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21 辑



 

同舟共济

2012-09-2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批文争议未了,禁考统考论又起争论,华教队伍是不是已进入了多事之秋,甚至又要面临大分裂?

这当然是一个危机。但危机往往也是转机,就看华教队伍如何应变,如何整合了。

从负面看,单元化思维的中学教育政策,流露在《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字裡行间,华小师资问题还悬而未决,华文独中仍被拒於教育主流之外,这在在显示,当前华教所面对的挑战,依然非常严峻。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关丹复办独中的诉求,从当初的万人相挺,全国呼应,待到千呼万唤始出来,批文竟出现争议,引发了“变种独中"和“私营国中"等争议,跟著又牵扯出准否参加统考的问题,各造争论不休,难道好事真的已变坏事?

但从另一角度切入,这场牵动华社神经的大争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儘管涉及争论的各造基於立场和理念不同,甚至因為掺入了太多政治的判断,而造成问题被复杂化,但有几点“共识",却是愈辩愈明,清清楚楚。这些“共识"包括:

●关丹华社极需一所华文独中;

●这所独中必须採用独中统一课本、用华文教学、实施“三三学制";

●这所独中可以用“双轨制"模式,但须以统考為主,官方考试為辅;

●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不尽完善,因為它获批的课程是国中课程,虽然第八项有特别阐明,“教育部也受到通知,这所学校也会教授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它可以参加统考。

立足於上述“共识",各造如果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磋商,齐心争取一份更符合华社意愿的批文,结局也许是乐观的,即使无法成功,至少华教队伍还团结一致,不至於搞到隔空喊话,互相攻訐的局面,以致分成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我重看了已曝光的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一遍,发现它有註明其学制是中一至中六,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国中“三二制";真正引发争论的是:批文中的第八条文,是否真的有足够条件确保它发展成一所华文独中?

归根究底,争议的源头来自批文的不明确,如果这是大家共识,那就同舟共济,定下期限,朝著争取修正批文这一共识前进吧,不要扯出其他无谓的枝节问题来,也无须在统考的问题上兜圈子,以免自乱阵脚。

无论如何,如果关丹中华中学能办成,并如期於2014年开课,该校第一批学生也要等到2016年才能参加初中阶段的考试。换言之,该校还有4年的时间去证明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边做边厘清,未来4年的变化如何,大家可以密切监督,但无须过早判定。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关中要参加统考,可以吗?

  2012-09-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蔡维衍

关丹中华中学要求参加独中统考,被董总署理主席以批文不符华文独中条件,一口拒绝了!

邹寿汉的言论让我回想起在85日读完批文时,我的直觉反应不幸应验,当时我对丹斯里方天兴说,董总有可能会拒绝关丹中华学生参加独中统一考试。

上世纪70年代,我参与第一次统考的工作,了解统考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之下办起来的。

董总根据我在国大第三年时已经考到了普通学位(马来文及经济),要求我处理统考的马来文试卷。

我在1980年代得知独中统考不再接受私人考生报考了。打听之下,了解当年种族主义情绪高涨,时任教育部长马哈迪意欲禁止统考,董总主席以统考乃属60间独中内部考试为理由解救了统考被扼杀的命运。因此后来在教育法令下,出现了“60间独中华文独中特归一类,其考试由董总的考试局主办”的条文,只有华文独中学生参加独中统考。

批文分两方面诠释

这是1970年代末期的情况,随着全球化及中国的经济力量壮大,华文的经济价值提高,友族也开始接受华文独中了。虽然1996年教育政策依然存在,政府已不定期给予独中相当大数额的经济援助。批准开办关丹中华中学的条文虽是不能尽如人意,或很令人满意,但是这种批文可以分支持与反对两方面来诠释:

1.反对方面:关丹中华不是一间独立华文中学,批文是一个陷阱,让华人社会跳进去,现有的华文独中可能被令改变办学方针,一如关丹中华,变质成为私人中学。支持方面:关丹中华是可以兼具华文独中办学方针(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为蓝本)的私立中学,得来不易。它不是一般的私立中学,六天制、每天上课时间比国民中学长,可以用来教导华文及中华文化。批文说明这是特为关丹中华而设的批准信,与其他无关,它是三三制(六年)类似独中的私立中学。

2.反对方面:当年林晃升以统考乃60间独中内部考试为理由抵挡了马哈迪要置统考于死地的霸权手段,统考得以持续存在乃先辈不惧强权的奋斗,如果让关丹中华中学学生参加统考,恐将触犯法令,惹来统考被禁止的厄运。支持方面:赞扬华教先辈的智慧和勇气之余,让60间独中之外的关丹中华学生参加统考,正说明华教运动得到突破,董总有权决定哪些学校可以参加统考,哪些不能。鼓励更多私立中学采纳华文独中方针办学,让统考朝着公共考试的道路向前进,让马来西亚各族社会加入支持及发扬华教的行列。当政府让统考成为公共考试之后,全面承认统考文凭的道路也开始进入另一个里程碑了!

