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界保持警觉
2012/09/12 (砂拉越)联合日报/社论
教育部欲缩小各源流教育鸿沟,也要实行华小与国民型学校统一的马来文科目纲要以强化国语,华教界宜对教育发展新措施可能冲击华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可能导致华小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保持警觉,绝不能让华小逐渐变质的情况发生。
首阶段的《教育发展蓝图》涵盖了入学率、教育素质、教育鸿沟、提高效率及团结的各个方面。政府希望在2020年时达到100%入学率的目标,并且要大幅度缩小各种教育的距离,统一华小与其他国民型学校马来文科目纲要是其中一项措施,欲以此强化国语。此外也宣布从2017年起取消中学预备班,教育部将研究小学与中学成绩优异超群学生跳级的问题。
教育部官员在过去几个月里与2万名教师及各地学生家长交流教育观点,并推出13年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仅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意见及制定计划,其急于改革的举动颇不寻常,或在更早的时候就有教育改革的各种构想,而从今年初展开有关工作的说法是不大可信的。无论如何,《教育发展蓝图》之实行影响深远,华教界应当考察其动机,也要研究其可能限制华教发展负面影响等问题。
政府当局以往不时提出强化国小及各族学生关系的问题,言外之意是要消除现有教育体系中的“不利因素”,存在推进有关工作的策略以符合长远计划,因此华教界宜密切关注《教育发展蓝图》相关措施的适当性问题,防止冲击华小的事发生。
在马华与董总为了关丹独中办学问题发生争执后,已激化华教界内部矛盾,有分裂华教组织之虞。如今政府推出《教育发展蓝图》,存在影响华小发展的可能性;为了顾全大局,华教界要避免内耗,应当停止争斗,消除分歧,为消除华小发展的障碍而斗争。
董总勿自我边缘化
2012/09/13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隆中华独中董事会以及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三方面共商关丹中华中学事宜,董总坚持在证明关丹中华中学是华文独中后,才会提供协助与支持。
由于批文的有效期是2年,所以工委会“边建校,边等批文厘清”也就无可避免,也可说无奈何,有理由相信,即使董总在这段时间袖手旁观,但有隆中华独中协助,工委会仍有能力把关丹中华中学建立起来。
实际上,董总应该积极参与建设关丹中华中学,因为这样才有机会更了解厘清批文的详情和进展,也可随时提供意见。何况,假如最终发现“货不对办”,董总也应和另外两机构共同奋斗到底,不可抱着“你打赢了,我就帮你”的态度,但它却选择袖手旁观,这可是董总自我边缘化。
董总也必须同时交代“变种独中”的定义,它必须清楚说明怎样的“独中”是属于“变种”的,隆中华独中学生兼考统考和政府考试,除国文科外,也采用一两本国文和英文课本,它算得上是变种独中吗?
阐明何为变种独中
南马有一所独中,特地为邻国大专“量体裁衣”,为它们提供生源,所以理科班采用英文课本,它算得是变种独中吗?
再清楚一点来说,是否除了国文和英文两科外,其他课本全是华文课本的独中才是纯种华文独中,是董总可接纳的独中?由于“变种独中”已引起混淆与争论,董总宜尽早说清楚。
另一方面,方天兴说关丹中华中学将报考政府考试和统考,因此教学媒介语涵盖国语、英语和华语。
但因为方天兴没有说清楚这三种媒介语的比例如何,华语是否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抑或“三语并重”,各占三分一时间?教学语文的比重就可表明是真正的独中,或是民办国中,又或是“变种国民型中学”,由于方天兴没有清楚交代,于是人们担心关丹中华中学是否是“变种独中”或是民办国中。
应该参与积极抗争
回顾7月27日那天,马华最高领导人联同华总、隆中华独中董事宣布“关丹独中批文到手”,惟传出批文有问题时,蔡细历说交由方天兴回应,方天兴则说由隆中华独中回应,由当日“欣然宣布(有人形容为邀功)”一变为“你去问他”,于是关丹中华中学更显妾身未明,隆中华独中虽属陪跑角色(林耀仁语),但它仍负起责任,致函要求教育部阐明关丹中华中学以隆中华独中模式办校,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学生必须参加统考。惟至今尚未获教育部回应,前途未卜乎?
