责。上世纪5060年代,钟灵师生更为维护母语教育及捍卫母校主权付出惨痛的代价,发挥爱校最高情操。那时期凡是与钟灵一齐成长的同学,无不以钟灵生为自豪。这些轰轰烈烈的事跡,都该应书直书,表扬钟灵生为真理而牺牲的壮烈行为。我想此部《校史》一定有详实记载。

可是这一切隨著挚友程道中学长邮寄一份〈读新编《钟灵中学校友》有感〉予我,拜读之余不由让我对《校史》大失所望。

道中兄虽只瀏览了编者的话及读了第一章有关1950年代的段落,竟被他挖掘出从5256年的5年中,有4年的史实不符,且谬误的地方甚多。我认为《校史》会出现那么多的紕漏,大概是由于下列主要原因。

第一,编纂时间太仓促,根据编后话,它从正式编写到印刷,其间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它的及时出版是为了献给母校95周年校庆的礼物。试想看95年的歷史,在短短的一年內就编写成一部校史,而且它还是依据歷年的校刊、校闻、校讯、特刊、剪报,以及各地校友会和各届毕业同学的纪念刊的资料整理而成。我质疑以沈仁东校长为首的4人编辑小组,能在短短的时间內查阅这么多且丰富的资料而编撰成「史」。

第二,人手不足,钟灵中学长达95年的歷史,仅依赖4人之力去编写成书显然是不足的。写校史首先要有详尽的资料,配合时代变迁进行分析和概括,加以去芜存菁,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反復復的经过多次梳理、鑑別、选择,才有系统的把资料组织起来,敘述起来。要是资料不足或不详实,分析起来就会南辕北辙,就不会得出正確的结论。

第三,收集资料不够全面,我们不能只靠直觉或表面的敘述,更不能凭自己个人「想当然耳」,內部的资料还要与外在的资料及时代演变相结合,才会梳理出正確的答案,否则则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四,治史的態度不够严谨而导致疏忽,诚如道中兄指出第一章节就有六处不当。大处不说只说小错为例,如「19526月,教务主任汪永年先生被委任为新校长」,实则为「19525月杪教务主任汪永年先生被委任为代校长」可见一斑。

第五,歷史事件交待不清,甚至有歪曲。写史不能有避讳,甚至迎合某些权贵,故意歪曲史实。发生学报事件及「11.23学潮」的1956年,是母校创立以来最不堪回首的年份。

学校行政落入教育局手里,费舍.素是教育局的代言人,《校史》竟然对母校在此人铁腕管制下,为期25个月(19559月至19581月)的白色恐怖时期只字不提,只用大约160字记述当时期最动盪的岁月。

写史应该大胆直书,对当时情况说明原委,让人可以从中吸收教益,了解当年学潮是完全出于青年学子为爱校而发出的怒吼。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让后人认识先辈的光荣史跡,可惜这些並没有详细记录,观点也不明確。

总之,此书具有严重的误导性。钟灵校友总会应该停止发行,待重新修正谬误之处后再发售,免得貽笑大方,误导后代子孙。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