董总必征求华社意见

总的来说,针对关丹中华中学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参加统考的课题,相信董总必然会进行深入讨论,而独中工委会尤其是考试局和课程局的委员们也会积极参与。

董总一再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来救”的相互扶持精神,所以关丹中华中学学生能不能参加统考,董总必然会征求华人社会的意见。

关丹中华尚未开始招生,董总常委及中央委员会也没有开会讨论,声言不让关丹中华参加统考似乎言之过早了!   (文•蔡维衍)

 

体谅董总的处境!

 2012-09-2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舒庆祥

董总自成立以来,就致力為华教争取合法的权益,数十年来如一日。在不同的歷史时期,其不同的领导人,总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拟定策略,开展斗争。这些斗争,充满酸辛苦辣,时而壮烈,时而悲情,之间,或有成功,或有失败,群眾的褒贬也不一。然不管怎样,董总在华教运动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始终备受敬重,过去是如此,今天一样,将来也不会改变。

在上世纪50年代,董总与教总曾一度与马华紧密合作,并倡导组织三机构,以维护华教的地位,那是意识形态斗争高涨的年代,可是在民族大义的前提下,双力能拋开成见,求同存异,毕竟这还是一件令人怀念的好事;70年代独中的復兴运动,令一度奄奄一息的独中,从死亡边缘挽救过来,然华教运动,受诸多法令的限制,举步维艰,甚至马华亦不得不喊与华小共存亡的口号。為突破这一困境,当时董总就有“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斗争口号的提出,冀图从体制内,改善华教的地位。此一方针的贯彻,為执政党造势加分,反对党则力加痛斥,指為国阵涂脂抹粉,而华教队伍内部,不以為然者,大有人在。这段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董总之前嫁出去的几位“女儿",有的后来不认“亲",甚至反目成仇了;尔后在痛定思痛之后,董总改弦易辙,改而倡导两线制,诸多领导人加入反对党,并出任要职,想寻求新的突破,但事与愿违,两线制并没有成形,国阵依然独大。

由於可见,董总历届领导,并非固囿一格,一成不变,他们能屈能伸,视形势的发展,而不时调整自己的方略。

董总过往的领导人,犹如孙悟空一样,变来变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為华教取得新的出路,今天亦然,他们不图利,不為官,心胸荡荡,光明正大,即使有争论,亦没有人会指责他们存有个人的议程。

如今,董总在华教课题上,再度凸显自己的声音,这只不过是在不同时空,延续过往曾扮演过的角色。动机纯正,目标明确,就是维护董事会的自主权,要办一所真正的独中。只是在今天,策略不同,它超越政党,不与执政党及反对党结盟,坚持独立自主。

在过往,不管董总採取甚麼斗争方法,如“加入国阵,纠正国阵"或倡导“两线制",总有人讚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有人咒骂,今天亦然,董总宣佈“9.26"到国会和平请愿后,一片沸沸扬扬,赞赏与不支持或其他声音,参杂其间,蔚為奇观,这是不奇怪的。因為,我国毕竟是民主社会,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谁都可以对董总即将採取的行动,表达意见,然董总亦有自己行事的自由,各方应给予体谅。

事实上,926大集会获警方批准,这仅是不同意见者的一项和平诉求,证明不是甚麼大祸将临头。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舒庆祥)

 

马华的下策

2012/09/26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哀江南

没有人会认为,叶新田和邹寿汉一旦成为国会议员,关丹独中、华小师资短缺、华小校舍不足等华教问题即可解决,但有趣的是,蔡细历却挑战叶、邹在大选上阵,一展所长。

蔡总认为叶邹不应把教育组织变成政治团体。请问蔡总:叶邹几时说过他们是政党人士?几时表示已无意教育,打算把教育组织(董总)变成政治团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马华在转移视线,把解决关丹独中问题不力的“尴尬”推给董总,让民众觉得,董总在搞政治,不搞教育了。

不久前,廖中莱也“不怀好意”,指董总在叶新田的领导下像反对党,模糊了作为教育团体的本来面貌……蔡廖的谈话,不禁让人怀疑,马华高层已一致同意,为免被指无力解决关丹独中问题,转移焦点,力指董总在叶邹的领导下已变质,不再以教育为主,而以政治为目标。

指鹿为马

在这种族性政治挂帅的大马,特别的问题往往要靠政治人物解决,教育是特别问题之一。因此,凡有良知的政治人物,都应竭尽所能,协助解决教育问题,为国家培育人才。若碍于定政策或其他克服不了的因素,无法跨越重重困难,也应勇于面对,勇于承担,作出澄清或交代。这样,多少还令人折服。若含糊其词,指鹿为马,反指参与解决问题的有关人士有阴谋,借此掩饰解决不了问题的无能,则只能让人反感,对他们不满。

不幸的我们看到,马华正出此下策,借诬赖董总努力搞政治,掩盖他们解决关丹独中问题时是所显露的懦弱与无能。

无论如何,那只是马华的一厢情愿,难取信于人。另一方面,可悲的是,作为马华领导人蔡廖,无可逃避上台扮“丑人”,一会说董总如何如何,一会说叶邹如何如何,丢尽风度,丢尽面子。

(来源:本地报刊/评论版)