正因为这样,董总更不应置身事外,毕竟关丹中华中学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唯有力保它是一所华文独中,董总应参与建设工作,倘若真的“货不对办”,就与其他两机构一起抗争,务必把关丹中华中学办成真正的华文独中而后己,董总须有这样的积极态度,要有为人收拾烂摊子的精神。 (文:罗汉洲)
教改不容执行偏差
2012/09/13 南洋商报/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星期二推介《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这份为期13年的教育改革设有11项转型计划,这些涵盖学生、教师、校长、部门官员及家长五大方面的转型计划,将从2013年至2015年、2016年至2020年、2021年至2025年,分三个时段逐步推行。
11项转型计划中的第4项(教师专业化)、第5项(提升校长领导素质)及第6项(强化州、县教育局和学校权限),跟学校的日常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教育政策的主要基层,整个教育蓝图能否取得良好成效,这三个环节或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除了提高教师的录用门槛,教育部设法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是趋向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措施,因为繁杂的行政工作而导致教师无法专心教学,最终将动摇学校教育的根本。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上心无旁鹜,一心一意教导学生,是身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岗位。
校长方面,政府学校目前所面对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校长出席州、县教育局会议和受训的频密度过高,校长往往因为要应付教育局的各类活动而忽略了校务,这个存在已久的现象有待纠正。
顾名思义,校长即一校之长,是学校的决策人,把更多时间摆在校务处理,才是校长的最大职责所在。
至于州、县教育局和学校权限的扩大,是利弊兼具的,其好处在于这三造可以在更多方面方便行事,坏处就是一旦权力遭到滥用,将可能引发许多难以预见的弊端。
就眼下的制度而言,州、县教育局的权力范围可说已经相当广泛,倒是校长的行政权力面对更多的钳制,由于必须事事向县教育局长禀报,许多校长在推行有利于学校的事务时被迫放缓脚步,甚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
不管如何,再好的政策也要有进行革新的一天,在“教育是国家发展磐石”的大道理下,适时进行教改是必然及必要的,只是一切改变的最终目标必须明确设定,一点都不容含糊,千万不可因为“改变”二字而进行不切实际的改变,去芜存菁的工作必须精准及细腻地进行。
首相纳吉推介这份教育大蓝图时强调,政府处理教育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要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进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政府在教育发展的愿景,无疑也是全民所愿,《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完整性获得普遍认同,但同样必须严正看待的,是蓝图的执行,政府在设定一个大好蓝图后,要是在执行上出现差错或偏差,则政府的努力将事倍功半,甚至成为新的争议点。
巴生华校发展 华社自发筹款养校
2012/09/09 东方日报/专题
巴生是个拥有百年歷史的港口城市,拋开当地国民教育体制和各宗教学校不谈,当地华社长期来对发展和延续华文教育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型筹款活动更是屡突破百万记录,在我国华教发展史上留下光辉页章。
