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8 辑




不要沦為死局

2012-09-2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果不其然,几个华教课题出现令人担忧的发展,领导者和基层组织严重分裂。

董总发动的“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引起两极反应,连一向来与董总站在一起的教总也不参与。926抗议行动相信将进一步扩大分歧和矛盾。

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要把新独中建起来,但是董总基於批文有问题,不让该校学生报考统考。若学校建竣,却不能考统考,这教支持关丹中华独中的民眾如何自处?

今天华教队伍的分裂,无法分清谁做的比较对、谁错的最多,磨擦是因為个人的思维、想法、策略、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所造成,再加上政治、人事纠纷、恩怨等因素,让各方走向不同的道路。

董总领袖数十年来不计辛劳,劳劳碌碌為民族教育而奋斗,他们对华教的忧患意识,是能够理解的;基层组织也是无私付出,為推动华文教育而奔波,他们也需要领导的肯定,不是调转鎗头、对著干。

大家的目标及原则是一样的,只因為作风的差异而爆发矛盾;这或许就是华人社会风波不断的原因,各自有自己很强的想法,却缺乏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26抗议行动已经是箭在弦上,就让董总去完成,然后再来检讨行动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从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

董总在926抗议行动中提出的8项问题,没有一项是矛头直接对準副教育部长魏家祥,这显示董总也在自我调整,避免激化矛盾。

对於关丹独中批文课题也一样,各方都应吸取教训。批文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為之前马华、复办独中工委会及董总不能合作;现在批文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大家就应该坐下来,设法补救。

工委会应设下厘清批文的期限,没有期限,政党人士过了大选就是神仙,谁还会那麼热心?董总也应该再观察,不要一口就拒绝报考统考,理应让双方都有下台阶。

当然,教育部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应该制定一套指南,避免一间华小出现两个董事会,指南应清楚阐明谁有权筹组董事会、出现纷争的处理程序等等。如果教育局官员不知道其敏感,负责华教事务的副部长就应该插手,以确保类似事件不会重演。

华教课题已越演越烈,解决之道是大家放下尊严、个人身份,嚐试沟通,从中化解差异、确认方向。

如果大家还是在小格局裡斗来斗去、纠缠不清,身上的绳子就会越绑越紧,最终是找不到出路,成為死局。

政党人士最喜欢看到这样的局面,华人分裂,他们就可以拍拍屁股,扬长而去。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合则强,分则弱

2012-09-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回顾历史,我国华文教育面对的挑战和考验实在太多了,这过程中,曾有过空前的团结,也曾有过巨大的分裂,华教之路,就是如此时而高歌猛进,时而低泣败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华文中学改制争议,在全国引发了罢课学潮。19571219日,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部率先宣佈拒绝改制,其他华文中学纷纷跟进,自此开啟了我国独中的艰辛奋斗历程。但与此同时,也有数十所华文中学选择了改制。这是我国华教史上可悲可泣的一页。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终於证明,宽中以及其他独中董事部当年的当机立断,是正确的。至於“改制中学三分之一华文教学"的保证(当年只是一纸文告的保证,并没有写进教育法令裡),则已被证明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更可悲的是,那场改制风潮,不只造成华教队伍的严重分裂,也带来了深远的破坏后果。马华公会和华教团体在华教问题上的严重分歧,终於导致作為华教的中流砥柱的“三大机构"(即由马华、教总及董总联合组成的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解散。也造成独立华文中学陷入了孤单无援、自生自灭的境地,甚至此后十多年面临著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

庆幸的是,1973年,霹靂州华社发动了席捲华文独中復兴运动,產生了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并釐定《独中建议书》,作為发展华文独中的指导。独中由此走上了搁置争议,重新整合,化危机為转机的复兴之路。

独中统考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產物。第一届独中统考在强大的压力和白色恐怖的气氛下,於1975128日成功举行。这是大马独中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新里程碑。

经过了37年的耕耘,独中统考文凭如今已获得中、台、港、新、英、美、澳、纽、日等地区和国家上千所大学的承认,大马政府虽然至今仍不肯承认统考文凭,但自308大选过后,也不得不进行一些“小开放",如接受独中统考生申请师训,颁发一马奖学金给独中优秀生,并承认中国数百所大学的学位,形成了“间接"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事实。

当前国内外环境,是有利於华文独中的发展的,因此才会有一呼百应的复办关丹独中和昔华独中的诉求。遗憾的是,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引发的争议,竟令华教队伍又陷入了分裂的危机。

值此令人忧心的时刻,但愿各造不忘历史。合则强,分则弱,华教队伍应吸取这歷史教训,以包容和理性的态度缓和误解,用智慧来化解危机,把危机化為华教的转机,不要搞到兵戎相见,剑拔弩张,让仇者嗤嗤窃笑!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对教育大蓝图的建言

2012-09-2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麦翔

教育部公佈了《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首相纳吉主持推介礼时宣佈:政府的教育宗旨是“融合"而非同化,“多源流"是资產。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则强调,这份报告是汇集国内外专教育家与本地一万多个相关单位和个人意见的產物,目的是与世界教育水平接轨。

这个报告书最大的卖点是声势很大,内容洋洋洒洒,810数万言,一般人要深入瞭解并非易事。最客观的办法莫过於以当今教育部实行著的“行"(实践)来对比和研读这报告书的“言"(建议),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大致摸清大蓝图的底。兹事体大而影响长远(报告书涵盖未来15年),华社和华教界必须十分奋起和审慎,不要让米煮成饭才来议论。

