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23 辑


其实是有心无力

2012/09/27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在华文报章刊登广告,邀请华教支持者踊跃参与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它所列出的8项要求未含“倒魏”议程,让人松了一口气,可说为董总与马华重新合作,共为华教奋斗留下余地。

较早时,董总提出“倒魏”行动,据称乃因魏家祥“言而无信”,比如许多华小董事会的注册给教育局拖延着,与魏家祥一再声明的“教育局必须接受”、“呈上了申请表格即自动生效”并不相同,反而闹了好几宗董事会双胞案,或原有董事会遭篡夺,又或先呈请注册的不获准,后来者却获准成为董事会。

换言之,董总“倒魏”是因为后者讲到却没有做到,或者无法实践他所讲的话。

副部长下面没有了

但有人弄错了董总的原意,所以他们问:魏家祥下台,华教问题就可解决了吗?

可谓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

话再说回来,魏家祥讲到做不到,或无法实践他所讲过的话,这是早已有之的事,此乃整个马华的事,不是代表马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者的事。

19967月,冯镇安担任着这个职位时就慨然地说,马华副部长常常受到官员的刁难,时任内政部副部长的黄家定也讲过这样的话,一些官员甚至不理会马华副部长的指示。

199111月,《南洋商报》公布了教育部行政结构图,附带标题是“马华副部长表面一人之下,内里毫无实权”。

原来从行政表看,最高的是教育部长,部长下来是2位副部长,但2位副部长却“下面没有了”,没有直线下来,也就是没有任何直属部门或官员,颇似人家讲的“无兵司令”,倒是部长另一条直线下来的是秘书长,秘书长下面有一横线,分掌法律部、教育总监、第一副秘书长、第二副秘书长等等,他们则包揽所有教育行政与学校事务,似乎一切都不劳2位副部长费心。

无权指示官员办事

可见代表马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的人如要处理华教事务,往上可找教育部长,往平行可找秘书长,或直接找秘书长之下的教育总监、第一或第二副秘书长商量,也可找他们之下的官员商量,但却无权指示他们怎样做,如果这些官员不买账,身为副部长的人也没办法,只因他们不是自己的直接下属。

因此,魏家祥讲到却没有做到、没有实践他讲过的话,那是因为在教育部里,他只能找人协商,成功与否则全看人家是否“俯允民意”,遇上圆滑的官员,表面上说没问题,一转身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就出现讲到却没有做到的现象,言而无信其实是那些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不当一回事的官员,在这种情形下,任何马华副部长只可说他们有心无力,政治现实如此,董总无须执意“倒魏”吧!(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华教路谁会灭亡

2012/09/27 光明日报/ 评论

~作者:戴志强

千人冒雨出席926华教救亡和抗议大会,国会外的雨伞如一朵朵蘑菇,看似脆弱却顽强的在风雨飘摇之中冒出来。

董总和马华这次撕破脸直接交战,逼使一些组织和领袖选边站,让一些人原形毕露。

公有公说、婆有婆理,將华教一直以来承受的种种黑幕与难题,一一搬上台面,让更多人瞭解和关注华文教育所面对的困境。

大会成功举行过后,这条风雨无阻的华教路,接下来又要怎么走呢?现在董总把乒乓球打了过去,轮到马华接球。

马华可以视而不见,魏家祥当然继续当教育部副部长,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华教课题。

例如,马华可以联同其他“同一阵线"的组织和领袖继续搞“关丹中华独中",建好校舍之后,再把球打回给董总。如果董总不承认关丹中华,到时由董总去面对关丹华社的压力。

马华可以见机行事,有功就领,有过就再想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如马华总会长蔡细歷当初欣喜万分宣佈关丹中华批文到手,马华居功至伟,但被发现批文有问题,就是由吉隆坡中华独中交回教育部要求修正,而不是马华去做。

但这次事件反映,马华的责任並不只爭取批文和筹款建校,这些事,华社或董总可以自己办。董总並不是政府的一分子,要改革教育政策和解决政府体制的缺陷,只有执政党才有能力做得到。

马华可以选择继续和董总对著干,將矛头对准叶新田和邹寿汉,不过,诚如马华所言,董总並不属於叶邹二人,而是华社共有的。马华过得了董总这一关,孤立了董总、打倒了叶邹,但逃不了华社的检视。

別忘了,董总不必面对全国大选的民主审判,马华始终有解决问题的责任和面对后果的担当,不能模糊焦点。

至於董总方面,不必对马华期望太高。与其和马华继续开战,不如主动进取,大可直接面对巫统,或通过民政党来办,否则只好等民联一朝上台,再找行动党商量几时承认统考文凭。

华文教育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不必救亡也不会灭亡,会灭亡的是背弃民意的政党和组织,马华和董总同样要戒之慎之。(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华教依旧风雨路