巴生原本就是雪兰莪苏丹王朝的皇城所在位置,从早期凭藉港口码头的有利位置,吸引和集聚了许多南来的华人在此经商和从事码头工作。最后演变成巴生乡团组织发展活跃,除了华校、商会、神庙和华团组织也非常多。
巴生连同加埔和吉胆岛在內,共有21所华小、2所国民型中学和4所华文独立中学。近年大型建校计划和筹款活动记录不胜枚举,除了建校基金、筹款项目更涵盖教师基金、家协活动基金、校友会基金以及各校园游会义卖等等。
巴生27所华校中,董事三机构成员的身份都惯性重叠,他们可以是企业家、乡团领导和商业组织领导,故筹款进行时,容易及时动员募捐款项。
例如,兴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是国內著名的企业家,也是雪兰莪金门会馆会长。中华独中董事长拿督蔡崇伟除了是马来西亚济阳辛柯蔡宗亲总会会长,也是巴生德教会紫生阁阁长。
班达马兰B校华小董事长拿督黄进財,更是身兼巴生中华独中董事、巴生客家公会和巴生惠州会馆会长等。
近年来,有多项大型筹款活动同时进行,因此华校之间都会有默契,尽量分时段举行筹款活动。若是董事部负担得起的费用,就只会对內部发动筹款,以让各校都可互相配合让各自的筹款活动顺利进行。
自2009年起,巴生中华独中便已经发动耗资550万综合教学楼的建校基金。并于去年11月5日进行动土仪式,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明年启用。
2010年9月,滨华中学董事部开始发动耗资1200万的8层楼新校舍建校基金。唯有关工程去年10月5日已竣工并进行封顶仪式,于今年新学年开始启用。
2010年12月21日,光华独中耗资150万新校舍开始动工。董事长黄华民当时表示,由于巴生区內2所独中正在筹款,所以光华独中董事部并未向外发动筹款活动,建校基金只由董事部自行处理。
身兼班达马兰A校华小董事会名誉顾问的黄华民说,在80年代担任华校董事长时所面对的困境就是筹款问题,当时的社会要筹40万比现在筹400万令吉还难。但是区內每一所华校还是逐渐茁壮成长起来。他表示,巴生华社多年来负起供养4所独中和21所华小的重责,虽然偶有抱怨,但不遗余力,渐渐地把为华校筹款当成生活地一部分。
政府应制度化拨款华校
巴生兴华中学副校长谢锡福拥有28年的执教经验,可谓见证了巴生当地教育发展和变迁。他说,华教发展可说与当地政经文教各项活动都息息相关。歷来只是独中生向华社募捐筹款,近年来国民型中学也开始向华社募捐建新校舍。
他指出,兴华中学距上次发动筹款已是在2006年的事,当时学校是发动筹募第3期建校基金。今年4月间,兴华也发动了第4期科技大楼的建校基金,有赖董事部成员大力支持一掷千金,学校目前会视需要而决定是否发动新一轮筹款活动。
谢锡福说,华社目前正关注国民型中小学的发展,重新为教育进行资源分享和再分配。这说明1960年代所推动的改制政策宣告失败,改制学校在改制成政府学校后,不但没获得资源公平分配,还为华社增加所谓的「第二所得税」。
他说,校方希望学生专心念书,故不会频频发动筹款活动。通常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借著筹款活动让学生增加人生阅歷。每所华校的筹款目標都不一样,巴生27所华校若同时发动筹款活动,对华社而言可谓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无论如何,谢锡福认为中央政府应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最重要的还是采取制度化拨款给所有华校,免除学校师生除外筹款的现象,以减轻我国华社的沉重负担。
庙庆善款捐助华校
巴生神庙组织在举办庙庆之余,也把部分善款捐给华校充作发展基金。雪兰莪道教分会于去年12月在班达马兰举办「雪州道教万人宴」的活动时,曾获企业家联合捐献逾350万,每间神庙可获5000令吉之余,4独中也各得7万6000令吉。
今年4月分,巴生树胶公会宣告解散,公会把资產变卖后所获的250万款项悉数捐给62个慈善团体及华校。其中巴生4所独中每间获得20万、2所国民型中学各获12万,其余21华小每间各获1万。
7月初,雪州政府公布宪报拨地4英亩予启明华小充作建新校舍用途。启明华小董事长拿督黄忠胜说,有关建校费用初步估计1200万,校方会寻求中央教育部和雪州政府的拨款,唯董事部已启动內部筹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