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22 辑



理智争取华教权益

2012-09-27 星洲日报/社论


由董总号召,促请政府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公平合理对待华教的建设与发展、关注和解决当前华教面对的问题的“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昨日如期举行,获得逾千人出席响应支持,并提呈备忘录给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董总也表示联署人士超过4万人。

这场抗议行动先前引起争议,皆因其抗议对象和手法让一些人感觉“对人不对事",模糊了争取华教权益的大方向,朝野华基政党、各大华团及华教组织因此意见纷呈,立场南辕北辙,给人感觉华社有分裂之虞。然而,昨天的请愿成功举行,说明许多热爱华教人士誓為董总的后盾。

不谈此次行动的是非对错,华教问题数十年来不断困扰华社,在民主社会,不同组织和人士有权利採取本身认為适当的方式和管道争取当局关注,以期解决问题。长久以来,华基政党、华教组织及华团,乃至华文媒体,都在各自岗位上克尽所能,推动华教的发展,谋求更公平的待遇。

华教问题繁复,许多经过多年争取仍悬而未决,校地、增建、拨款、师资、董事部主权等问题,都是华小和国民型中学长期面对的问题;近来沸沸扬扬的则是独中的增建、批文、统考等问题。综观过去,在寻求解决问题及争取政府更公平待遇的过程中,尤其是朝野华基政党和华教团体都曾有过不同时期和模式的合作,其中效果及成败歷史自有评断论定,华社亦会以智慧判断当中的是非曲直。而昨天纳兹里与董总会面时除肯定类似交流有助於釐清问题外,亦认同董总的诉求。

政府对华社华教诉求的回应,向来都是採取协商的方式,诸如针对华小师资不足与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被派往华小执教的问题,内阁今年就成立一个以副教长魏家祥為首的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较之以往,政府亦以不同方式肯定华校生对国家的贡献,例如录取统考文凭生进入师训华文组。纳吉早前推介《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时更强调多源流教育制度是国家资產,教育部应确保教育发展大蓝图照顾到各源流学校。

诚然对於华教团体及华社而言,政府著实更开明对待华教,不过认為单元教育政策仍一以贯之,华教许多问题在单元思维政策下依然无法圆满解决,教育大蓝图虽然对未来国家教育方针勾勒出既定路向,但是在如何公平合理对待华教的建设与发展则著墨不多,因此大蓝图初步报告出炉后,华社仍普遍持观望态度。

母语教育乃受到宪法保障,国民型学校的地位亦受到教育法令承认,华社华教诉求以法有理,政府规划教育政策理应遵循法律,惟一些官员在处理华教问题时却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华社应该认清这一现实,在争取及捍卫华教权益时,应诉诸以法理,不宜意气用事,若手法不当,诉求对象错置,则无法為华教拨云见日。经过最近一轮的争议,随著“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落幕,华社是时候回到根本寻求共识,否则焦点被模糊,则不利争取权益。

(星洲日报/社论)

 

926行动的意义

2012-09-2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在关丹独中批文发出的时候,董总、华总和其他团体能够达致共识,对政府设下纠正批文的期限,否则大选时将有集体的行动,今天就不会分裂。

假如当时团结一致,今天马华就无法推卸修改批文的责任;现在马华好整以暇、不断攻击董总,应不应让关丹独中参加统考的问题成為焦点,批文是否有厘清反而变得次要。

华团之前跳过了先修改批文的环节,直接进入建校的阶段,以致争议不休,但是时间已经不能倒流,这一个事件将记载在华教历史上。

董总在报考统考课题上的立场是基於原则,也是一种担忧,理应获得尊重。如果各方无法沟通和协商,倒不如暂时搁置,在日后环境和条件改变后,才来处理。

董总昨日发动“926抗议行动",到国会移交备忘录给首相署部长纳兹里及国会议员,就是试图争取纠正批文及要求政府解决华教问题。这种淡化针对个人的民主诉求,应给予肯定。

董总是应该走出华社的圈子,让其他族群和议员们清楚知道华教的困境、华教组织对国家政治的要求,走进国会就是一个突破。

董总必须持续跟进,包括加强和各政党的交流、互动,瞭解朝野政党是否有採取行动兑现8大诉求。假如没有后续行动,呈交备忘录就好像过去一样,政党人士敷衍了事,最终是石沉大海。

虽然是工作天及下大雨,仍有2千人赴会,联署支持的人数也超过4万人,这显示董总作為捍卫华教的中流砥柱,还是有一定的支持力量。若这种力量获得善用,需要选票的政党如何还敢欺凌董总?