2012/09/27 光明日报/ 评论

~作者:郑钦亮

逾千名可敬的大伯大叔和大婶大姐们在风雨中出席了“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实际支持董总促请首相关注和解决当前华教的八大诉求,令人感动。

人潮是有了,决心也看到了,再加上全国数以百万计热爱母语教育同胞们的高度关注,这种诉求行动应该有它一定的力量。

如果不是麻痺了或认为事不关已,身在国会殿堂的每一位YB都应该感受到华教长征的痛和苦,知道华教长年都受到不公正不公平和不公道的对待。

如果不是关丹中华独中批文发生爭议,再同场加映叶邹二老失守增江北区华小董事部,他们也不会火烧眉毛,用尽全力把华教八大苦味炒成一碟华教苦Rojak,再促成926

美中不足的是,董总的5人代表团没有见到事务繁忙的首相,只获得首相署部长纳兹里接见半小时,双方打了30分钟的公关就互相收场。

然后呢?然后就看纳兹里何时將华教诉求文件交给首相,首相何时打开来看,看了之后想要如何帮忙,会叫谁去进行。这期间会用多少时间?

大选前或大选后?

从诉求文件交到纳兹里手上开始算起,就已经注定走上一段无法估计的漫漫长路,再回想华教昨天如何造成华教的今天,则是一声长嘆。

纳兹里是公关高手,应对华社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最懂得在甚么时候讲华社最想听到的话,让大伙儿听得舒服,心情变好,暴戾消除,等到最后突然发现诉求也跟著怒气一起消失时,就算要生气也没那么气了,我们的华教路向来都是走得“上气不接下气"。

大官讲的话,永远都是讲和做是两回事,尤其是不关他部门的事,说再多也是无济於事。

董总放弃了马华,越过了副首相兼教长,直奔国会找首相,自有他们无可奈何的策略,但若是抱住很高的期待,要首相插手解决,岂非等於要首相去否定副首相的决定和努力,有这个可能性吗?別忘了他们正在手拉手肩並肩面对即將到来的江山守卫战,哪会为了华教问题伤了和气。

其实政府都承认中国和台湾的学位了,还大肆允准各种国际学校和私人大学学院的成立,为甚么就不肯承认和爱护自己国家的华文独中教育?

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接受独中统考文凭,大马却说不,是有够离谱。

独中生须以统考文凭进入大马认证的中台大学后,毕业文凭才获得承认,则是超级离谱。(光明日报/泼墨文:郑钦亮)

 

华裔应珍惜技职教育

2012/09/27  南洋商报/社论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技职教育行动委员会主席陈正锦周二率团拜访民政党时指出,尽管政府每年拨款20亿令吉推动技职教育,非巫裔社群却基于行政问题与教学环境的单一种族化,无法分享这笔巨额款项。

他因此希望首相署部长兼民政主席丹斯里许子根博士直接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下情上达,寻求方案纠正有关失衡。

对于技职教育的发展,该委员会副主席郑庆合说,技职领域的器材与设备皆价格不菲,民间团体根本难以负荷,因此,只有政府能办好技职教育。

他说,华社靠技职起家,“我们必须培育更多拥有专业技术的接班人,才能守住它”。

诚如郑庆合所言,技职教育的确需要耗巨资才能办得好,因为科技日新月异,所需器材和设备也必须随之跟进,不然就会陷入不进则退的窘境,国内一些独中的技职班因为经济问题而撑不下去,就是最好的例子。

马来西亚政府开办的技职教育,主要有青年体育部的国家青年技术学院(IKBN)和人力资源部的工业训练学院(ILP),两者的学员经过一至两年的技职培训后,即可考取政府颁发的MLVK技职文凭,这张文凭,就是毕业生过后谋生的一纸准证。

据了解,这两所学院的非巫裔学员不到5%,这种冷淡反应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1)在食物方面(尤其是华裔学员)不能适应;(2)学员之间存在种族隔阂;(3)在申请就读时,非巫裔面对行政偏差。

因为这些因素,许多华裔子弟选择大老远地跑到台湾就读海外青年技术教育班(海青班),这个技职教育由台湾当局资助,学员只需要负担个人生活费。尽管如此,家庭经济环境较差者,也只能望海青班的大门兴叹。

反观国家青年技术学院和工业训练学院,凡是拥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中五毕业生即可申请,录取后除了需要花费几百令吉购买书本和制服之外,其余的包括膳食、住宿和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有300令吉的生活津贴。

这种优厚待遇,实在弃之可惜,华裔子弟应该珍惜及积极争取,民政党及华基政党必须尽一切能力改变华裔子弟的冷漠态度,同时,深入处理有关学院在招生时出现的行政偏差现象。

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就好像公务员的录用,在华总的积极处理下,华裔申请者已有倍增现象;政府技职学院严缺华裔学员的情况,只要处理得法,相信大有改善的空间。

必须正视的是,MLVK技职文凭除了是有关学院的毕业证明,更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技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纸营业准证。

(来源: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