首先,检视教育哲学(教育制度的指导原则)。当下是“一国两制",即母语体制(含国民型华小与独中)与非母语体制(国民(型)小学与中学)并存,后者以一面倒的优势,主宰著母语体系。当局指出,母语教育的缺点是“跟不上"世界潮流,并毫不隐讳的指董总提出的备忘录是“空乏"的“要求",不是“建议",加以拒绝。由此可以预言,大蓝图将继续保持“一国两制"的单元主义路线,朝著以马来语文為主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二,基建与提高的矛盾。眾所周知,提高是在学校基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的;当不同源流在基建层面上处於不平衡的状态下就强行提高,不平衡(歧视)的距离必将愈拉愈大,滞后的源流必将遭殃。举例说,华校师资不足,本来就落后於国小,所谓提高将不可避免的加剧两极化:一个锦上添花,一个雪上加霜。如果加上华校校舍、拨款、设备、课程、上课时间等方面的滞后和不合理现象,不言而喻的结果就是“一抑一压"。大蓝图首先必须检讨与纠正这个偏差。

必须强调的是,当前华小每週上课时间,因為三语并重本来就排得满满,学生负担比国小来得重。大蓝图建议提高华小国英语水平,势必须延长上课时间。这样一来,那些上下午班上课的华小除非另觅校地扩建或者改為全日制加以重建,否则,连课后补习也不可能。如果不顾事实的差别,硬硬实行,其结果就是华校被压扁或压垮。正确的做法是,建基平衡必须先行,解决了按学生人口比例扩充或增建的问题,否则,名為提高实则无异雪上加霜。

第三,媒介语的取向。当局强调“世界水平"指的是华、印小国英语的提昇,甚至建议华小採用以马来语為母语的国小课程纲要,就是说华小将拥有“双母语",目前负担已经无以復加的华小将何以堪?

实行起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转读国小的华裔生将增多。其实大蓝图确实有此用意,“希望小学毕业生升上国小",即现行所谓国小是“首选学校"。大蓝图名為多元,实则背道而驰,人们怀疑,母语体系能维持多久?

上面就“言"与“行"的矛盾层面上的犖犖大者加以阐述,勾勒了大蓝图的走向。关键在於多元与平等概念的詮释。我国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民族的个性与国家的共性"相结合,不能偏废。将公民区分為土著与非土著,特定族群主宰其他族群,本身就是单元主义,虽然表面似乎有“多元"的样子。各族群的特徵(个性)不受到刻意损害的前提下,自由交流,互相吸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久而久之,一个湮没“你疆我域"的新的马来西亚族群与文化必将诞生。那是未来好几代人的事情,而且必须在拋弃当前似是而非的单元主义路线,採取“民族个性与国家的共性"相结合為前提。我国的多元国情有自己的特点,不顺著这个特点办事,即使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遵循正确的政策。深望有关当局与大蓝图诸公详察。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麦翔)

 

战火非建好就收

2012/09/24 光明日报/ 评论
~作者:郑钦亮

应该有超过百万华人知道董总发动的926华教救亡与抗议大会,活动的终点站是国会大厦,然后把写上华教8大诉求的文件提呈给首相和国会议员。

8大诉求的文字精简但沉重,多是华教面对几十年的老问题。还好,终於淡化了剑指副教育部长魏家祥的“倒魏"元素。

要不然,真会笑死教育部小拿破崙和教育部长,就好像董总主席叶新田或其署理邹寿汉不接受某独中董事会申请加入董联会,该董事会却发动促请董总行政秘书辞职的行动,然后提呈备忘录给叶邹二老,这让人想到老夫子漫画里啼笑皆非的表情。

叶邹二老在最后一分钟还会急转弯,可见他们不是如形象所现的那么僵硬或不化。

但是事到如今,926仍坚持进行的话,该硬的地方还是要硬下去,至少气势上可以维持在斗士的层次,比如8大诉求的首两个字“儘速",应该可免则免了。

都是有关当局有意拖你几十年的老问题,这时候还在要求儘速,岂非等同向必然发生的继续拖延妥协了?把“儘速"二字去掉才是坚决要求,如果要更有文化一点,可改成“请"字,如此展现华教的浩然正气和傲气,更有气势。

其实这场演变至此状况的独中战火也是打得匪夷所思,简直是华教人在打华教人。

从复办独中工委会、华总、马华到董总,无论是从组织背景、宗旨或行动来看,他们对华教的贡献、战绩和热诚都是无庸置疑的,可是却因为筹建一所新独中的好事,基於国情和政治的现实和牵制而自相残杀,到最后还变成董总以一敌眾,一方面向这三方开战,再跳过副教长改而向掌控现实和牵制的正副首相诉求……。

更可悲的是,好像在朝著更可惜的结果前进。

尤其没把握的“边建校边改善批文",只是口头承诺的“独中自主权"和不让“马来独中"考统考等种种疑虑和爭议的过程,都只能靠政府尤其是教长慕尤丁的点头才能圆满,问题是教长拿出的杀手鐧是“国法不容",也没看出修改国法的意愿!

所以,就算关丹中华独中如期在两年后建好,而批文仍非董总所愿,华教自相残杀的战火也无法“建好就收"。

在没有任何跡象显示政府会“屈服"於董总任何陈年诉求之际,任何一位可敬的华教热心人参与的926行动,怕是白忙一场。(光明日报/泼墨文:郑钦亮)

来源: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