董总应该把首要工作放在领导上,带领群眾、凝聚力量,去除前方的障碍,因此董总须摆脱小框框的缠斗,放眼大格局的奋进。

举个例子,政府承认820所中国大学的学位,促成一些独中新生爆满,因此这是华文独中起飞的契机。6万名独中学生,是中国大学新生的来源,因此董总可以借助这些大学的资源,推动独中教育的改革。

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没有提到如何援助华教及华教的未来,如果华教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华教将陷入瓶颈,因此,教育大蓝图也是董总应优先关注的大课题。

我相信,只要董总做好领导工作、善用民眾力量和海外教育网络,华教将可以发扬光大,争取到友族支持、走向世界,进而冲击政府的单元政策、制度和法令,很可能关丹独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改变政策是华教队伍的终极目标,大家不要因為枝节和挑拨而忘了这个目标。从风波和矛盾中学习,华教力量才能日益壮大。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妾身未明问题多

2012/09/27 (砂拉越)国际时报/评论版

~作者:林隆

关丹中华中学的创办一波三折,因为“独中”定位问题,搞到复办独中工委会、华总和马华这一方,与董总领导人产生极大矛盾,双方看法南辕北辙,多次隔空过招争论,毫无交集没得妥协,几乎撕破脸皮,成为关中获得批文的喜讯之外一件让华社难过和失望的事。

关中批文修改申请未有定论,近日又爆出董总拒绝该校学生参加统考,再度点燃火头,引起另一轮争议。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和署理主席邹寿汉,以关中为私立中学,不符合华文独中条件为由,禁止该校学生参与仅供独中生报名的统考,结果被炮轰将统考视为“私产”,有公器私用和挟怨报复之嫌。

平心而论,批评叶邹二老的言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统考属于华社的共同资产,不应被利用为搞斗争和针对他人的工具。

然而,董总方面的说词也没有错,如果不是华文独中生,怎可以参加统考?要是开了先例,岂非意味别的私立学校的学生也有资格报考?更严重的是,可能违反教育部规定而被对付。

其实种种问题的症结,根源就在关中“妾身未明”的窘境。眼前最重要的是催促教育部尽快发出修改内容的批文,还关中一个货真价实的华文独中身份,那么诸多争议就可立刻消失于无形。

个人觉得,当一切未明朗化之际,各方宜冷静克制,不要动辄搞针对处处刁难,华社在政治上已经出现分裂,若办教育也分帮立派,则无疑是民族的悲哀。

 

华教诉求极需满足

2012/09/2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董总号召的“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週三召集千人到国会大厦,提呈华教诉求备忘录给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希望政府正视及解决华文教育在过去数十年来所面对的问题。

说是救亡,实是言重了,华教的发展虽不顺遂,亦未至灭亡地步。但撇开这个“重口味”的名堂不提,华教確有许多陈痾积弊,包括华小师资短缺、独中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增建华小及独中受阻、华小拨款不足、教育部有“小拿破崙”官员等问题。华社都盼望,这些问题能有消失的一日,董总趁著这个时势“逼进”,亦无可厚非。

提出华教心声

备忘录交上了,希望代表首相接收华教备忘录的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纳兹里,能在內阁会议上,將华教的心声提出。当然,声言能代表华人的马华和民政,也必须义不容辞向首相进言。  

政府不仅需要解决华小及独中多年来所面对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教育发展大蓝图,制定更公平的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將华文教育列在国家教育的主流地位。

政府领导人一向认同华文教育、华小、独中,在歷年来协助国家栽培无数人才,但因为政治利益,他们仍未取消对华校的种种约束和不公平对待。

希望重视华文

政府既然可以承认中国及台湾大学的文凭,却不承认统考文凭及中文在国內的地位,显得矛盾。

华人希望政府重视华文,除了因为华文在国际上具有高度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华文是华人的根。政府若重视华人的根,华人对政府也会更有认同感。

最近我国一名90年代的年轻马来女歌手西拉,在上海参加全亚洲竞爭的“声动亚洲”歌唱比赛,凭一首中文歌曲《征服》夺冠,说明大马年轻一代已经能突破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藩篱,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及优点,实值得奉行种族政治的政治人物省思。

(来源: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